重大(经典)理论阐释与践行——新质生产力研究

  • 数据资产如何驱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曹廷求;张景宇;王俊盛;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产与生产要素的深度结合促使企业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在微观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8—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据资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数据资产价值贡献的提升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资产可以通过改善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和优化营运降本增效机制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结果表明,数据资产在规模较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中发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开发、储存和应用好数据资产,推动人力资本结构升级,优化营运降本增效,促使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发展提供了微观证据和启示。

    2025年04期 v.38;No.17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123 ]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元培育路径研究——基于TOE框架的fsQCA分析

    李媛;熊婉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TOE分析框架探讨多因素协同影响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并采用fsQCA方法探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元培育路径。研究发现,实现新质生产力需要多因素协同联动,且存在三条有效驱动路径,即政府—科技并举型、技术—环境双驱型和多元协同型,其中政府—科技并举型具有较为广泛的地区适用性。各地区在实现新质生产力中并不遵循一致的组态路径,政府—科技并举型所能解释的案例覆盖区域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技术—环境双驱型主要以中部地区为主,而东部和东北地区则遵循多元协同型发展路径。研究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研究范畴,有利于为各省份提供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并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理论解释与政策指导。

    2025年04期 v.38;No.173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95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作为道德问题的社会主义——卢卡奇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维度

    张笑夷;

    卢卡奇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总体性文化的可能性、伦理生活的可能性,其思想内嵌着显著的伦理维度,这一维度在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复兴和社会主义实现的持续思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体现,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伦理目标。社会主义不是通过经济发展而自动实现的,而是需要道德意志的参与。因此,实现社会主义不仅是经济和政治问题,同时也是道德问题。他强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及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道德使命。如果个体获得关于现实和历史的真理,并能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那么社会主义事业将比想象的更容易实现。社会主义不是别的,是通过每个人的有意识的选择性行为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基于这种信念,卢卡奇将社会主义民主化理解为促成人的目的论构想并自觉接近类本质的一种中介性力量。通过伦理学维度的考察,卢卡奇的理论精神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2025年04期 v.38;No.173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7 ]
  • 辩证法的否定性与自由——重思阿多诺对辩证法否定性的阐释及其效应

    高广旭;

    自由是理解阿多诺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视角。对概念与非概念物关系的反思是阿多诺阐释辩证法的否定性及其自由向度的逻辑起点。“概念的觉醒”既是对辩证法理论形态变革的概括,也是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下重审自由问题的理论前提。阿多诺基于对概念限度的反思达成对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本性的阐释,这一阐释强调辩证法只有冲破资本自否定的同一性统治体系,才能以“瓦解的逻辑”为人的自由保留充分的实现空间。否定的辩证法不仅自觉认识到辩证法的思维逻辑,而且在拯救自由的否定性向度的意义上重塑了自由的主体性根基。否定的辩证法的实践哲学效应在于,它冲破了资产阶级自由观念的意识形态幻象,推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为破解个人受抽象统治的时代难题和自由何以可能的哲学谜题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2025年04期 v.38;No.173 38-4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1 ]

法学研究

  • 论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的理论选择与规范构造

    冉克平;沈重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条,确立了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的任意性规范,但其具体适用仍存在诸多争议。该解释放弃了代物清偿的构建思路,以债务履行期限是否届满为标准划分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司法实践中,应结合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区分适用,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达成的以物抵债协议中若债务人明确放弃期限利益,视为其将履行期限提前,适用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的规范。清偿型以物抵债协议的“选择”构造不宜采取选择之债的解释路径,应当采以下解释方案:债务人未经债权人同意不得任意履行旧债以消灭新旧债;债权人应先请求新债,仅在债务人或第三人违约符合法定解除条件时才享有选择竞合的请求权,可以择一请求履行原债务或以物抵债协议。在违约救济层面,他种给付有瑕疵时,应当依照旧债的性质和他种给付的内容确定违约责任,债权人仅能在旧债或新债中择一主张违约责任。第三人以物抵债协议可以解释为特殊的债务加入,债权人有权请求第三人履行以物抵债协议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第三人履行后在原债务的范围内享有追偿权。

    2025年04期 v.38;No.173 4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26 ]
  • 自动化决策应用的个人信息保护——场景风险治理探究

    李冠煜;张乃文;

    为应对算法自动化决策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困境,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尝试以静态的规范模型构建数据主体拒绝自动化决策的权利体系,然而,传统的静态保护个人信息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难以满足我国当前自动化决策法律治理的现实要求。突破自动化决策法律规制困境,首先需要建立尊重情境的信息自决权,赋予数据主体请求人工决策介入审核的权利,并根据风险级别来建立自动化决策分级治理制度,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个人信息场景保护机制。如此有的放矢,既回应了私法视阈下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又推动了科技模式创新,达到兼顾数据主体与信息处理者之间利益平衡的目的。

    2025年04期 v.38;No.173 6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07 ]

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

  • 中国文化产业历史的三个争议问题思辨

    宗祖盼;

    中国文化产业历史的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时间、进程和特征三个层面。从时间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起点有分工视角之“精神生产说”、技术视角之“工业文明说”、传播视角之“西风东渐说”、体制视角之“改革开放说”等几种观点。从进程来看,中国文化产业有“断点说”和“延续说”两种立场。从特征来看,中国文化产业有“是否典型”之争。中国文化产业应该从近代以来中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交汇中寻找其逻辑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新文化体制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无中断;中国文化产业有自身发展逻辑,经历了作为“西方工业分支”的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产业、作为“参与全球分工”的文化产业的三个阶段演进。厘清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争议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025年04期 v.38;No.173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24 ]
  • 文物故事化传播:概念生成、历史演变与价值旨归

    刘霞;刘旭光;

    文物故事化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展现,也是文化现代化的有益探索。作为一种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文物故事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传播方式,其在与“讲好中国故事”的结合中进一步成为国家叙事、民族叙事的一部分。历史地看,我国的文物故事化传播有一个渐进式的、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由准备期的普及性、群众性宣传,到探索期的大众化、影像化传播,再到优化期的数字化、多样化传播。从作用逻辑上看,文物故事化传播是传播者对文物及其背后中华文明的认识与理解的外在呈现,在价值层面形成了“价值阐释—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意义链条。

    2025年04期 v.38;No.173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9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网络结构、网络环境与长三角水资源治理绩效——基于fsQCA方法的联动效应研究

    邢华;罗淋;

    水资源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网络“结构—环境”分析框架,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系统考察网络结构、网络环境与水资源治理绩效之间的联动效应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1)单一条件并不构成水资源高绩效治理的必要条件,但财政资源和桥接社会资本在绩效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2)存在三条高绩效治理路径:一是高桥接社会资本与高黏合社会资本结合的“内部协同型”;二是高桥接社会资本与高财政资源结合的“内外合作型”;三是高黏合社会资本与高财政资源结合的“内外合作型”。(3)单一桥接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更有可能导致水资源治理低效。理论层面构建整体性视角的多维分析框架,突破了网络有效性研究的单一范式,揭示了制度背景下结构与环境要素的交互影响机制。

    2025年04期 v.38;No.173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8 ]
  • 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张洋;孔丽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契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亦有利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从理论层面看,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与场域理论,通过资源优势转化与价值挖掘、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保障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二者的双向互补与良性循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场域的产业融合、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从实践维度看,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文明乡风建设、乡村组织振兴、激发乡村人才内生动力。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乡村产业建设同质化严重、乡村社会组织凝聚力弱化、乡村发展动力不足、乡村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基于此,应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服务乡村经济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生态保护;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健全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年04期 v.38;No.173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1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