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晶;
《梦陔堂文说》是黄承吉晚年的一部力作,在赋学、经学、史学、天文历算等领域具有学术价值。书中所论皆因学术史上富有争议的赋家扬雄而展开,作者重视事件发生的原生态文化环境,论述上形成了重视道之体用,并善于从声音训诂角度追本探源的独特风格。目前文献所记《梦陔堂文说》版本主要有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清道光十一年刻本、清道光中刊咸丰元年印本三种情况。我们认为现存《梦陔堂文说》底本为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有重印本,而清道光十一年刻本之说有误。《梦陔堂文说》刊刻完成部分约占其手稿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当时著名学者刘文淇、刘宝楠、罗士琳等参与了校订工作,这部书是清代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022年03期 v.35;No.154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 ] - 李今;陈雨泓;
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并非出于单纯的学理思考,其中也包含国民性批判的时代话语。他有感于国人执着于私利,借法兰西“优美”的民族性审视中国,试图以美育改造国民性。1916年蔡元培反对孔教为国教,是“美育代宗教”提出的另一背景,“美育”同时指向儒家礼乐文化,“非孔教”仍是为了批判国民性。蔡元培的美育论述倡导舍己为群、从容超脱的精神,此二种倾向的平衡构成蔡元培理想中的国民性格,为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提供了世界化与中庸化的模式。
2022年03期 v.35;No.154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 ] - 冯芽;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上海成名的东北作家群再次流徙武汉、重庆、桂林等地,并汇入抗战文艺的大潮。1938年,由东北文化人士创办并以发表东北作家作品为主的《反攻》杂志,有组织、有纲领地聚合流亡内地的东北同胞,成为“勿忘东北”“抗战到底”的重要阵地。同时,《反攻》同人自觉地肩负起抗战文学“开路先锋”的使命,丛聚了流散各地的东北作家,后续成为团结和教育东北流亡者的一面旗帜。这为重新理解东北作家群在抗战时期后续的发展流脉提供了视角和文本材料。
2022年03期 v.35;No.154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