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群;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2022年01期 v.35;No.15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1 ] - 宋群;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2022年01期 v.35;No.15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1 ] - 曲一歌;
现代化生态困境问题的实质不在于现代化过程本身,而在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属性,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与可持续性之间存在着绝对的矛盾。在现代化进程中,生存困境、精神困境和发展困境等生态困境逐渐凸显,表现为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物质变换的断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沉沦以及现代化与生态化的矛盾,逐渐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资本逻辑为切入点,从资本的形而上逻辑、"恶无限"的增殖逻辑和"非文明"的剥削逻辑层面,可以立体深刻地剖析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内生性原理。这些共同构成对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生态困境的深层性解构,为建构更为有效的世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案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2022年01期 v.35;No.152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168 ] - 曲一歌;
现代化生态困境问题的实质不在于现代化过程本身,而在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属性,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与可持续性之间存在着绝对的矛盾。在现代化进程中,生存困境、精神困境和发展困境等生态困境逐渐凸显,表现为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物质变换的断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沉沦以及现代化与生态化的矛盾,逐渐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资本逻辑为切入点,从资本的形而上逻辑、"恶无限"的增殖逻辑和"非文明"的剥削逻辑层面,可以立体深刻地剖析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内生性原理。这些共同构成对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生态困境的深层性解构,为建构更为有效的世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案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2022年01期 v.35;No.152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168 ]
- 刘士国;
环境权在国际上普遍定义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我国学术研究及地方立法基本也是这种观点。这一定义是西方"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片面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环境中心主义"倡导的自然的权利、动物的权利,也不可取。环境权应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权利,包括人享有良好环境、享有损害赔偿等请求权的财产性权利和通风、采光、瞭望、享有清洁空气、安宁等具体人格权,也包括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议、监督、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权利及后代人视为享有的环境权。在环境权反思重构视阈下,我国应实行旅游兴国、自然再生、促进生物多样化的绿色化政策,制定景观法、自然再生促进法、产品包装回收利用法等绿色化法律。
2022年01期 v.35;No.152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245 ] - 刘士国;
环境权在国际上普遍定义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我国学术研究及地方立法基本也是这种观点。这一定义是西方"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片面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环境中心主义"倡导的自然的权利、动物的权利,也不可取。环境权应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权利,包括人享有良好环境、享有损害赔偿等请求权的财产性权利和通风、采光、瞭望、享有清洁空气、安宁等具体人格权,也包括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议、监督、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权利及后代人视为享有的环境权。在环境权反思重构视阈下,我国应实行旅游兴国、自然再生、促进生物多样化的绿色化政策,制定景观法、自然再生促进法、产品包装回收利用法等绿色化法律。
2022年01期 v.35;No.152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245 ] - 毛海利;
国内学界关于共犯人关系的交叉关系说与递进关系说均存在疑问,重合关系说原则上具有妥当性,但也存在不足。共犯人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取决于其背后采取的基本立场,根本上则与共犯人关系据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与量刑问题密切相关。前者关涉共犯人的犯罪成立及刑法的处罚范围,后者关涉共犯人的处罚前提及刑罚个别化。根据共犯人关系据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区分制共犯人关系更为妥当,值得借鉴。据此,解释论上,我国刑法第26条是关于共同正犯的规定;第27条与第28条规定的均是帮助犯;第29条第1款规定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的含义是指"判处正犯的刑罚",第2款规定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中的"罪"应限制解释为"重罪"。
2022年01期 v.35;No.152 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73 ] - 毛海利;
国内学界关于共犯人关系的交叉关系说与递进关系说均存在疑问,重合关系说原则上具有妥当性,但也存在不足。共犯人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取决于其背后采取的基本立场,根本上则与共犯人关系据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与量刑问题密切相关。前者关涉共犯人的犯罪成立及刑法的处罚范围,后者关涉共犯人的处罚前提及刑罚个别化。根据共犯人关系据以解决的基本问题,区分制共犯人关系更为妥当,值得借鉴。据此,解释论上,我国刑法第26条是关于共同正犯的规定;第27条与第28条规定的均是帮助犯;第29条第1款规定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的含义是指"判处正犯的刑罚",第2款规定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中的"罪"应限制解释为"重罪"。
2022年01期 v.35;No.152 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73 ]
- 孙银霞;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是社会发生大"转型"的时期。此时诗坛,各派悉数登场,理论纷呈,"百家争鸣"。在新旧政体、新旧文化互相纠缠和相持斗争中,光宣诗人内心的复杂与彷徨、萧索与孤寂,历经复古与革新的锤炼,在诗坛上呈现明显的"过渡轨迹"。有对传统"治情"模式的执着回归,有对孤独重"我"的情感觉醒,还有中西思潮下对情感的大胆突破。对光宣诗坛情感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光宣诗坛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由古典走向现代。
2022年01期 v.35;No.152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6 ] - 孙银霞;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是社会发生大"转型"的时期。此时诗坛,各派悉数登场,理论纷呈,"百家争鸣"。在新旧政体、新旧文化互相纠缠和相持斗争中,光宣诗人内心的复杂与彷徨、萧索与孤寂,历经复古与革新的锤炼,在诗坛上呈现明显的"过渡轨迹"。有对传统"治情"模式的执着回归,有对孤独重"我"的情感觉醒,还有中西思潮下对情感的大胆突破。对光宣诗坛情感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光宣诗坛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由古典走向现代。
2022年01期 v.35;No.152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6 ] - 管新福;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于如何翻译莎剧的笔战、与郑振铎有关于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笔战等,且与当时译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高度关切,如直译与意译、语汇的散韵、移植和增删、译者的责任、伦理和规范等问题。这几次翻译笔战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成熟,值得当下翻译研究者去认真梳理和汲取。
2022年01期 v.35;No.152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16 ] - 管新福;
在我国现代翻译领域,译者之间的笔战是较为惯常的学术现象。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中心的几次翻译笔战最具典型性。除与鲁迅持续数年的"硬译""死译"之辩外,他还与傅东华有关于弥尔顿《失乐园》翻译的笔战、与邢光祖有关于如何翻译莎剧的笔战、与郑振铎有关于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笔战等,且与当时译界聚焦的热点问题高度关切,如直译与意译、语汇的散韵、移植和增删、译者的责任、伦理和规范等问题。这几次翻译笔战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成熟,值得当下翻译研究者去认真梳理和汲取。
2022年01期 v.35;No.152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16 ]
- 王桂东;
朝鲜王朝前期,一些住居在咸吉道的女真部落,或是住居在朝鲜近境的女真人物,逐渐放弃了自身女真人的民族特征,被归化成"朝鲜人"或是"准朝鲜人"。他们作为"向化人"定居于朝鲜境内,享受着朝鲜王朝给予的安抚及优待政策,其酋长担任朝鲜官职,属民向朝鲜王朝承担赋役,并且与朝鲜人互通婚姻。因而在朝鲜君臣看来,他们已与本国人无甚差异。也恰是基于此种情形,朝鲜方面依照本国法律或专门针对向化人而制定的法规,建立起了对女真向化人的有效管治。朝鲜人与女真人两大族群毗邻而居数千年,双方交往密切,彼此互有同化,而朝鲜王朝前期的女真向化人恰是其中的一类典型人群。
2022年01期 v.35;No.152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18 ] - 王桂东;
朝鲜王朝前期,一些住居在咸吉道的女真部落,或是住居在朝鲜近境的女真人物,逐渐放弃了自身女真人的民族特征,被归化成"朝鲜人"或是"准朝鲜人"。他们作为"向化人"定居于朝鲜境内,享受着朝鲜王朝给予的安抚及优待政策,其酋长担任朝鲜官职,属民向朝鲜王朝承担赋役,并且与朝鲜人互通婚姻。因而在朝鲜君臣看来,他们已与本国人无甚差异。也恰是基于此种情形,朝鲜方面依照本国法律或专门针对向化人而制定的法规,建立起了对女真向化人的有效管治。朝鲜人与女真人两大族群毗邻而居数千年,双方交往密切,彼此互有同化,而朝鲜王朝前期的女真向化人恰是其中的一类典型人群。
2022年01期 v.35;No.152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18 ] - 杜倩萍;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临的困境仍显而易见,"发声难或发声被忽视"等情况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西方政客及主流媒体,通过资本掌握各类纸媒和线上平台资源,获取了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对中国问题特别是民族宗教事务等进行了系统、成规模、持续性负面传播,以期达到在国际上抹黑中国、孤立中国、延缓中国崛起之目的。总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近期涉华言论的特点,有助于揭示中国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导致困局之复杂内外因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则可以加强和改进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2022年01期 v.35;No.152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13 ] - 杜倩萍;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临的困境仍显而易见,"发声难或发声被忽视"等情况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西方政客及主流媒体,通过资本掌握各类纸媒和线上平台资源,获取了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对中国问题特别是民族宗教事务等进行了系统、成规模、持续性负面传播,以期达到在国际上抹黑中国、孤立中国、延缓中国崛起之目的。总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近期涉华言论的特点,有助于揭示中国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导致困局之复杂内外因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则可以加强和改进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2022年01期 v.35;No.152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13 ]
- 冯佳;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清史研究中看似不含交集的"新清史"和"大分流"讨论,实则内含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一方面,"新清史"试图证明:满清王朝已充分掌握并广泛应用了武力干涉、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制图学等被奉为西欧现代国家建构的技巧,与近代早期的欧亚帝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加州学派"的学者则试图呈现:几乎在所有可以度量的经济指标上,如人口结构、技术、资本积累、商业发展、农产品市场、人口迁移和农村工业等,1800年以前的西欧和中国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尽管存在着具体研究问题的差别,然而"新清史"和加州学派的立论背后分享了这样一个共同的预设,即近代早期东西方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深入探讨近三十年来美国清史研究这条暗含的主线,将有助于国内清史学界更为深入地理解"新清史""大分流"讨论等美国清史研究的立论基础,批判性地思考"现代性""早期现代性"等概念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中国实践为中心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2022年01期 v.35;No.152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97 ] - 冯佳;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清史研究中看似不含交集的"新清史"和"大分流"讨论,实则内含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一方面,"新清史"试图证明:满清王朝已充分掌握并广泛应用了武力干涉、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制图学等被奉为西欧现代国家建构的技巧,与近代早期的欧亚帝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加州学派"的学者则试图呈现:几乎在所有可以度量的经济指标上,如人口结构、技术、资本积累、商业发展、农产品市场、人口迁移和农村工业等,1800年以前的西欧和中国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尽管存在着具体研究问题的差别,然而"新清史"和加州学派的立论背后分享了这样一个共同的预设,即近代早期东西方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深入探讨近三十年来美国清史研究这条暗含的主线,将有助于国内清史学界更为深入地理解"新清史""大分流"讨论等美国清史研究的立论基础,批判性地思考"现代性""早期现代性"等概念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中国实践为中心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2022年01期 v.35;No.152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97 ] - 唐若严;
文庙从祀历来为官方承认的儒学正统所在,明中期关于儒者从祀在条件、标准和人物选择上都出现了一系列转变的倾向。陈献章以一代儒宗崛起于岭南,影响深远,成为时人讨论的热门对象。但他的从祀之路却并不平坦,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坚持儒释之辩的反对者看来,白沙学问宗旨摆脱不了近禅的嫌疑;而尊朱学者对于白沙则因其与阳明心学的亲缘关系而有所顾忌,白沙身后两次从祀之请因之被格。明中叶心学大盛之后,诸君子必欲为文成争地位,不得不以文庙为战场,然施行有渐,反以白沙为先导,白沙从祀文庙之议始终盛而不衰。白沙从祀之所以历时长久,不但因从祀所关甚大,更在于涉及理学正统、儒释之辩、白沙个人生平以及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等。经过历代士人长期持守,白沙之学最终得以从祀文庙。
2022年01期 v.35;No.152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89 ] - 唐若严;
文庙从祀历来为官方承认的儒学正统所在,明中期关于儒者从祀在条件、标准和人物选择上都出现了一系列转变的倾向。陈献章以一代儒宗崛起于岭南,影响深远,成为时人讨论的热门对象。但他的从祀之路却并不平坦,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坚持儒释之辩的反对者看来,白沙学问宗旨摆脱不了近禅的嫌疑;而尊朱学者对于白沙则因其与阳明心学的亲缘关系而有所顾忌,白沙身后两次从祀之请因之被格。明中叶心学大盛之后,诸君子必欲为文成争地位,不得不以文庙为战场,然施行有渐,反以白沙为先导,白沙从祀文庙之议始终盛而不衰。白沙从祀之所以历时长久,不但因从祀所关甚大,更在于涉及理学正统、儒释之辩、白沙个人生平以及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等。经过历代士人长期持守,白沙之学最终得以从祀文庙。
2022年01期 v.35;No.152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89 ]
- 刘雪燕;孙志毅;
中美贸易争端致使大量资金出于避险需求涌入债券市场,准确判断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中美贸易争端引致资金避险情绪上升,但资金偏好于利率债和高等级低风险的信用债,同时,贸易争端对出口的制约将大大掣肘GDP增速,利好债券市场。央行为对冲负面影响而实行的降准、MLF、窗口指导等措施,助推了债券市场的牛市行情;接下来,积极财政政策将会更加积极,引致风险偏好上升和通胀预期,利空债券市场,但也将提升中低等级信用债的投资需求。此外,中美贸易争端还通过作用于债券市场的供需和市场情绪,在不同阶段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产生不同影响。
2022年01期 v.35;No.152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912 ] - 刘雪燕;孙志毅;
中美贸易争端致使大量资金出于避险需求涌入债券市场,准确判断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中美贸易争端引致资金避险情绪上升,但资金偏好于利率债和高等级低风险的信用债,同时,贸易争端对出口的制约将大大掣肘GDP增速,利好债券市场。央行为对冲负面影响而实行的降准、MLF、窗口指导等措施,助推了债券市场的牛市行情;接下来,积极财政政策将会更加积极,引致风险偏好上升和通胀预期,利空债券市场,但也将提升中低等级信用债的投资需求。此外,中美贸易争端还通过作用于债券市场的供需和市场情绪,在不同阶段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产生不同影响。
2022年01期 v.35;No.152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