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经典)理论阐释与践行

  • “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陈松友;杜思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方针。“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有助于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彰显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代管党治党要坚持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并行,从管党治党思想革新、制度改革、成效落地以及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将改革精神与严的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5年03期 v.38;No.17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14 ]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实践特质与原创贡献

    刘友田;李锦霞;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沃土,是凸显“两个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在实现强国伟业的过程中推动文化自觉自信自立自强,彰显出高度的文化建设主动性,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源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骨神韵的时代赓续、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科学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文化会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二者相辅相成的逻辑关联,能够进一步在现代化视野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构筑明晰的逻辑架构。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党的领导”的主导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性内核,依循“两个结合”的文化包容性特质,贯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对时代机遇、发展实际以及文化赓续作出积极回应,形成了极具创造性与层次性的实践特质。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就要明晰其以文化意识创新、文化场域拓展、文化功能融创以及文化价值升华的原创性贡献,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生动力,进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2025年03期 v.38;No.172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15 ]

哲学研究——“公共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主持人语:“公共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文明的赓续与世界的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担忧与思考。秉承“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使命和“命运与共”的公共性价值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并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强调“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2025年03期 v.38;No.172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超越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西方逻辑规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合理性探究

    袁祖社;张媛;

    全球化的当代实践作为一个持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将国家、民族、个体、群体、地区、市场、社会等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连接起来,其实质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方面有赖于现代社会内部结构的改变,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全球状态”突破了原来的各种界限,世界成为由经济、科技、信息等各种因素融合而成的一个新“有机体”,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文明逐步融合成为一个“共同体”,标志着人类交往和世界发展的程度与方向。在全球化时代,虽然存在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但也存在着导致国际社会四分五裂的复杂矛盾与冲突对抗。在这样的世界历史进程和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于,以公共价值引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进步,倡导世界各国、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共担风险责任,通过全人类的团结合作,寻求应对各种时代挑战的共识以解决全球问题,进而维护世界的持久繁荣和平衡发展。

    2025年03期 v.38;No.172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9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理性基础与实践生存智慧

    王鑫;

    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长期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由于个别超级大国和跨国利益集团变本加厉的推波助澜行为不断加剧。这一挑战的核心在于缺乏一种融理论智识、制度性建制与集体行动于一体的有效的公共性方案的规制与引导。着眼于“深度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共生共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引领性的气度,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作为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共同体形态,它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立场,旨在纠正启蒙现代性价值观的偏执,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共同性生存信念以及公共价值追求,将人类整体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深刻的实践生存论智慧。面向未来,构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能够得到全人类认同和遵守的共同价值理念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转化为人类自觉、有效的集体行动。

    2025年03期 v.38;No.172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4 ]
  • 共同体的逻辑与人类文明化生存的理想——公共性的哲学建构及其价值关切

    袁一达;

    公共性的哲学建构是当今人类思想文明演化的核心文化主题。“公共”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人类关于对象世界哲学思维的逻辑起点,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母体与母题,划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边界,决定着人类思考的深度、文化的高度。公共、公共性是人类历史、生存、文化以及价值的总体,是人类全部存在意义的凝结,是人类所有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公共、公共性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性关切,关联着人类基于公共利益和共同福祉至上的信念,吁求一种优良理性规制的秩序化美好生存样态。面对差异化、离散化、非同一化的人类思想理论、历史实践、制度文明以及生存和生活信念的冲突现实,人类理智地提出了基于公共性思维高度的诸如“本体理性认定”“实践主体性创制”“文化共契性在场”“价值前瞻性引领”等不同认知和智识。进入后全球化时代以来,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界基于人类历史和生存的总体性关切,贡献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与哲学建构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交流的平等共存与交流互鉴”等等,都是具有时代性高度、历史性宽度以及理论性深度的原创性远见卓识和典范性表达,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关于公共世界、公共性与哲学认知、建构与履践的最高水平,以及让公共性问题的哲学思考说中国话,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性哲学的鲜明理论立场、智慧和思想方案。

    2025年03期 v.38;No.172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7 ]

法学研究

  •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丧失条件过错规范的解释论

    韩立新;姜雨辰;

    《1976年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第4条包含“故意”和“轻率”两种打破责任限制的法定过错情形,后者历来是海事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存在“重大过失”和“间接故意”两种解释结论,究其原因,是大陆法系对源于英美法系“轻率”之概念的理解误差。适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条约解释规则,依据“轻率”的通常意义和上下文,兼顾目的及宗旨,参考补充资料作善意解释,可发现“间接故意”应为适当解释结论。我国虽非《1976年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缔约国,但《海商法》第209条移植了其第4条的规定,为避免背离条约移植背后的海商法国际统一初衷,国内法院应以法律解释学为依据,灵活运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限缩解释、法意解释、目的解释等多种法律解释方法,在既有民法过错理论的框架内,对《海商法》第209条作出与《1976年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第4条相一致的解释。

    2025年03期 v.38;No.172 5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3 ]
  • 国际体育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重述与路径选择

    任超;杨惠远;

    体育组织的自治管理是体育运动得以高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际体育组织也已经建立了广泛的自治监管架构,实施体育活动的自治管理。体育组织基础上所形成的私法秩序在效率性和专业性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出于对体育自治基础上的私法秩序的尊重,国家法院对这一秩序中的争议解决,一直保持着克制和谦抑,尊重国际体育仲裁在体育争端解决中的最后保障作用。但在体育商业化和政治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作为私法秩序争端解决机制的国际体育仲裁,也存在着私法失灵的状况,这就必然导致公法秩序的介入和干预,引入国家司法审查,从而保障体育争议解决中弱势方当事人以及有组织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基本权利。在各国的司法审查实践中,作为公法秩序代表的法院,在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的基础上,已经为国际体育仲裁设定了基准线,并由此反作用于国际体育仲裁的制度改进。我国应当以此为借鉴,构建一套既能保护我国体育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又能适应和尊重体育自治的国际体育仲裁司法审查制度。

    2025年03期 v.38;No.172 7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5 ]

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

  • 2024年文化数字化研究——前沿热点、多元视角与未来展望

    周建新;谢金苗;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和科技进一步深度融合,文化数字化研究呈现出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24年,学界关注文化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文化大数据、电子游戏、数字文化治理、文化数字化研究期刊建设等前沿热点,研究热度高涨。研究议题日渐丰富,涵盖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文化数字化、艺术数字化、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旅游融合数字化等多元视角,研究范围不断拓展与深化。展望未来,学界应深化文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学科研究、聚焦数字文化内容的深度锻造、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成果转化、加强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文化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引领文化数字化研究迈向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5年03期 v.38;No.172 9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117 ]
  • 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周锦;曹洋;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区别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和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有助于赋能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发展确能显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经过内生性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效应、需求驱动效应和金融支撑效应三个机制路径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在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有益的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v.38;No.172 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45 ]

管理学研究

  •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范式跃迁与实践路径——从DeepSeek说起

    张应语;孙军;董绍增;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技术黑箱性、算法权力重构与模型自主演化三维治理危机,其具体表现为认知赤字、制度合法性危机及数字主权博弈。传统科层制治理模式因技术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遭遇本体论失效,治理主客体间的认知鸿沟与技术—权力结构错配构成系统性风险根源。基于控制论哲学与制度理论交叉视角,提出“反馈—多样性—自指”三位一体的元治理架构:技术维度构建透明协议栈将可解释AI升级为国家数字基座,破解“隐私—透明”二元悖论;制度维度开发“法律—代码”双向编译器并依托监管沙盒实现动态合规;社会维度建立治理通证系统,借助哈伯格税制将对抗测试转化为共识调节工具。理论创新体现为三重突破:一是构建控制论契约范式,实现治理系统与技术系统的认知同构;二是创建三维嵌入模型,突破单层监管的路径依赖;三是开发风险分层治理工具箱,形成穿透式治理机制。实践层面建构“标准引领—主权捍卫—价值辐射”协同体系,基于“技术透明性?制度敏捷性?社会共识性”的递归循环机制实现治理逻辑的本体论嵌入,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可行性的中国方案。

    2025年03期 v.38;No.172 12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60 ]
  •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投资效率提升——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宋岩;张茹;

    运用2011—2022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其绿色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媒体关注度的中介作用和企业ESG表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其绿色投资效率。从作用机制看,媒体关注度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其绿色投资效率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企业ESG表现可以正向调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绿色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重污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其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更强。这一结果丰富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其绿色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为提高制造业企业绿色投资效率提供经验,也为加快企业价值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3期 v.38;No.172 14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