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文明的赓续与世界的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担忧与思考。秉承“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使命和“命运与共”的公共性价值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并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强调“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2025年03期 v.38;No.172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袁祖社;张媛;
全球化的当代实践作为一个持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将国家、民族、个体、群体、地区、市场、社会等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连接起来,其实质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方面有赖于现代社会内部结构的改变,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全球状态”突破了原来的各种界限,世界成为由经济、科技、信息等各种因素融合而成的一个新“有机体”,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文明逐步融合成为一个“共同体”,标志着人类交往和世界发展的程度与方向。在全球化时代,虽然存在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但也存在着导致国际社会四分五裂的复杂矛盾与冲突对抗。在这样的世界历史进程和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于,以公共价值引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进步,倡导世界各国、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共担风险责任,通过全人类的团结合作,寻求应对各种时代挑战的共识以解决全球问题,进而维护世界的持久繁荣和平衡发展。
2025年03期 v.38;No.172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9 ] - 王鑫;
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长期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由于个别超级大国和跨国利益集团变本加厉的推波助澜行为不断加剧。这一挑战的核心在于缺乏一种融理论智识、制度性建制与集体行动于一体的有效的公共性方案的规制与引导。着眼于“深度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共生共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引领性的气度,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作为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共同体形态,它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立场,旨在纠正启蒙现代性价值观的偏执,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共同性生存信念以及公共价值追求,将人类整体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深刻的实践生存论智慧。面向未来,构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能够得到全人类认同和遵守的共同价值理念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转化为人类自觉、有效的集体行动。
2025年03期 v.38;No.172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4 ] - 袁一达;
公共性的哲学建构是当今人类思想文明演化的核心文化主题。“公共”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人类关于对象世界哲学思维的逻辑起点,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母体与母题,划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边界,决定着人类思考的深度、文化的高度。公共、公共性是人类历史、生存、文化以及价值的总体,是人类全部存在意义的凝结,是人类所有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公共、公共性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性关切,关联着人类基于公共利益和共同福祉至上的信念,吁求一种优良理性规制的秩序化美好生存样态。面对差异化、离散化、非同一化的人类思想理论、历史实践、制度文明以及生存和生活信念的冲突现实,人类理智地提出了基于公共性思维高度的诸如“本体理性认定”“实践主体性创制”“文化共契性在场”“价值前瞻性引领”等不同认知和智识。进入后全球化时代以来,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界基于人类历史和生存的总体性关切,贡献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与哲学建构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交流的平等共存与交流互鉴”等等,都是具有时代性高度、历史性宽度以及理论性深度的原创性远见卓识和典范性表达,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关于公共世界、公共性与哲学认知、建构与履践的最高水平,以及让公共性问题的哲学思考说中国话,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性哲学的鲜明理论立场、智慧和思想方案。
2025年03期 v.38;No.172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