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

    张彭松;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甚至将这种差异扩大到综合论与理智论之间持续不断的理论论争,往往纠结于哪种幸福更重要和根本。这种论争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细致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由于缺少思想史的考察和整体的判断,并不能凸显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置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德性伦理的理论背景中考察,又能够放在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对现代规范伦理的理论反思中凸显复兴德性伦理的幸福意蕴,会更加全面地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根本特点,体现出他所特有的"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

    2019年04期 v.32;No.13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915 ]
  • 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

    张彭松;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甚至将这种差异扩大到综合论与理智论之间持续不断的理论论争,往往纠结于哪种幸福更重要和根本。这种论争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细致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由于缺少思想史的考察和整体的判断,并不能凸显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置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德性伦理的理论背景中考察,又能够放在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对现代规范伦理的理论反思中凸显复兴德性伦理的幸福意蕴,会更加全面地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根本特点,体现出他所特有的"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

    2019年04期 v.32;No.13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915 ]
  • “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论《神圣家族》中的生活世界观

    任帅军;

    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唯物主义的现实生活出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介,展开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从感性的对象入手还是从人本身的生活入手,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面对现实的生活,走向"精神的绝对的社会主义"还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找到解放自己的现实道路,即"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的道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

    2019年04期 v.32;No.137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92 ]
  • “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论《神圣家族》中的生活世界观

    任帅军;

    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唯物主义的现实生活出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介,展开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从感性的对象入手还是从人本身的生活入手,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面对现实的生活,走向"精神的绝对的社会主义"还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找到解放自己的现实道路,即"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的道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

    2019年04期 v.32;No.137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92 ]

法学研究

  • 合作与互动:明清行业调解的实践与启示

    廖永安;段明;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出于对市场秩序的控制需要,国家鼓励行会、公所、会馆等行业性商人团体参与行业秩序治理,并赋予其相应的行业纠纷调解权力,行业调解由此产生并发展。经由官府与行会的合作与互动,行业调解在化解行业纠纷、维护商业秩序、促进政府有效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行业调解的盛行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空背景密不可分,也因此而存在特定的历史局限。明清行业调解对于当代调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调解,走向合作的现代调解是未来调解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年04期 v.32;No.137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91 ]
  • 合作与互动:明清行业调解的实践与启示

    廖永安;段明;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出于对市场秩序的控制需要,国家鼓励行会、公所、会馆等行业性商人团体参与行业秩序治理,并赋予其相应的行业纠纷调解权力,行业调解由此产生并发展。经由官府与行会的合作与互动,行业调解在化解行业纠纷、维护商业秩序、促进政府有效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行业调解的盛行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空背景密不可分,也因此而存在特定的历史局限。明清行业调解对于当代调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调解,走向合作的现代调解是未来调解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9年04期 v.32;No.137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91 ]
  • 刑事速裁程序价值的理论阐释与冲突衡平

    孔令勇;

    最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刑事速裁程序。价值问题是刑事速裁程序的理论基础问题。效率价值、程序公正价值及实体公正价值构成了刑事速裁程序的多元价值体系。审前程序的整合、审判程序的简化以及诉讼期限的缩短是效率价值的具体表现。被告人程序选择权的充分尊重以及诉讼当事人的实质参与是程序公正价值的具体表现。控辩双方不可围绕特定罪名进行协商以及量刑协商不可突破法定范围则是该程序实体公正价值的具体表现。然而,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价值与价值之间难免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为了实现刑事速裁程序的三种价值,尽量避免价值之间的冲突,应当树立效率价值优先原则以及保障最低限度公正价值原则,以保障该程序在新的立法体系中更为顺畅地运行。

    2019年04期 v.32;No.137 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下载次数:2521 ]
  • 刑事速裁程序价值的理论阐释与冲突衡平

    孔令勇;

    最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刑事速裁程序。价值问题是刑事速裁程序的理论基础问题。效率价值、程序公正价值及实体公正价值构成了刑事速裁程序的多元价值体系。审前程序的整合、审判程序的简化以及诉讼期限的缩短是效率价值的具体表现。被告人程序选择权的充分尊重以及诉讼当事人的实质参与是程序公正价值的具体表现。控辩双方不可围绕特定罪名进行协商以及量刑协商不可突破法定范围则是该程序实体公正价值的具体表现。然而,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价值与价值之间难免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为了实现刑事速裁程序的三种价值,尽量避免价值之间的冲突,应当树立效率价值优先原则以及保障最低限度公正价值原则,以保障该程序在新的立法体系中更为顺畅地运行。

    2019年04期 v.32;No.137 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下载次数:2521 ]
  • 商标不使用抗辩规则的困境与出路

    张铃;

    不使用抗辩规则与注册商标连续三年不使用撤销制度遵循同一法理基础,但该规则的引入忽视了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基础功能和商标侵权成立在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前提地位。同时,不使用抗辩规则脱离了不使用撤销制度的内生逻辑,忽略了正当理由对事实上不使用注册商标权利状态的影响,由此导致商标使用人对应予撤销的注册商标承担除损害赔偿以外的其他侵权责任,商标使用人对商标的劳动与投入被商标权人无偿获得的不合理后果。基于此,不使用抗辩规则应彻底改造其法律后果,以不使用是否存在正当理由为分界点,明确侵害无正当理由不使用注册商标的被控侵权人不构成侵权。

    2019年04期 v.32;No.137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86 ]
  • 商标不使用抗辩规则的困境与出路

    张铃;

    不使用抗辩规则与注册商标连续三年不使用撤销制度遵循同一法理基础,但该规则的引入忽视了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基础功能和商标侵权成立在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前提地位。同时,不使用抗辩规则脱离了不使用撤销制度的内生逻辑,忽略了正当理由对事实上不使用注册商标权利状态的影响,由此导致商标使用人对应予撤销的注册商标承担除损害赔偿以外的其他侵权责任,商标使用人对商标的劳动与投入被商标权人无偿获得的不合理后果。基于此,不使用抗辩规则应彻底改造其法律后果,以不使用是否存在正当理由为分界点,明确侵害无正当理由不使用注册商标的被控侵权人不构成侵权。

    2019年04期 v.32;No.137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86 ]

文学研究

  • 汉代纪行赋中天气的表达和意义

    丁涵;

    天气进入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由来己久,它出现在诸多题材中,尤其被纪行文学施以浓墨重彩。从《诗经》《楚辞》中涉及行旅的篇章到汉代的纪行赋,形诸笔端的风霜雨雪有着清晰的演变脉络。其一是从浮泛抽象嬗递到真切具体;其二是从以哀景衬乐意过渡到以哀景写哀情。这种文学现象既是历史时期气候条件恶化所致,也是纪行文体征实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行文中天气隐喻的需要使然。其中的天气隐喻体系又为情绪升降的表征、政治形势的比附、沿路氛围的营造而服务。汉代纪行赋在识史和补史价值之外,兼有首次在文学史上将天气描写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完美契合的坐标意义。

    2019年04期 v.32;No.137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69 ]
  • 汉代纪行赋中天气的表达和意义

    丁涵;

    天气进入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由来己久,它出现在诸多题材中,尤其被纪行文学施以浓墨重彩。从《诗经》《楚辞》中涉及行旅的篇章到汉代的纪行赋,形诸笔端的风霜雨雪有着清晰的演变脉络。其一是从浮泛抽象嬗递到真切具体;其二是从以哀景衬乐意过渡到以哀景写哀情。这种文学现象既是历史时期气候条件恶化所致,也是纪行文体征实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行文中天气隐喻的需要使然。其中的天气隐喻体系又为情绪升降的表征、政治形势的比附、沿路氛围的营造而服务。汉代纪行赋在识史和补史价值之外,兼有首次在文学史上将天气描写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完美契合的坐标意义。

    2019年04期 v.32;No.137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69 ]
  • 显现之维——对“文”范畴的考察

    李光柱;

    一个"维度"就意味着一种敞开的可能性。"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敞开和显现。"山川之守"作为"王"的职责,意味着政治要让天地万物的存在得到彰显,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共同实现,意味着"和"与"美"的世界理念;"光明崇拜"从一种宇宙哲学演化为对政治伦理维度的现实关切,这一关切最终在《尚书·金縢》中通过周公的仪式操作得以确立;"文"与"恭"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仁"的内涵及其现实行动指向;"诚"作为君子的人格理想,意味着自身品格的完善和潜力的开发,最终要在至高的政治理想中得到实现。在马克思劳动实践论的意义上,"文"意味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意味着自由。

    2019年04期 v.32;No.137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1 ]
  • 显现之维——对“文”范畴的考察

    李光柱;

    一个"维度"就意味着一种敞开的可能性。"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敞开和显现。"山川之守"作为"王"的职责,意味着政治要让天地万物的存在得到彰显,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共同实现,意味着"和"与"美"的世界理念;"光明崇拜"从一种宇宙哲学演化为对政治伦理维度的现实关切,这一关切最终在《尚书·金縢》中通过周公的仪式操作得以确立;"文"与"恭"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仁"的内涵及其现实行动指向;"诚"作为君子的人格理想,意味着自身品格的完善和潜力的开发,最终要在至高的政治理想中得到实现。在马克思劳动实践论的意义上,"文"意味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意味着自由。

    2019年04期 v.32;No.137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1 ]
  • “她江湖”文学场与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向”方式

    孙桂荣;

    "女性向"是一种将女性定位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文化类型,由女性网络社群提供技术支持的"她江湖"文学场使"女性向"阅读成为可能,其建构了一种相对女性化的阅读接受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化解了私人化写作时期"看"与"被看"的文化尴尬,呈现了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某种新症候,并在类型化书写与反复出现的过程中影响到了公众的社会性别认知。

    2019年04期 v.32;No.137 77-8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899 ]
  • “她江湖”文学场与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向”方式

    孙桂荣;

    "女性向"是一种将女性定位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文化类型,由女性网络社群提供技术支持的"她江湖"文学场使"女性向"阅读成为可能,其建构了一种相对女性化的阅读接受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化解了私人化写作时期"看"与"被看"的文化尴尬,呈现了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某种新症候,并在类型化书写与反复出现的过程中影响到了公众的社会性别认知。

    2019年04期 v.32;No.137 77-8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899 ]

民族关系研究

  • “东不过江黄”:晚商周初王朝东界及其政治地理格局

    刘佳琳;

    《汉书·贾捐之传》所言武丁、成王时"地东不过江、黄",是探讨晚商周初王朝东界的重要史料。江、黄当地处以海岱地区为主体的王朝"东域",而非淮水流域。江可能位于沂水附近,黄应该在淄水上游、今淄博淄川区一带。东部边界所区分的文化族属,无疑是中原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而江、黄的民族属性及活动地域,基本符合考古文化所反映的夷夏分布。作为东部边界的江、黄,与淮浦之江、黄,似皆从泰山南麓、汶水中游一带辗转迁徙而来。商周民族东拓,打乱了土著部族原有的政治地理格局。在这一族群分衍、迁徙过程中,沂水及其支流承担了重要的交通功能,实现泰沂地区与淮水流域的沟通。边界作为历史与地理结合的特殊地带,不同族群往来与迁徙十分活跃,使其人文地理结构具有较强的立体性与动态性。

    2019年04期 v.32;No.137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6 ]
  • “东不过江黄”:晚商周初王朝东界及其政治地理格局

    刘佳琳;

    《汉书·贾捐之传》所言武丁、成王时"地东不过江、黄",是探讨晚商周初王朝东界的重要史料。江、黄当地处以海岱地区为主体的王朝"东域",而非淮水流域。江可能位于沂水附近,黄应该在淄水上游、今淄博淄川区一带。东部边界所区分的文化族属,无疑是中原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而江、黄的民族属性及活动地域,基本符合考古文化所反映的夷夏分布。作为东部边界的江、黄,与淮浦之江、黄,似皆从泰山南麓、汶水中游一带辗转迁徙而来。商周民族东拓,打乱了土著部族原有的政治地理格局。在这一族群分衍、迁徙过程中,沂水及其支流承担了重要的交通功能,实现泰沂地区与淮水流域的沟通。边界作为历史与地理结合的特殊地带,不同族群往来与迁徙十分活跃,使其人文地理结构具有较强的立体性与动态性。

    2019年04期 v.32;No.137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6 ]

历史研究

  • 论明代捐赈的“尚义”观念及其实践

    向静;

    明代以"旌表尚义"的事例劝募富民捐赈,使解决粮储不足的财政手段同时具备了整饬风俗、鼓舞道德的社会功能。"劝尚义"的成效表明,出于道德动因的捐赈行为并非虚矫,无论这种道德因素的内涵是认可、完成君仁民义的政治义务,还是侧重自身伦理修养的德行实践,或者只是积而能散、与众共之的处世之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相当清晰的现实基础与历史脉络。"义"这种普遍道德观念对明代普通民众政治行为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明代皇权政治的道义性基础。

    2019年04期 v.32;No.137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1 ]
  • 论明代捐赈的“尚义”观念及其实践

    向静;

    明代以"旌表尚义"的事例劝募富民捐赈,使解决粮储不足的财政手段同时具备了整饬风俗、鼓舞道德的社会功能。"劝尚义"的成效表明,出于道德动因的捐赈行为并非虚矫,无论这种道德因素的内涵是认可、完成君仁民义的政治义务,还是侧重自身伦理修养的德行实践,或者只是积而能散、与众共之的处世之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相当清晰的现实基础与历史脉络。"义"这种普遍道德观念对明代普通民众政治行为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明代皇权政治的道义性基础。

    2019年04期 v.32;No.137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1 ]
  • 清代永定河及东西淀争地矛盾的环境和社会因素

    王培华;

    由于水土资源有限,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争地争水矛盾。以往对清代华北、西北争水矛盾的研究中,发现争水矛盾的主体一般比较简单。清代直隶永定河下游,东淀、西淀等河淀区,至少有八种争夺河淤地、淀地的矛盾。从气候和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探讨争地问题,可以发现,除气候变化外,根本原因在于清初直隶八旗贵族的圈地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如拨补地、民户租种旗地、直隶州县旗民杂处等。对这一问题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了解清代八旗圈地对直隶地区社会稳定和人地关系的影响。

    2019年04期 v.32;No.137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8 ]
  • 清代永定河及东西淀争地矛盾的环境和社会因素

    王培华;

    由于水土资源有限,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争地争水矛盾。以往对清代华北、西北争水矛盾的研究中,发现争水矛盾的主体一般比较简单。清代直隶永定河下游,东淀、西淀等河淀区,至少有八种争夺河淤地、淀地的矛盾。从气候和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探讨争地问题,可以发现,除气候变化外,根本原因在于清初直隶八旗贵族的圈地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如拨补地、民户租种旗地、直隶州县旗民杂处等。对这一问题重新认识,有助于人们了解清代八旗圈地对直隶地区社会稳定和人地关系的影响。

    2019年04期 v.32;No.137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8 ]

语言学研究

  • 构建汉语语篇学的基础和原则

    丁金国;

    "语篇"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特定概念源于印欧语,是建立在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屈折语基础之上的。而单向、单维、定向线性的屈折意识,天然地控制着人们在言语表达时追求与语句变化统一性的努力,其推进言语表述上的逻辑顺序为内在抽象语义与外在形式结构关联并置,从而造成逻辑严谨、确认性强等特点。而汉语则以形音义为一体的立体多维结构,从而形成汉语社群的人们在言语表达时注重整体和谐,语篇的题旨情趣与客观规律要一致,而外在的言语表达则应与题旨情境相协调,国人的这种空间思维逻辑具有多维、多向、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思维特征,诱导出以"心"为轴的聚敛表征,完全异于西语的必须凭借外在形式来完成内在语义连贯,一切都围绕题旨来转。汉语语篇学必须立足于异质语言观来展开,考察汉语语篇研究的历史渊源,摸索构建现代汉语语篇语言学的途径。

    2019年04期 v.32;No.137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45 ]
  • 构建汉语语篇学的基础和原则

    丁金国;

    "语篇"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特定概念源于印欧语,是建立在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屈折语基础之上的。而单向、单维、定向线性的屈折意识,天然地控制着人们在言语表达时追求与语句变化统一性的努力,其推进言语表述上的逻辑顺序为内在抽象语义与外在形式结构关联并置,从而造成逻辑严谨、确认性强等特点。而汉语则以形音义为一体的立体多维结构,从而形成汉语社群的人们在言语表达时注重整体和谐,语篇的题旨情趣与客观规律要一致,而外在的言语表达则应与题旨情境相协调,国人的这种空间思维逻辑具有多维、多向、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思维特征,诱导出以"心"为轴的聚敛表征,完全异于西语的必须凭借外在形式来完成内在语义连贯,一切都围绕题旨来转。汉语语篇学必须立足于异质语言观来展开,考察汉语语篇研究的历史渊源,摸索构建现代汉语语篇语言学的途径。

    2019年04期 v.32;No.137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45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新开拓的有效信息。1.本刊使用网上采编系统,作者投稿请登录本刊主页http://xuebao.ytu.edu.cn,

    2019年04期 v.32;No.137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8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新开拓的有效信息。1.本刊使用网上采编系统,作者投稿请登录本刊主页http://xuebao.ytu.edu.cn,

    2019年04期 v.32;No.137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