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尊闻”与“裁断”——章太炎论乾嘉学术吴学与皖学之异同

    陈居渊;

    关于清代乾嘉学术吴学与皖学的学术特色,章太炎曾经以"好博而尊闻"和"综形名,任裁断"加以区别,在学界影响很大。事实上,吴学的"好博而尊闻"恰恰是以易学为主体,以礼学为骨干,较为完整地构筑了清代汉学(经学)的研究范型。而皖学虽然"综形名,任裁断",但是走的同样是吴学的路子。过去一直把汉学家批评宋儒的语言视为反对宋学,事实上他们是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是不反对宋学本身,宋学在汉学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

    2018年04期 v.31;No.13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1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83 ]
  • 历史发生学视域下的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林岩;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为研究和阐释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框架模式和分析工具。从历史发生学视角解读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其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发生学来看,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精神生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其研究关切和问题聚焦。马克思在澄清了前人关于精神生产与生产性劳动,精神生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唯物史观。在方法论转换和新的框架建构基础上,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得以形成、丰富和完善。

    2018年04期 v.31;No.131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1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914 ]

法学研究

  • 刑法错误论的实质

    陈洪兵;

    错误论的争论集中在具体的打击错误上,实质在于能否肯定故意既遂犯的成立。从根本上讲,法定符合说是将原本仅对欲害对象存在的故意转移到实害对象上,进而将对客观构成要件事实缺乏认识的情形也认定成立故意既遂犯,致使错误论成为认定故意的另一途径,但该做法明显有违我国《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的认定规则,因而不具合理性。具体符合说虽然面临在隔离犯中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区分的难题,但只要根据故意的认定规则,判断行为人对于实害结果有无认识与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即可得出妥当的结论。表面上看,我国司法实务在所谓具体的打击错误的处理上采取了法定符合说立场,实则是省略了间接故意的举证,如果补全案件细节,基本上属于对实害结果至少存在间接故意的情形。错误论应回到故意认定的原点,根据故意的认定规则,判断故意的既遂犯成立与否。

    2018年04期 v.31;No.131 15-2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8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67 ]
  • 论《民法总则》上的通谋虚伪表示

    冉克平;

    通谋虚伪表示属于非自愿的意思表示瑕疵,可以分为虚构行为与隐藏行为两大类型,在基本原理上涉及意思自治与信赖保护原则。通谋虚伪表示与恶意串通行为不同,后者是当事人通谋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具有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意图。在通谋虚伪表示中,当事人之间虚构行为绝对无效,但是该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在存在隐藏行为的情形,不同的第三人之间有可能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应确认外在的表见行为有效。《民法总则》第146条并未规定"通谋虚伪表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应当通过司法解释予以完善。

    2018年04期 v.31;No.131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7 ] |[引用频次:78 ] |[下载次数:2766 ]
  •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的法教义学:定位与进路

    蒋言;

    法教义学是以对实定法的确信为前提,以法解释、体系化和形式推理为内容的法学方法论,与民法典相辅相成,是法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在民法典编纂的背景下,法教义学可与社科法学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和谐并存,成为未来中国民法研究的主要范式,并通过相互借鉴实现自身的革新。在这一定位下,法教义学发展需遵循正确处理继受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确立中国司法裁判为目标的实践面向、从法解释发展为解释与续造并举等路径。

    2018年04期 v.31;No.131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17 ]
  • 最高人民法院参与公共政策的路径选择

    廖丽环;

    司法解释与指导性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参与公共政策的两种不同路径,二者具有同源性和差异性。指导性案例自下而上的权力运作逻辑、依托个案审理的司法裁判本质以及外部监督制度的配套,使其在防止政策的非公共性以及调谐政策参与过程中的司法能动性与被动性问题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指导性案例在司法适用中的低度参与以及制作规则的不规范,限制了最高人民法院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指导性案例制作、建立有限的三审终审制与完善司法公开。

    2018年04期 v.31;No.131 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4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11 ]

文学研究

  • 唐代女性文化生态管窥——以《唐语林》为考察对象

    兰翠;

    《唐语林》以"贤媛"为主,记载了不少唐代女性的事迹,反映了当时妇仪母仪的主要崇尚与规范。与《世说新语》不同的是,唐代更加强调女子的德行修养,以及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女性只要不超越家庭界限,劝谏或干预政事的行为也是被认可与肯定的。这些女性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唐代女性生活状态,并从中获得建设当代女性文化的启迪。

    2018年04期 v.31;No.131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4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5 ]
  • 乡愁乌托邦: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

    古世仓;桂尽贤;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过去和未来叠合在1920年代当下的特征。过去、未来和当下相互叠合的时间结构,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织、紧密缠绕的空间结构,共同建构了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关注乡土中"人"的生存状态、主体生命价值和对乡土的眷恋纠缠在一起,成为1920年代乡愁乌托邦的核心指向。这对全球语境下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也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2018年04期 v.31;No.131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46 ]

民族关系研究

  • 民族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马晓丽;崔明德;杨志娟;李国栋;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培养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根据民族学学科专业特点、研究生教育规律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探索和不断完善中构建的"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能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集中更多智慧,建立"内外合作"、"校地合作"和"不同学科专业合作"等"三合作"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提供保障;二是以最大限度激发研究生潜能为出发点,建立"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等"二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增强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经过长期的系统探讨和不断完善,"三合作二互动"培养模式在持续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一,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其二,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三,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其四,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五,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2018年04期 v.31;No.131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6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28 ]
  • 民国时期国人游记中的新疆边疆危机

    李洁;

    民国时期的新疆孤悬塞外,又处于英俄觊觎之下,其"神秘"与危机激发了国人游历、考察之兴趣,并于行走中记录了彼时新疆风土人情、社会状况。诸游记中新疆的交通、信息获取、经济、人口及国界等方面的记录,突显出新疆与内地之疏离,与强邻英俄之混杂与被遏制,由此显露出民国时期的新疆边疆危机重重。而游历之国人,不仅直书各种危机,又于行走中构思新疆未来发展之计划,以图缓解危机。

    2018年04期 v.31;No.131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31 ]

历史研究

  • 汉初奚涓鲁侯国与张偃鲁王国的变迁——兼论环境与时局屡变对鲁地风俗的影响

    王培华;

    战国后期及汉初,鲁地时局变动频繁,楚灭鲁,秦灭楚,鲁为项梁、楚怀王、项羽驻地;汉六年封功臣奚涓为鲁侯国,奚涓死事,无子,母刘疵代侯,惠帝七年改母侯刘疵封地为重平,高后元年四月置外孙张偃鲁王国,文帝元年废为南宫侯。张偃鲁王国至少有三地:鲁母侯刘疵的侯邑、鲁元公主琅邪食邑和城阳郡汤沐邑。鲁地风俗好学、重礼、谨慎小心,也存在识时务、与时俱进的传统,之所以如此,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也有鲁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更有战国后期及汉初鲁地时局屡变而无改于劳民使民之道的因素。

    2018年04期 v.31;No.131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5 ]

经济管理

  • 国内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定价问题研究

    余湄;刘子建;冯建芬;陈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不再满足于活期、定期存款的收益,银行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应需而生,发展迅速。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结构化理财产品也有定价是否合理的问题,其定价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收益与信誉,同时也对客户的收益产生影响。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这些产品定价进行研究后发现:定价高估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其高估程度受发行银行、产品复杂程度、挂钩标的显著影响。

    2018年04期 v.31;No.131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1 ] |[引用频次:58 ] |[下载次数:1155 ]
  • 论我国农村电商主体的培育

    刘玉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其中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对三农问题的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我国揭阳、遂昌及沙集等地出现了多种农村电商的培育模式,将农村地区的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传统产业的活力,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电商主体的崛起。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落后的现状尚未改变。其中,观念的落后、严重的政策依赖性、基础设施及人才的缺乏是目前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产业链发展的视角对我国农村电商主体的发展路径进行解读,并对现有农村电商主体的培育模式进行分析,从而针对现有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农村电商主体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2018年04期 v.31;No.131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862 ]

书评

  • 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统计支撑——评《人才统计理论与实践》

    齐秀生;

    <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发展迅速,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资源统计方法逐渐完善,人才资源统计信息报表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逐渐建立。人才资源统计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成为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当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正在向纵深推进,人才

    2018年04期 v.31;No.131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48 ]
  •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领域的新力著——《社会生态学与生态文明论》述评

    张国祺;

    <正>在全社会广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热门话题中,由叶峻、李梁美两位教授撰写的《社会生态学与生态文明论》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4月出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迸发出诸多新的论述和新的思想,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力著。该书同此前出版的《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叶峻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是内容密切关联的姊妹篇,是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领域两项耀眼的成果。《社会生态学与生态文明论》展示了两个全新的学

    2018年04期 v.31;No.131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1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新开拓的有效信息。1.本刊使用网上采编系统,作者投稿请登录本刊主页http://xuebao.ytu.edu.cn,

    2018年04期 v.31;No.131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