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传林;
继轨前贤尤其是程颢与程颐,朱熹不仅丰富了"理"的内涵,而且拓展了"理"的外延。他在充分肯定"理"的形上性、本源性与价值性的同时,以"理"贯"三纲"与"理"统"五常"完成了"以天理明人事"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建构。他在将"天理"推衍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过程中试图消解"人欲",并以"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为价值呈现进路给追寻终极价值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朱熹不仅为儒家的纲常思想寻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也为现实中的人伦规范与政治哲学找到了颇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细绎之,其实程朱理学论域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隐存着些许的道德乌托邦情结,其现实价值与意义或许并非仅仅在于要在现实社会实然施行之,而是在于引导人们对泛滥的欲望进行节制、对自我的堕落进行反思,以及对日渐沉沦的世道人心有所警醒与关切。
2015年05期 v.28;No.114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82 ] - 王传林;
继轨前贤尤其是程颢与程颐,朱熹不仅丰富了"理"的内涵,而且拓展了"理"的外延。他在充分肯定"理"的形上性、本源性与价值性的同时,以"理"贯"三纲"与"理"统"五常"完成了"以天理明人事"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建构。他在将"天理"推衍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过程中试图消解"人欲",并以"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为价值呈现进路给追寻终极价值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朱熹不仅为儒家的纲常思想寻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也为现实中的人伦规范与政治哲学找到了颇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细绎之,其实程朱理学论域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隐存着些许的道德乌托邦情结,其现实价值与意义或许并非仅仅在于要在现实社会实然施行之,而是在于引导人们对泛滥的欲望进行节制、对自我的堕落进行反思,以及对日渐沉沦的世道人心有所警醒与关切。
2015年05期 v.28;No.114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82 ] - 吴三喜;
"泰然让之"(Gelassenheit)本是一个神秘神学用语。在埃克哈特那里它指灵魂返回其根基的贫乏状态,这种状态被描述为"不想要、不知道、不具有"。灵魂的根基是理性,理性作为虚无与存在不是受造物,而是深渊,但它却具备生养万物的功能,所以Gelassenheit不是单纯的空洞状态。海德格尔对Gelassenheit的扭转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从埃克哈特的"方法论的有神论"变为"方法论的无神论"。在海德格尔这里,Gelassenheit首先指人应该保持的对技术统治的"既说‘是’也说‘不’"的情态,其次更重要的指存在本身之到达和隐逸。最后,Gelassenheit完成对人道主义的提升。
2015年05期 v.28;No.114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90 ] - 吴三喜;
"泰然让之"(Gelassenheit)本是一个神秘神学用语。在埃克哈特那里它指灵魂返回其根基的贫乏状态,这种状态被描述为"不想要、不知道、不具有"。灵魂的根基是理性,理性作为虚无与存在不是受造物,而是深渊,但它却具备生养万物的功能,所以Gelassenheit不是单纯的空洞状态。海德格尔对Gelassenheit的扭转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从埃克哈特的"方法论的有神论"变为"方法论的无神论"。在海德格尔这里,Gelassenheit首先指人应该保持的对技术统治的"既说‘是’也说‘不’"的情态,其次更重要的指存在本身之到达和隐逸。最后,Gelassenheit完成对人道主义的提升。
2015年05期 v.28;No.114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90 ] - 邢瑞煜;
"群众路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做出的创新和发展。它经历了萌芽和形成、成熟和完善、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当前新的形势下,研究"群众路线"的多重内涵以及形成和发展,不断探索群众路线的践行路径,对于新时期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015年05期 v.28;No.11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7 ] - 邢瑞煜;
"群众路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做出的创新和发展。它经历了萌芽和形成、成熟和完善、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在当前新的形势下,研究"群众路线"的多重内涵以及形成和发展,不断探索群众路线的践行路径,对于新时期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015年05期 v.28;No.11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7 ]
- 王震;
严格来说犯罪黑数的准确数值也许永远无法获得,但是现有国内外犯罪黑数问题研究成果公认的是犯罪黑数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数量的庞大。这就为我们怎样看待刑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刑法是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维系的核心力量吗?由此引出的刑法的宣示性特征需要我们加以认识和把握,同时,在人们对待犯罪的态度等问题上都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2015年05期 v.28;No.114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749 ] - 王震;
严格来说犯罪黑数的准确数值也许永远无法获得,但是现有国内外犯罪黑数问题研究成果公认的是犯罪黑数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数量的庞大。这就为我们怎样看待刑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刑法是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维系的核心力量吗?由此引出的刑法的宣示性特征需要我们加以认识和把握,同时,在人们对待犯罪的态度等问题上都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2015年05期 v.28;No.114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749 ] - 冷大伟;
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刑法将其表述为"明知"。我国刑法理论对"明知"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从而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故意的正确认定和把握。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明知"的含义问题上,"明知"是行为人本身对相关事实的一种认识,包含了"确实知道"和"可能知道",而不包含"应当知道"。另外,"明知"和"已经预见"在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上均存在着不同。在"明知"的内容问题上,"明知"包括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和危害性的认识。在刑法总则"明知"和刑法分则"明知"的关系问题上,两个"明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术语。
2015年05期 v.28;No.114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044 ] - 冷大伟;
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刑法将其表述为"明知"。我国刑法理论对"明知"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从而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故意的正确认定和把握。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明知"的含义问题上,"明知"是行为人本身对相关事实的一种认识,包含了"确实知道"和"可能知道",而不包含"应当知道"。另外,"明知"和"已经预见"在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上均存在着不同。在"明知"的内容问题上,"明知"包括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和危害性的认识。在刑法总则"明知"和刑法分则"明知"的关系问题上,两个"明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术语。
2015年05期 v.28;No.114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044 ] - 郝秀辉;王锡柱;
在符合善意取得成立条件时,绝对价值和体积并未作为其适用的否定性条件,民用航空器价值高、体积大的特性因而并不成为阻碍其适用善意取得的实质性条件。在《物权法》体系中,民用航空器属于动产范畴,视其为不动产从而否定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论述不成立。无论是将善意取得与登记对抗的关系进行何种建构,民用航空器登记对抗制度都未造成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困局。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民用航空器均具有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可行性。
2015年05期 v.28;No.114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60 ] - 郝秀辉;王锡柱;
在符合善意取得成立条件时,绝对价值和体积并未作为其适用的否定性条件,民用航空器价值高、体积大的特性因而并不成为阻碍其适用善意取得的实质性条件。在《物权法》体系中,民用航空器属于动产范畴,视其为不动产从而否定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论述不成立。无论是将善意取得与登记对抗的关系进行何种建构,民用航空器登记对抗制度都未造成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困局。在法律上和事实上,民用航空器均具有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可行性。
2015年05期 v.28;No.114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60 ]
- 杨滨;
毛传、郑笺对《诗经》中"鸟"意象的训诂具有汉代经学阐释的基本特征,不仅通其名实、状其形貌,而且辨其修辞、明其义理。其对"鸟"意象所作的符合儒家美刺原则的选择性训释,确立了《诗经》中"鸟"意象与诗意之间的比兴关联,对后世传统诗学中有关"鸟"的意象、主题等方面的传承,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
2015年05期 v.28;No.114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50 ] - 杨滨;
毛传、郑笺对《诗经》中"鸟"意象的训诂具有汉代经学阐释的基本特征,不仅通其名实、状其形貌,而且辨其修辞、明其义理。其对"鸟"意象所作的符合儒家美刺原则的选择性训释,确立了《诗经》中"鸟"意象与诗意之间的比兴关联,对后世传统诗学中有关"鸟"的意象、主题等方面的传承,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
2015年05期 v.28;No.114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50 ] - 田胜利;
《周易参同契》是魏伯阳的代表作,其中不乏可供发掘的文学艺术财富。《大丹赋》列于《周易参同契》之中,由骚体歌辞构成,文辞包涵易学和道家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仙道气息,融入汉代的文化,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丹易参同、情理合契的艺术价值,解读它需要明确其中的象征含义。《大丹赋》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系列丹技类赋开风气之作,在赋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2015年05期 v.28;No.114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8 ] - 田胜利;
《周易参同契》是魏伯阳的代表作,其中不乏可供发掘的文学艺术财富。《大丹赋》列于《周易参同契》之中,由骚体歌辞构成,文辞包涵易学和道家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仙道气息,融入汉代的文化,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丹易参同、情理合契的艺术价值,解读它需要明确其中的象征含义。《大丹赋》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系列丹技类赋开风气之作,在赋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2015年05期 v.28;No.114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8 ] - 田源;
朱湘在中国文坛较早发出了"纯诗"的创作呼声,他耗尽毕生心血探索并实践基于"诗的真理"和"美"的本质与形式的诗学理想。朱湘的诗文在音节的考量、想象的摄入、构思的完备三个方面进行独特的实验,结合中西"纯诗"诗学的观照视野,在精致的音韵组合中迸发和谐悦耳的乐感,传递鲜明的旋律;在真实的经历中彰显想象的魅力,唤起审美的愉悦;在冷静构思中思辨人生的奥秘,统筹新诗的风格,从而营建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纯诗"世界。尽管诗人的自杀看似"纯诗"世界灰暗的完结,但从反向诠释出在孤独苦闷中坚守与酝酿的纯粹诗学空间。
2015年05期 v.28;No.114 78-8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4 ] - 田源;
朱湘在中国文坛较早发出了"纯诗"的创作呼声,他耗尽毕生心血探索并实践基于"诗的真理"和"美"的本质与形式的诗学理想。朱湘的诗文在音节的考量、想象的摄入、构思的完备三个方面进行独特的实验,结合中西"纯诗"诗学的观照视野,在精致的音韵组合中迸发和谐悦耳的乐感,传递鲜明的旋律;在真实的经历中彰显想象的魅力,唤起审美的愉悦;在冷静构思中思辨人生的奥秘,统筹新诗的风格,从而营建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纯诗"世界。尽管诗人的自杀看似"纯诗"世界灰暗的完结,但从反向诠释出在孤独苦闷中坚守与酝酿的纯粹诗学空间。
2015年05期 v.28;No.114 78-8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4 ] - 陶久胜;
在欧洲宗教改革语境中,英国与罗马教廷势不两立,英国剧作家通过戏剧创作参与宗教论战,君王利用剧院舞台宣扬新教主张以构建民族国家,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戏剧《哈姆雷特》、《西班牙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等谴责天主教偶像崇拜和圣餐仪式,使用新教的宗教隐喻和见证手法,以树敌方式推进国民的民族身份建设。
2015年05期 v.28;No.114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63 ] - 陶久胜;
在欧洲宗教改革语境中,英国与罗马教廷势不两立,英国剧作家通过戏剧创作参与宗教论战,君王利用剧院舞台宣扬新教主张以构建民族国家,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戏剧《哈姆雷特》、《西班牙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等谴责天主教偶像崇拜和圣餐仪式,使用新教的宗教隐喻和见证手法,以树敌方式推进国民的民族身份建设。
2015年05期 v.28;No.114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63 ]
- 侯典芹;
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保护本国的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但由于海洋权益的外向型特征、特殊的地缘政治特点和历史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争端加剧。尤其是在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之争常被美国所利用,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压力迅速增加,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受到严重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外交的智慧和艺术,利用政治谈判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尤其要着力解决中美两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利益冲突,寻求两国间更大的合作空间。
2015年05期 v.28;No.114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889 ] - 侯典芹;
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保护本国的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但由于海洋权益的外向型特征、特殊的地缘政治特点和历史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争端加剧。尤其是在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之争常被美国所利用,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压力迅速增加,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受到严重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外交的智慧和艺术,利用政治谈判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尤其要着力解决中美两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利益冲突,寻求两国间更大的合作空间。
2015年05期 v.28;No.114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889 ] - 赵红;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的海防得到了重建与增强。山东的海防建设作为一种面向海洋的活动,保护了山东海运的顺利开展,改善了山东海疆地区农业垦殖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与优化。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对山东的海防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亦有弊。海防与沿海社会之间这种互为影响、紧密相连的关系,为我们今天"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历史启示。
2015年05期 v.28;No.114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73 ] - 赵红;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的海防得到了重建与增强。山东的海防建设作为一种面向海洋的活动,保护了山东海运的顺利开展,改善了山东海疆地区农业垦殖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与优化。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对山东的海防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亦有弊。海防与沿海社会之间这种互为影响、紧密相连的关系,为我们今天"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历史启示。
2015年05期 v.28;No.114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73 ] - 曲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政府在维护自身中立权利和调解欧洲争端的过程中,提出了"海洋自由"计划。美国参战后,威尔逊进一步拓展提升海洋自由的意义和地位,形成了国联框架内的海洋自由构想,寄托了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和期望。威尔逊政府的海洋自由构想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性,但抽象空洞、难以操作以及英国的抵制导致了它的失败。
2015年05期 v.28;No.114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59 ] - 曲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政府在维护自身中立权利和调解欧洲争端的过程中,提出了"海洋自由"计划。美国参战后,威尔逊进一步拓展提升海洋自由的意义和地位,形成了国联框架内的海洋自由构想,寄托了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和期望。威尔逊政府的海洋自由构想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性,但抽象空洞、难以操作以及英国的抵制导致了它的失败。
2015年05期 v.28;No.114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