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视域下的先秦哲学

  • 论荀子哲学中的“听”

    伍龙;

    "听"作为荀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有着丰富而深切的含义,与荀子关注的一些核心概念和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荀子认为,当耳与声相遇,同时,"心"发挥作用时,"听"才能真正发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听","听"与"不听"的标准在于,其内容是否顺乎礼义,符合广义的"道",能否"合先王"、"及后王"。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彰显在"听"的内容,产生的效果,"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听"与乐的关系等方面。要想做到真正的听,应遵循"听"的原则,守持"听"的态度,做到"兼听"与"衡听",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克服人"好听"的本性。

    2015年01期 v.28;No.11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35 ]
  • 论荀子哲学中的“听”

    伍龙;

    "听"作为荀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有着丰富而深切的含义,与荀子关注的一些核心概念和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荀子认为,当耳与声相遇,同时,"心"发挥作用时,"听"才能真正发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听","听"与"不听"的标准在于,其内容是否顺乎礼义,符合广义的"道",能否"合先王"、"及后王"。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彰显在"听"的内容,产生的效果,"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听"与乐的关系等方面。要想做到真正的听,应遵循"听"的原则,守持"听"的态度,做到"兼听"与"衡听",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克服人"好听"的本性。

    2015年01期 v.28;No.11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35 ]
  • 庄、孟“辟杨墨”新探——兼论儒道身体观之差异

    石超;

    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性取向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以修身为本。对该论断的佐证,在先秦儒道两家文献中比比皆是。单就身体本身来说,道家身体观将其视为"道"之直接体现,故主张"顺性命之情"、"安时而处顺";儒家身体观视其为人文化成之展示场,故主张"克己复礼"、"修己以敬"。有趣的是,儒道旨趣虽然不同,但在成书时代接近的《庄子》、《孟子》中,皆有"辟杨墨"之文字被保存下来,所论皆与身体之对待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两家身体观之差异与各自特点。

    2015年01期 v.28;No.110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04 ]
  • 庄、孟“辟杨墨”新探——兼论儒道身体观之差异

    石超;

    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性取向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以修身为本。对该论断的佐证,在先秦儒道两家文献中比比皆是。单就身体本身来说,道家身体观将其视为"道"之直接体现,故主张"顺性命之情"、"安时而处顺";儒家身体观视其为人文化成之展示场,故主张"克己复礼"、"修己以敬"。有趣的是,儒道旨趣虽然不同,但在成书时代接近的《庄子》、《孟子》中,皆有"辟杨墨"之文字被保存下来,所论皆与身体之对待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两家身体观之差异与各自特点。

    2015年01期 v.28;No.110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04 ]

法学研究

  • 土地规划中行政监督机构准司法性之引入——以英国规划督察署为例

    叶秋华;黄蓉;

    行政监督机构具有"准司法性",是指其处理行政案件的程序具有司法的特征,行使了一定的司法职能,并且最终裁决具有相当的司法效力。土地规划的行政监督机构对行政机关主导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层级监督和裁决规划申诉的作用。英国规划督察署作为土地规划的行政监督机构,具有准司法性特征,有效规制了地方规划权的行使,为不服规划部门行政决定的利益相关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救济途径。我国需要在土地规划的行政监督制度中借鉴英国经验,引入准司法性因素,从监督机构的地位、组成、运作程序等方面完善我国土地规划行政监督制度。

    2015年01期 v.28;No.11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24 ]
  • 土地规划中行政监督机构准司法性之引入——以英国规划督察署为例

    叶秋华;黄蓉;

    行政监督机构具有"准司法性",是指其处理行政案件的程序具有司法的特征,行使了一定的司法职能,并且最终裁决具有相当的司法效力。土地规划的行政监督机构对行政机关主导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层级监督和裁决规划申诉的作用。英国规划督察署作为土地规划的行政监督机构,具有准司法性特征,有效规制了地方规划权的行使,为不服规划部门行政决定的利益相关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救济途径。我国需要在土地规划的行政监督制度中借鉴英国经验,引入准司法性因素,从监督机构的地位、组成、运作程序等方面完善我国土地规划行政监督制度。

    2015年01期 v.28;No.110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24 ]
  • 强制拍卖的两个问题研究

    陈本寒;刘韡;

    强制拍卖是强制执行的基本措施。在对强制拍卖进行研究时,其形式与法律效力是重要部分。强制拍卖的形式主要有法院自主拍卖与法院委托拍卖两种,在我国强制拍卖中法院主要是处于委托人的地位。而在租赁关系中的强制拍卖法律效力适用是现实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从租赁物查封、拍定人对于拍卖物上租赁权的继受以及抵押权人除去租赁权这三点上分析其效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2015年01期 v.28;No.11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89 ]
  • 强制拍卖的两个问题研究

    陈本寒;刘韡;

    强制拍卖是强制执行的基本措施。在对强制拍卖进行研究时,其形式与法律效力是重要部分。强制拍卖的形式主要有法院自主拍卖与法院委托拍卖两种,在我国强制拍卖中法院主要是处于委托人的地位。而在租赁关系中的强制拍卖法律效力适用是现实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从租赁物查封、拍定人对于拍卖物上租赁权的继受以及抵押权人除去租赁权这三点上分析其效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2015年01期 v.28;No.11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89 ]
  • 与国际投资中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国际经济条约探析

    樊静;衣淑玲;

    随着20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投资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成为资本输出国关注的事项。由此,国际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发达经济体保护其海外投资中知识产权的有利工具,并对东道国的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关涉公共利益的社会发展措施产生不利影响。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国际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应当认真评估其实施效果,明确条约目标,并制定细致的谈判范本。

    2015年01期 v.28;No.110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763 ]
  • 与国际投资中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国际经济条约探析

    樊静;衣淑玲;

    随着20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投资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成为资本输出国关注的事项。由此,国际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发达经济体保护其海外投资中知识产权的有利工具,并对东道国的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关涉公共利益的社会发展措施产生不利影响。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国际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应当认真评估其实施效果,明确条约目标,并制定细致的谈判范本。

    2015年01期 v.28;No.110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763 ]
  • 多重人格语境下商人身份与人格关系研究

    艾围利;

    罗马法上的人格同时规定了人在公法与私法上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通用型人格,因此罗马法上的人格是法律主体资格而非权利主体资格。德国法上民事人格采取的是权利能力理论,而商事人格采取的是商人"身份人格理论",即商人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商事主体,商人在获得商人身份的同时获得商事人格,成为商事主体。某一主体可以同时获得多重人格"面具",也可以仅仅获得单一人格"面具"。民事人格、商事人格等独立的类型化人格所形成的人格多重性,其缘由在于诸法合一向诸法分立的转变以及社会分工加深了"完整人"向"局部人"的蜕变。现代人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民法上的"人"当作法律上的"人",试图以"局部人(民法上的人)"替代"完整人(法律上的人)",将类型化人格(民事人格)作为通用型人格使用。

    2015年01期 v.28;No.110 41-4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68 ]
  • 多重人格语境下商人身份与人格关系研究

    艾围利;

    罗马法上的人格同时规定了人在公法与私法上的主体地位,是一种通用型人格,因此罗马法上的人格是法律主体资格而非权利主体资格。德国法上民事人格采取的是权利能力理论,而商事人格采取的是商人"身份人格理论",即商人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商事主体,商人在获得商人身份的同时获得商事人格,成为商事主体。某一主体可以同时获得多重人格"面具",也可以仅仅获得单一人格"面具"。民事人格、商事人格等独立的类型化人格所形成的人格多重性,其缘由在于诸法合一向诸法分立的转变以及社会分工加深了"完整人"向"局部人"的蜕变。现代人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民法上的"人"当作法律上的"人",试图以"局部人(民法上的人)"替代"完整人(法律上的人)",将类型化人格(民事人格)作为通用型人格使用。

    2015年01期 v.28;No.110 41-4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68 ]

文学研究

  • 宋代节令组诗的志录功能与民俗意蕴

    李懿;

    节令组诗的大量出现是宋诗嬗变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和宋前相比,这些组诗呈现出更加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蕴,尤其生动地志录了宋人极具世俗娱乐性、地域性和村野精神的节令图景。为突显纪实性,组诗用语明快浅易,谐趣直白,富于节令生活的意味。组诗之诗题、注释、诗序等副文本所具有的亚叙事性功能亦对节令风俗加以充分描摹。组诗还和相关地理类民俗志书互证互释,进一步深化了纪录节俗的深度和广度。宋代节令组诗的新变标志着民俗对文学发展的渗透与影响,同时亦表现了文学刻画和反映民俗的互动趋势。

    2015年01期 v.28;No.11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97 ]
  • 宋代节令组诗的志录功能与民俗意蕴

    李懿;

    节令组诗的大量出现是宋诗嬗变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和宋前相比,这些组诗呈现出更加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蕴,尤其生动地志录了宋人极具世俗娱乐性、地域性和村野精神的节令图景。为突显纪实性,组诗用语明快浅易,谐趣直白,富于节令生活的意味。组诗之诗题、注释、诗序等副文本所具有的亚叙事性功能亦对节令风俗加以充分描摹。组诗还和相关地理类民俗志书互证互释,进一步深化了纪录节俗的深度和广度。宋代节令组诗的新变标志着民俗对文学发展的渗透与影响,同时亦表现了文学刻画和反映民俗的互动趋势。

    2015年01期 v.28;No.11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97 ]
  • 中西喜剧意识的幽默滑稽

    马小朝;

    喜剧意识的幽默滑稽最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的发生机制和生命自由资源的审美升华。中西喜剧意识的幽默滑稽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表现出来:语言放纵嬉戏引发的幽默滑稽,虚假造作或招摇撞骗引发的幽默滑稽,无意识差错和有意识误解引发的幽默滑稽。

    2015年01期 v.28;No.110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5 ]
  • 中西喜剧意识的幽默滑稽

    马小朝;

    喜剧意识的幽默滑稽最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的发生机制和生命自由资源的审美升华。中西喜剧意识的幽默滑稽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表现出来:语言放纵嬉戏引发的幽默滑稽,虚假造作或招摇撞骗引发的幽默滑稽,无意识差错和有意识误解引发的幽默滑稽。

    2015年01期 v.28;No.110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5 ]
  • 奴隶制下的人性演绎:评《北方黑奴索吉纳尔·特鲁思叙事》

    庞好农;

    特鲁思在《北方黑奴索吉纳尔·特鲁思叙事》里披露了纽约州奴隶制即将废除之际人性善恶的各种表现形式,性恶、性善和人性扭曲是美国北方奴隶制下人性演绎的三个层面。特鲁思用触目惊心的笔调勾画出人性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下的异化——贪婪、冷酷和伪善,同时还从迷信型、感恩型、愚忠型和自卫型斯德哥尔摩综合效应的心理视角,抨击奴隶制的非理性,认为人性扭曲是社会扭曲的必然结果。此外,特鲁思还从正义之善、怜悯之善和恶中之善等方面描写白人的多维品性,强调了人性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01期 v.28;No.110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84 ]
  • 奴隶制下的人性演绎:评《北方黑奴索吉纳尔·特鲁思叙事》

    庞好农;

    特鲁思在《北方黑奴索吉纳尔·特鲁思叙事》里披露了纽约州奴隶制即将废除之际人性善恶的各种表现形式,性恶、性善和人性扭曲是美国北方奴隶制下人性演绎的三个层面。特鲁思用触目惊心的笔调勾画出人性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下的异化——贪婪、冷酷和伪善,同时还从迷信型、感恩型、愚忠型和自卫型斯德哥尔摩综合效应的心理视角,抨击奴隶制的非理性,认为人性扭曲是社会扭曲的必然结果。此外,特鲁思还从正义之善、怜悯之善和恶中之善等方面描写白人的多维品性,强调了人性善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01期 v.28;No.110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84 ]
  • 巫术与祛魅——《织工马南传》中的神秘话语

    张秋子;

    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一向被视作因果报应的道德寓言,其中大量涉及巫术与祛魅的神秘话语却被忽略。这些神秘话语有其深刻的文化意涵,在艾略特的小说叙事中,这一组相互作用的神秘语汇充满传统文化的色彩,微妙地调节着维多利亚时代农村社区的人际模式与道德秩序,是艾略特塑造"快乐英格兰"这一人文理想的必要话语资源。

    2015年01期 v.28;No.110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40 ]
  • 巫术与祛魅——《织工马南传》中的神秘话语

    张秋子;

    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一向被视作因果报应的道德寓言,其中大量涉及巫术与祛魅的神秘话语却被忽略。这些神秘话语有其深刻的文化意涵,在艾略特的小说叙事中,这一组相互作用的神秘语汇充满传统文化的色彩,微妙地调节着维多利亚时代农村社区的人际模式与道德秩序,是艾略特塑造"快乐英格兰"这一人文理想的必要话语资源。

    2015年01期 v.28;No.110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40 ]

历史研究

  • 论史料解读的差异性——由楚竹书灾异文献中的旱灾母题入手

    杨博;

    目前所见战国楚竹书中有《鲁邦大旱》、《柬大王泊旱》、《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及《竞公疟》等篇与先秦时期灾异、祭祀与为政方略等方面有关。诸篇较清晰地反映了战国时人借助灾异现象来表达政治观念的现象,引起了思想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楚竹书灾异文献有关旱灾背景的母题入手,考察先秦时期旱灾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及针对旱灾因应措施的"人事"两方面,再以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出土文献相印证,可以更好地从史学层面来理解这些文献所蕴含的史学价值。

    2015年01期 v.28;No.110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09 ]
  • 论史料解读的差异性——由楚竹书灾异文献中的旱灾母题入手

    杨博;

    目前所见战国楚竹书中有《鲁邦大旱》、《柬大王泊旱》、《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及《竞公疟》等篇与先秦时期灾异、祭祀与为政方略等方面有关。诸篇较清晰地反映了战国时人借助灾异现象来表达政治观念的现象,引起了思想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楚竹书灾异文献有关旱灾背景的母题入手,考察先秦时期旱灾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及针对旱灾因应措施的"人事"两方面,再以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出土文献相印证,可以更好地从史学层面来理解这些文献所蕴含的史学价值。

    2015年01期 v.28;No.110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09 ]
  • 清华简《系年》所见齐国史事初探

    代生;

    清华简《系年》篇中许多关于齐国的记载,为研究齐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齐长城的设置年代和地域问题,众说纷纭,《系年》明确记载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解答了学者的疑问。通过《系年》,还可以了解代齐前后田氏的地位和世系问题;梳理春秋战国时期齐与晋的关系发展,战国初年齐与越的关系等问题,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系年》"襄平"一地,见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可以印证"襄平"在齐境。

    2015年01期 v.28;No.110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32 ]
  • 清华简《系年》所见齐国史事初探

    代生;

    清华简《系年》篇中许多关于齐国的记载,为研究齐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齐长城的设置年代和地域问题,众说纷纭,《系年》明确记载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解答了学者的疑问。通过《系年》,还可以了解代齐前后田氏的地位和世系问题;梳理春秋战国时期齐与晋的关系发展,战国初年齐与越的关系等问题,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系年》"襄平"一地,见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可以印证"襄平"在齐境。

    2015年01期 v.28;No.110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32 ]
  • 试论宋代斩马刀的产生与流变

    范建文;

    斩马刀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集前代斩马剑、环首刀及陌刀等中国古代优良武器铸造技术及武器特色于一身的中国古代兵器,也是宋代颇具特色的一种武器。它的出现时间早于宋嘉祐元年,在宋神宗时期受到重视,获得重大发展,开始运用于战场,并一直沿用到元明清时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环境的变化,斩马刀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斩马刀的流变说明,战争环境的变化会促进武器的变革,武器的发展也会促进军事层面的变革,但武器的发展及其应用始终要受制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历史环境。对任何国家而言,国家利益和战争思维都是影响武器发展及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2015年01期 v.28;No.110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88 ]
  • 试论宋代斩马刀的产生与流变

    范建文;

    斩马刀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集前代斩马剑、环首刀及陌刀等中国古代优良武器铸造技术及武器特色于一身的中国古代兵器,也是宋代颇具特色的一种武器。它的出现时间早于宋嘉祐元年,在宋神宗时期受到重视,获得重大发展,开始运用于战场,并一直沿用到元明清时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环境的变化,斩马刀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斩马刀的流变说明,战争环境的变化会促进武器的变革,武器的发展也会促进军事层面的变革,但武器的发展及其应用始终要受制于自身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历史环境。对任何国家而言,国家利益和战争思维都是影响武器发展及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2015年01期 v.28;No.110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88 ]

语言学研究

  • 明清俗语辞书中词的理据研究的特点、角度与不足

    曾昭聪;谢晓晖;

    理据是确定词的音义关系的依据。明清俗语辞书中关于词的理据研究的内容较多,值得学界重视。明清俗语辞书中的理据研究的特点是关注词的社会性、注重分析复合词的理据、批评流俗词源;其研究分别是从字义、语音、同源词与事物属性等不同角度进行的;其不足是存在一些缺失与存疑的情况。

    2015年01期 v.28;No.11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7 ]
  • 明清俗语辞书中词的理据研究的特点、角度与不足

    曾昭聪;谢晓晖;

    理据是确定词的音义关系的依据。明清俗语辞书中关于词的理据研究的内容较多,值得学界重视。明清俗语辞书中的理据研究的特点是关注词的社会性、注重分析复合词的理据、批评流俗词源;其研究分别是从字义、语音、同源词与事物属性等不同角度进行的;其不足是存在一些缺失与存疑的情况。

    2015年01期 v.28;No.11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7 ]
  • 论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发端

    陈忠华;

    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命题中"人类翻译活动史与人类史和\或人类语言史等同论"值得商榷,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语言进化条件、文化进化条件、社会发展条件及其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之,人类翻译活动与"现代人"之前的人类史无关;人类在"原始"文化阶段的低级水平之前没有文化进化条件产生翻译活动;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发端不早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上下;笔译形态活动产生的时间应在公元前3000年之后。

    2015年01期 v.28;No.110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55 ]
  • 论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发端

    陈忠华;

    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命题中"人类翻译活动史与人类史和\或人类语言史等同论"值得商榷,人类翻译活动历史发端的语言进化条件、文化进化条件、社会发展条件及其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之,人类翻译活动与"现代人"之前的人类史无关;人类在"原始"文化阶段的低级水平之前没有文化进化条件产生翻译活动;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发端不早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上下;笔译形态活动产生的时间应在公元前3000年之后。

    2015年01期 v.28;No.110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55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近年来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脾:继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学报"后,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四次被确定为"全国中文

    2015年01期 v.28;No.110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3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近年来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脾:继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学报"后,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四次被确定为"全国中文

    2015年01期 v.28;No.110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