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可国;
财富观是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为了获得财富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的思想。如何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财富观是每一个人所面临的人生大课题。儒家财富观强调对财富进行权衡,提出了富而有道、财自道生、有财有用、和气生财、富而后教、富而好礼、调均贫富、贾而儒行等思想观点,儒家的财富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思想层面如何理解、看待和运用财富的智慧。儒家财富观可以概括为人文主义财富观、道德主义财富观、平均主义财富观和轻商主义财富观四个方面。
2014年05期 v.27;No.10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18 ] - 涂可国;
财富观是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为了获得财富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的思想。如何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财富观是每一个人所面临的人生大课题。儒家财富观强调对财富进行权衡,提出了富而有道、财自道生、有财有用、和气生财、富而后教、富而好礼、调均贫富、贾而儒行等思想观点,儒家的财富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思想层面如何理解、看待和运用财富的智慧。儒家财富观可以概括为人文主义财富观、道德主义财富观、平均主义财富观和轻商主义财富观四个方面。
2014年05期 v.27;No.10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18 ] - 鲁鹏;张苓;
公平是一种关系,产生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参与这个过程,其在公平问题上的作用呈现二重性:一方面,民营经济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个体自主发展空间做出巨大贡献,自己却在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税率负担、法律保障等方面不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另一方面,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民营企业,在处理外部政府关系和内部劳资关系时自己也常有不公平的举措。消解二重性,需要民营企业家有道德自觉,更需要政府实施法治,其认识层面的前提是树立公民社会的理念。
2014年05期 v.27;No.108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04 ] - 鲁鹏;张苓;
公平是一种关系,产生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参与这个过程,其在公平问题上的作用呈现二重性:一方面,民营经济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个体自主发展空间做出巨大贡献,自己却在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税率负担、法律保障等方面不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另一方面,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民营企业,在处理外部政府关系和内部劳资关系时自己也常有不公平的举措。消解二重性,需要民营企业家有道德自觉,更需要政府实施法治,其认识层面的前提是树立公民社会的理念。
2014年05期 v.27;No.108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04 ]
- 刘晓莉;敖亮;
食品安全犯罪原因的研究不应仅以犯罪人为中心,被害人对犯罪所起的促发作用也不容忽视。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具有现实性、身份特殊性、被害过程长期积累性等特征。在一般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条件与观念的偏差及其不良心理因素对食品安全犯罪会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从被害人着手也能对食品安全犯罪起到防范作用,具体对策主要包括:给予特殊消费群体特殊关怀,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与法制宣传的力度,强化消费者的自律意识。
2014年05期 v.27;No.108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224 ] - 刘晓莉;敖亮;
食品安全犯罪原因的研究不应仅以犯罪人为中心,被害人对犯罪所起的促发作用也不容忽视。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具有现实性、身份特殊性、被害过程长期积累性等特征。在一般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条件与观念的偏差及其不良心理因素对食品安全犯罪会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从被害人着手也能对食品安全犯罪起到防范作用,具体对策主要包括:给予特殊消费群体特殊关怀,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与法制宣传的力度,强化消费者的自律意识。
2014年05期 v.27;No.108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224 ] - 石旭斋;朱超;
近年来的刑事再审司法实践表明,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比如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设计不合理,提起再审程序的事由与程序要求不具体,提起再审程序的时效及次数未做限制,等等。基于刑事诉讼程序一般原理以及利益衡量原则,结合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现行刑事再审程序之问题和不足,改革和完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制度设计应坚持以下价值取向:努力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合理衡平,突出程序公正前提下兼顾实体公正,优先满足诉讼公正的同时不可偏废诉讼效率,坚持以法律事实支持司法裁判。在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制度完善过程中,要在充分保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和近亲属的申诉权的同时,取消法院刑事再审提起权;明确和具体界定刑事再审提起事由;限制刑事再审提起期间及次数;严格遵循"疑罪从无"原则,排除"疑罪从轻"裁判。
2014年05期 v.27;No.108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70 ] - 石旭斋;朱超;
近年来的刑事再审司法实践表明,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制度设计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比如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设计不合理,提起再审程序的事由与程序要求不具体,提起再审程序的时效及次数未做限制,等等。基于刑事诉讼程序一般原理以及利益衡量原则,结合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现行刑事再审程序之问题和不足,改革和完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制度设计应坚持以下价值取向:努力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合理衡平,突出程序公正前提下兼顾实体公正,优先满足诉讼公正的同时不可偏废诉讼效率,坚持以法律事实支持司法裁判。在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制度完善过程中,要在充分保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和近亲属的申诉权的同时,取消法院刑事再审提起权;明确和具体界定刑事再审提起事由;限制刑事再审提起期间及次数;严格遵循"疑罪从无"原则,排除"疑罪从轻"裁判。
2014年05期 v.27;No.108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70 ] - 李阁霞;
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商标所有人商誉是现代商标法的两大价值目标,商标权是"商誉财产权"。驰名商标的概念实际上对商标"知名度"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商标在被控侵权的商品或服务领域为相关公众所知,该商标在该领域就是"驰名商标"。商标驰名与否不以是否注册作为确立其保护范围的依据,而是以其商誉所覆盖的领域确定其保护范围。与TRIPS协议一样,我国商标法实际上依然系采用"混淆理论"而非"淡化理论"保护驰名商标。
2014年05期 v.27;No.108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136 ] - 李阁霞;
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商标所有人商誉是现代商标法的两大价值目标,商标权是"商誉财产权"。驰名商标的概念实际上对商标"知名度"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商标在被控侵权的商品或服务领域为相关公众所知,该商标在该领域就是"驰名商标"。商标驰名与否不以是否注册作为确立其保护范围的依据,而是以其商誉所覆盖的领域确定其保护范围。与TRIPS协议一样,我国商标法实际上依然系采用"混淆理论"而非"淡化理论"保护驰名商标。
2014年05期 v.27;No.108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136 ]
- 杨春时;
审美具有超感性和即感性的两重性,前者是本质的属性,后者是非本质的属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世俗美学体现了审美的即感性,是审美与感性的融合,在升华感性的同时,却也降低了审美。超越性美学既超越感性,也超越理性,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从而体现了审美的本质。同时,审美的两重性也产生了文艺的雅俗之别,两者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应充分尊重两者的自身规律,不可过分干预。
2014年05期 v.27;No.108 46-4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62 ] - 杨春时;
审美具有超感性和即感性的两重性,前者是本质的属性,后者是非本质的属性,这一两重性也是世俗美学和超越性美学存在的依据,世俗美学体现了审美的即感性,是审美与感性的融合,在升华感性的同时,却也降低了审美。超越性美学既超越感性,也超越理性,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从而体现了审美的本质。同时,审美的两重性也产生了文艺的雅俗之别,两者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应充分尊重两者的自身规律,不可过分干预。
2014年05期 v.27;No.108 46-4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62 ] - 尹允镇;
梦是中世纪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文学现象,尤其是韩国中世纪文学中有关梦的小说非常多,文学史上把它称之为"梦字类小说"、"梦游录"。韩国中世纪梦小说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本国文学传统影响,而且还有中国梦小说的影响;不仅有佛教的影响,而且还有中世纪作家对小说的理解。中世纪作家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小说不同于史书,从而为写出区别于史书的小说做出了种种努力。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小说描写的不是真人真事,它区别于历史,是"架空之说",而梦恰恰就是编造"架空之说"的最好形式之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借用梦写小说,以至于和佛教的传入一道,梦小说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梦和中世纪作家对小说形式的一种初步认识有关,是他们用来表现现实的一种"艺术装置",而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学涌入,梦小说也消失了。
2014年05期 v.27;No.108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7 ] - 尹允镇;
梦是中世纪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文学现象,尤其是韩国中世纪文学中有关梦的小说非常多,文学史上把它称之为"梦字类小说"、"梦游录"。韩国中世纪梦小说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本国文学传统影响,而且还有中国梦小说的影响;不仅有佛教的影响,而且还有中世纪作家对小说的理解。中世纪作家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小说不同于史书,从而为写出区别于史书的小说做出了种种努力。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小说描写的不是真人真事,它区别于历史,是"架空之说",而梦恰恰就是编造"架空之说"的最好形式之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借用梦写小说,以至于和佛教的传入一道,梦小说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梦和中世纪作家对小说形式的一种初步认识有关,是他们用来表现现实的一种"艺术装置",而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学涌入,梦小说也消失了。
2014年05期 v.27;No.108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7 ] - 徐静;
整个批评界一直以来都注意到哈姆雷特的抑郁,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躁狂。哈姆雷特不断奔涌的思绪、无尽扩充的意识、对王后和奥菲利娅的暴力都是他躁狂的表现。哈姆雷特的躁狂与抑郁相混合,在这种状态下,他对生存与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哈姆雷特的躁郁症作为一种疯癫状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享有终极的地位,具有审美和哲学的意义。
2014年05期 v.27;No.108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91 ] - 徐静;
整个批评界一直以来都注意到哈姆雷特的抑郁,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躁狂。哈姆雷特不断奔涌的思绪、无尽扩充的意识、对王后和奥菲利娅的暴力都是他躁狂的表现。哈姆雷特的躁狂与抑郁相混合,在这种状态下,他对生存与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哈姆雷特的躁郁症作为一种疯癫状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享有终极的地位,具有审美和哲学的意义。
2014年05期 v.27;No.108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91 ] - 许祖华;
儒家的良莠混合学说,主要是指其中既包含了合理的因素,又包含了不合理因素的学说。其中,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所引用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斯亦不足畏也已"等,就是这种具有良莠混合形态的学说。鲁迅在小说中以敏锐的思想之力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说给予了否定,其否定所采用的基本艺术形式就是反讽修辞。
2014年05期 v.27;No.108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66 ] - 许祖华;
儒家的良莠混合学说,主要是指其中既包含了合理的因素,又包含了不合理因素的学说。其中,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所引用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斯亦不足畏也已"等,就是这种具有良莠混合形态的学说。鲁迅在小说中以敏锐的思想之力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说给予了否定,其否定所采用的基本艺术形式就是反讽修辞。
2014年05期 v.27;No.108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66 ] - 张胜利;
莫言的《蛙》的审美形式主要体现为复调,多种话语交集冲突与对话,具有混沌繁复、难以把握的特点。书信体文体形式设置了对话语境,间离原则使现实陌生化,戏仿与狂欢的语体造成严肃与戏谑的混通,叙事视角的自由变化造成多种声音的回响,这些共同促成了复调的形成。众声喧哗的复调揭示出现实的荒诞与存在的悖论。
2014年05期 v.27;No.108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399 ] - 张胜利;
莫言的《蛙》的审美形式主要体现为复调,多种话语交集冲突与对话,具有混沌繁复、难以把握的特点。书信体文体形式设置了对话语境,间离原则使现实陌生化,戏仿与狂欢的语体造成严肃与戏谑的混通,叙事视角的自由变化造成多种声音的回响,这些共同促成了复调的形成。众声喧哗的复调揭示出现实的荒诞与存在的悖论。
2014年05期 v.27;No.108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399 ] - 刘万川;曹向华;
长安对于宋人而言,是边陲之地,也是衰败的前朝故都,故宋代诗词中写实者极少。长安一词在宋人诗词中以用典方式居多,对其使用,代表了当时文人对来自前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的印象和记忆。长安单独出现,常借指汴京或临安,或象征个人功业。以此为基础,长安常见的搭配是以"望长安"表达望阙,由"长安道"引申为奔走或行役。而后世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其意义基本延续自宋代。
2014年05期 v.27;No.108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900 ] - 刘万川;曹向华;
长安对于宋人而言,是边陲之地,也是衰败的前朝故都,故宋代诗词中写实者极少。长安一词在宋人诗词中以用典方式居多,对其使用,代表了当时文人对来自前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的印象和记忆。长安单独出现,常借指汴京或临安,或象征个人功业。以此为基础,长安常见的搭配是以"望长安"表达望阙,由"长安道"引申为奔走或行役。而后世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其意义基本延续自宋代。
2014年05期 v.27;No.108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900 ]
- 崔明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自长安经吐谷浑到吐蕃,然后经尼泊尔到达印度,由此通往欧洲的第四条丝绸之路,即"青藏高原丝绸之路"。这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形成虽是和亲、商贸、外交、文化、宗教和战争等多种力量的结果,但和亲的作用更为突出。隋唐与吐谷浑和亲开辟了自长安到青海的通道,吐谷浑、唐朝与吐蕃和亲开辟了自吐谷浑到拉萨的通道;吐蕃和亲圈不仅向西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而且还拓展了通往中亚的路线。辽、西夏、回鹘、龟兹等政权与吐蕃和亲,又向东北、西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蒙元与西藏萨伽款氏的联姻,进一步修复和巩固了这条丝绸之路。由此也可以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称之为亲情之路。坐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我国西北各省区市,只要能够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借力发展,就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璀璨的明珠。
2014年05期 v.27;No.108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77 ] - 崔明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自长安经吐谷浑到吐蕃,然后经尼泊尔到达印度,由此通往欧洲的第四条丝绸之路,即"青藏高原丝绸之路"。这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形成虽是和亲、商贸、外交、文化、宗教和战争等多种力量的结果,但和亲的作用更为突出。隋唐与吐谷浑和亲开辟了自长安到青海的通道,吐谷浑、唐朝与吐蕃和亲开辟了自吐谷浑到拉萨的通道;吐蕃和亲圈不仅向西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而且还拓展了通往中亚的路线。辽、西夏、回鹘、龟兹等政权与吐蕃和亲,又向东北、西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蒙元与西藏萨伽款氏的联姻,进一步修复和巩固了这条丝绸之路。由此也可以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称之为亲情之路。坐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我国西北各省区市,只要能够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借力发展,就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璀璨的明珠。
2014年05期 v.27;No.108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77 ] - 罗贤佑;
<正>在1988年召开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著名史学家也是学会的第二任会长白寿彝先生就说过:"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召开不易,我们学会可以多开一些地方性的专题讨论会,人数可以少些,形式可以灵活些,论题一旦集中,研究就容易深入"。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史学会这次在烟台大学召开的研讨会就体现了白老的讲话精神,会议规模不大而主题明确。今后还要争取多开这样一些地方性的专题讨论。这次研讨会,将着重讨论"中国历史上的
2014年05期 v.27;No.108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63 ] - 罗贤佑;
<正>在1988年召开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著名史学家也是学会的第二任会长白寿彝先生就说过:"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召开不易,我们学会可以多开一些地方性的专题讨论会,人数可以少些,形式可以灵活些,论题一旦集中,研究就容易深入"。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史学会这次在烟台大学召开的研讨会就体现了白老的讲话精神,会议规模不大而主题明确。今后还要争取多开这样一些地方性的专题讨论。这次研讨会,将着重讨论"中国历史上的
2014年05期 v.27;No.108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63 ] - 李大龙;
通过对北部草原地区游牧行国的内涵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游牧行国有一个以游牧为生业的族群作为行国凝聚的核心力量;拥有一个被称为单于或可汗,类似于中原农耕王朝皇帝的行国权力核心;拥有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维持和发展着行国体制的运转;拥有一套维持行国体制运转的以十、百、千等数量为单位设置的管理体系;具有以一定继承关系的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游牧文化等构成了游牧行国的主要特征。游牧行国的发展轨迹:最初分布着星罗棋布的众多小的族群,之后不断凝聚、壮大,发展成为一些规模不等的,以某一族群为核心的游牧行国。在不同时期,草原上游牧行国的存在数量取决于游牧行国实力的对比,变化是其常态,但游牧族群的凝聚却是一直在进行着。至蒙元时期游牧行国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游牧族群逐渐蒙古化是其凝聚结果。
2014年05期 v.27;No.108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49 ] - 李大龙;
通过对北部草原地区游牧行国的内涵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游牧行国有一个以游牧为生业的族群作为行国凝聚的核心力量;拥有一个被称为单于或可汗,类似于中原农耕王朝皇帝的行国权力核心;拥有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维持和发展着行国体制的运转;拥有一套维持行国体制运转的以十、百、千等数量为单位设置的管理体系;具有以一定继承关系的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游牧文化等构成了游牧行国的主要特征。游牧行国的发展轨迹:最初分布着星罗棋布的众多小的族群,之后不断凝聚、壮大,发展成为一些规模不等的,以某一族群为核心的游牧行国。在不同时期,草原上游牧行国的存在数量取决于游牧行国实力的对比,变化是其常态,但游牧族群的凝聚却是一直在进行着。至蒙元时期游牧行国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游牧族群逐渐蒙古化是其凝聚结果。
2014年05期 v.27;No.108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49 ]
- 张金龙;
关于北魏均田制的颁行时间,魏收于北齐初年所撰《魏书》之《高祖纪上》载孝文帝太和九年十月丁未下诏颁布均田制,《食货志》亦载太和九年诏行均田,其后相关文献的记载均无歧异。同书《李安世传》载其所上疏中有"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及"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而《高祖纪下》载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三长。对于这一矛盾,现代学者就均田、三长两制的实施究竟孰先孰后提出了不少看法,迄未取得共识。研究者或通过对均田、三长两制内涵的解释以调和文献记载的矛盾,或谓《魏书》关于两制尤其是均田制颁布时间的记载有误,认为均田制的颁行是在三长制之后。综合现代学界代表性观点,考析相关史料提供的明确证据,均田制的颁布当是在太和九年十月,而其完全实施则经过了数年时间,《高祖纪下》所载太和十四年十二月壬午诏显示均田制已全面落实。
2014年05期 v.27;No.108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52 ] - 张金龙;
关于北魏均田制的颁行时间,魏收于北齐初年所撰《魏书》之《高祖纪上》载孝文帝太和九年十月丁未下诏颁布均田制,《食货志》亦载太和九年诏行均田,其后相关文献的记载均无歧异。同书《李安世传》载其所上疏中有"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及"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而《高祖纪下》载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三长。对于这一矛盾,现代学者就均田、三长两制的实施究竟孰先孰后提出了不少看法,迄未取得共识。研究者或通过对均田、三长两制内涵的解释以调和文献记载的矛盾,或谓《魏书》关于两制尤其是均田制颁布时间的记载有误,认为均田制的颁行是在三长制之后。综合现代学界代表性观点,考析相关史料提供的明确证据,均田制的颁布当是在太和九年十月,而其完全实施则经过了数年时间,《高祖纪下》所载太和十四年十二月壬午诏显示均田制已全面落实。
2014年05期 v.27;No.108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52 ] - 刘军;
北魏宗室阶层是代人集团的轴心和骨干,统治者利用爵制抬升并巩固宗室的地位,加速其官僚贵族化的进程。爵位对于宗室而言不仅是荣誉称号,更连带丰厚的权利,除享受衣食租税和爵恤等经济收益外,还有重要的礼仪及政治功用,宗室天潢贵胄的身份借此得以彰显。爵位影响着宗室的前程命运,亦关乎政权的稳固。因此,北魏国家加强对宗室爵位事务的管制,严格遵循华夏古礼安排食邑布局,并在皇帝统筹下协调政务机关和家族议事会,处置宗室爵位的传授。
2014年05期 v.27;No.108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69 ] - 刘军;
北魏宗室阶层是代人集团的轴心和骨干,统治者利用爵制抬升并巩固宗室的地位,加速其官僚贵族化的进程。爵位对于宗室而言不仅是荣誉称号,更连带丰厚的权利,除享受衣食租税和爵恤等经济收益外,还有重要的礼仪及政治功用,宗室天潢贵胄的身份借此得以彰显。爵位影响着宗室的前程命运,亦关乎政权的稳固。因此,北魏国家加强对宗室爵位事务的管制,严格遵循华夏古礼安排食邑布局,并在皇帝统筹下协调政务机关和家族议事会,处置宗室爵位的传授。
2014年05期 v.27;No.108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