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专题

  • 有机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生态化建构的基石

    刘京希;

    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形成,须以社会生态共同体或社会有机共同体的形成为前提。这个有机共同体就是以诸种社团形式为组织结构的民间社会。民间社会是公民参与以社群为主体的民主化自治的自组织形式,它通过合作基础上的自治,彰显社会的力量,借此形成对政治体系的约制。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也是良好的自组织媒介,可以担当社会环境与政治体系相沟通的固定渠道。构建政治国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必须以政治国家及其代理人——政府——之权力来源的社会化为前提,唯此,方可出现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一体两面的整体性关系格局,进而形成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

    2014年03期 v.27;No.10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3 ]
  • 有机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生态化建构的基石

    刘京希;

    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形成,须以社会生态共同体或社会有机共同体的形成为前提。这个有机共同体就是以诸种社团形式为组织结构的民间社会。民间社会是公民参与以社群为主体的民主化自治的自组织形式,它通过合作基础上的自治,彰显社会的力量,借此形成对政治体系的约制。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也是良好的自组织媒介,可以担当社会环境与政治体系相沟通的固定渠道。构建政治国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必须以政治国家及其代理人——政府——之权力来源的社会化为前提,唯此,方可出现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一体两面的整体性关系格局,进而形成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

    2014年03期 v.27;No.10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3 ]
  • 从生态政治视角看生态文明蕴涵的执政文明

    方世南;

    生态与政治联姻导致的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的取向,突出了生态文明中强烈的执政文明蕴涵。解决生态矛盾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以确保生态安全,是执政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必须以执政为民的宗旨重视生态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4年03期 v.27;No.106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09 ]
  • 从生态政治视角看生态文明蕴涵的执政文明

    方世南;

    生态与政治联姻导致的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的取向,突出了生态文明中强烈的执政文明蕴涵。解决生态矛盾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以确保生态安全,是执政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必须以执政为民的宗旨重视生态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4年03期 v.27;No.106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09 ]
  •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巩固;孔曙光;

    "类型说"与"要素说"是当前生态文明界定面临的主要分歧。从提出背景、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三方面来看,"类型说"更为可取。"要素说"把现代生态危机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后工业"色彩和"整体指向"的生态文明降格为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文化,殊不足取。生态文明应界定为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在广义上,也包含那些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具体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不断创造"生态文明因素"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注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的统一。

    2014年03期 v.27;No.106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下载次数:1000 ]
  •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巩固;孔曙光;

    "类型说"与"要素说"是当前生态文明界定面临的主要分歧。从提出背景、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三方面来看,"类型说"更为可取。"要素说"把现代生态危机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后工业"色彩和"整体指向"的生态文明降格为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文化,殊不足取。生态文明应界定为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在广义上,也包含那些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具体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不断创造"生态文明因素"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注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的统一。

    2014年03期 v.27;No.106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下载次数:1000 ]
  • 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历史流变与时代挑战

    赵闯;秦龙;

    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主流导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经过古希腊自然思想、犹太-基督教传统和启蒙思想,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念由最初模糊地带有自然从属于人类的性质,到人类成为自然的代理统治者,最后形成了人类对自然根深蒂固的奴役统治。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时代的挑战,作为与之相对立的自然观念,在批判和抵制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形成,通过深生态学思想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独立性和固有价值,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及原则。但生态思想也不能过于极端,需要谨慎地反思,形成一种合理的自然价值观念。

    2014年03期 v.27;No.106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90 ]
  • 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历史流变与时代挑战

    赵闯;秦龙;

    西方自然价值观念的主流导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经过古希腊自然思想、犹太-基督教传统和启蒙思想,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念由最初模糊地带有自然从属于人类的性质,到人类成为自然的代理统治者,最后形成了人类对自然根深蒂固的奴役统治。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时代的挑战,作为与之相对立的自然观念,在批判和抵制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形成,通过深生态学思想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的独立性和固有价值,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及原则。但生态思想也不能过于极端,需要谨慎地反思,形成一种合理的自然价值观念。

    2014年03期 v.27;No.106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90 ]

法学研究

  • 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

    占善刚;

    在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系证人向代表国家行使裁判权的法院所尽之公法上的义务,为因应证人作证义务之公法义务性质并求权利义务相一致,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理应由法院代表国家向证人给付。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最终须作为诉讼费用的一部分而由当事人负担,这是当事人请求国家依民事诉讼程序解决彼此间的私权纷争所应尽的公法上的负担,与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由法院给付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应然给付路径为:证人在履行了出庭作证义务的合理期间内,请求受诉法院给付其支出的合理费用,并由受诉法院围绕证人的请求是否合法作出相应的处理。

    2014年03期 v.27;No.106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38 ]
  • 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

    占善刚;

    在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系证人向代表国家行使裁判权的法院所尽之公法上的义务,为因应证人作证义务之公法义务性质并求权利义务相一致,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理应由法院代表国家向证人给付。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最终须作为诉讼费用的一部分而由当事人负担,这是当事人请求国家依民事诉讼程序解决彼此间的私权纷争所应尽的公法上的负担,与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由法院给付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应然给付路径为:证人在履行了出庭作证义务的合理期间内,请求受诉法院给付其支出的合理费用,并由受诉法院围绕证人的请求是否合法作出相应的处理。

    2014年03期 v.27;No.106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38 ]
  • 论少年家事法庭的建构——一种中国式路径的思考

    何燕;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无论是构建独立的少年法院还是家事法院都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家事案件和少年案件趋同的审判理念和程序运作以及我国传统审判方式与二者在制度上的契合,让二者的整合成为了可能。借鉴他国成熟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少年家事法庭是破解我国少年审判和家事审判发展困境的有效举措。

    2014年03期 v.27;No.106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1116 ]
  • 论少年家事法庭的建构——一种中国式路径的思考

    何燕;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无论是构建独立的少年法院还是家事法院都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家事案件和少年案件趋同的审判理念和程序运作以及我国传统审判方式与二者在制度上的契合,让二者的整合成为了可能。借鉴他国成熟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少年家事法庭是破解我国少年审判和家事审判发展困境的有效举措。

    2014年03期 v.27;No.106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1116 ]
  • 票据再背书权之限制与行使——兼论《票据法》第35条之修改

    董翠香;

    票据流通主要通过背书方式实现,再背书在背书过程中占有数量或者次数上的绝对优势。我国《票据法》第35条仅规定委托取款背书的被背书人不得再为转让背书,而对转让背书及质押背书的被背书人之再背书权并无任何规定。因转让背书之被背书人取得的是票据权利,其当然可为任何类型之再背书,此乃背书固有之义,法律不必特别规定。但对于质押背书与委托取款背书均需明确规定其被背书人只能再为委托取款背书,而不享有转让与质押的再背书权,故应将《票据法》第35条第1款但书部分删除,增加第3款对质押背书与委托取款背书被背书人的再背书权进行一体限定。

    2014年03期 v.27;No.106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79 ]
  • 票据再背书权之限制与行使——兼论《票据法》第35条之修改

    董翠香;

    票据流通主要通过背书方式实现,再背书在背书过程中占有数量或者次数上的绝对优势。我国《票据法》第35条仅规定委托取款背书的被背书人不得再为转让背书,而对转让背书及质押背书的被背书人之再背书权并无任何规定。因转让背书之被背书人取得的是票据权利,其当然可为任何类型之再背书,此乃背书固有之义,法律不必特别规定。但对于质押背书与委托取款背书均需明确规定其被背书人只能再为委托取款背书,而不享有转让与质押的再背书权,故应将《票据法》第35条第1款但书部分删除,增加第3款对质押背书与委托取款背书被背书人的再背书权进行一体限定。

    2014年03期 v.27;No.106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79 ]

文学研究

  • 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版图上重读《红高粱》

    任南南;

    "救亡压倒启蒙"是李泽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对人文知识界和社会语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红高粱》即是莫言受此影响的重要作品,置于百年现代文学的坐标系中,不难看出《红高粱》关于战争历史的呈现完全迥异于此前军旅文学为读者提供的书写经验,对于农民革命书写中农民英雄,《红高粱》置换了其中的主体性内涵,而在关于人的发现的各种叙事中,《红高粱》以强者的发现在八十年代有效地照应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源头。

    2014年03期 v.27;No.106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16 ]
  • 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版图上重读《红高粱》

    任南南;

    "救亡压倒启蒙"是李泽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对人文知识界和社会语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红高粱》即是莫言受此影响的重要作品,置于百年现代文学的坐标系中,不难看出《红高粱》关于战争历史的呈现完全迥异于此前军旅文学为读者提供的书写经验,对于农民革命书写中农民英雄,《红高粱》置换了其中的主体性内涵,而在关于人的发现的各种叙事中,《红高粱》以强者的发现在八十年代有效地照应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源头。

    2014年03期 v.27;No.106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16 ]
  • 论《边城》的意象选择及其叙事功能

    闫晓昀;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2014年03期 v.27;No.106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3604 ]
  • 论《边城》的意象选择及其叙事功能

    闫晓昀;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2014年03期 v.27;No.106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3604 ]
  • 真实与虚构的交融——论布莱德伯里《历史人》的叙述技巧

    程淑娟;刘一洁;

    《历史人》的魅力不仅源于小说思想的多维,更在于作者叙述技巧的独特。小说在形式上规范有序,内容上却杂乱无章;多重叙述声音的运用让虚构的谎言成为了现实,又让真实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停留于"现在"的叙述形式及多种时间技巧的有机结合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丰富了时间的呈现形式;第三人称外视角的书写角度让叙述浮在表面,读者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也就难以释放自己的同情;而作者又通过叙述氛围与艺术形象对读者进行着隐形控制。巧妙娴熟的叙述技巧拉开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客观的真实在虚构的外衣下显得遥不可及,而这种真实与虚构的交融正是小说带给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

    2014年03期 v.27;No.106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0 ]
  • 真实与虚构的交融——论布莱德伯里《历史人》的叙述技巧

    程淑娟;刘一洁;

    《历史人》的魅力不仅源于小说思想的多维,更在于作者叙述技巧的独特。小说在形式上规范有序,内容上却杂乱无章;多重叙述声音的运用让虚构的谎言成为了现实,又让真实演化出不同的版本;停留于"现在"的叙述形式及多种时间技巧的有机结合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丰富了时间的呈现形式;第三人称外视角的书写角度让叙述浮在表面,读者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也就难以释放自己的同情;而作者又通过叙述氛围与艺术形象对读者进行着隐形控制。巧妙娴熟的叙述技巧拉开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客观的真实在虚构的外衣下显得遥不可及,而这种真实与虚构的交融正是小说带给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

    2014年03期 v.27;No.106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0 ]

民族关系研究

  • 对围绕“第二代民族政策”论争的一些问题的评析

    陈玉屏;

    中国与西方关于"民族"的概念有很大差异。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民族"可以叫做"文化民族",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国家"崛起而形成的"民族"可以叫做"政治民族"。任何现代国家不论姓"资"姓"社",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由传统"文化民族"向现代"政治民族"过渡的必经过程,国家应采取种种措施去建构作为"国族"的"政治民族",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去建构"国族"。民族问题"去政冶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的主张者以否定民族集体权利、建立同质化的"公民"或"国族"的构想是违背"民族平等"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是违反中国国情和当前世界潮流的,如实施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能采取"同化"或"融合"的方式,而应当按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思维去"整合"建构社会主义属性的政治民族——中华民族。

    2014年03期 v.27;No.106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23 ]
  • 对围绕“第二代民族政策”论争的一些问题的评析

    陈玉屏;

    中国与西方关于"民族"的概念有很大差异。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民族"可以叫做"文化民族",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国家"崛起而形成的"民族"可以叫做"政治民族"。任何现代国家不论姓"资"姓"社",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由传统"文化民族"向现代"政治民族"过渡的必经过程,国家应采取种种措施去建构作为"国族"的"政治民族",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去建构"国族"。民族问题"去政冶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的主张者以否定民族集体权利、建立同质化的"公民"或"国族"的构想是违背"民族平等"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是违反中国国情和当前世界潮流的,如实施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能采取"同化"或"融合"的方式,而应当按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思维去"整合"建构社会主义属性的政治民族——中华民族。

    2014年03期 v.27;No.106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23 ]
  • 再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成立

    樊文礼;

    "唐末五代代北集团"概念需要进行历史性考察。第一,"以地方藩镇崛起代兴"并不影响代北集团的是否成立;第二,代北集团是一个包括沙陀、昭武九姓胡人、突厥、回鹘、吐谷浑、奚、契苾、鞑靼以及汉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内的多民族结合体;第三,代北集团与唐朝统治者存在着"互为作用、资源互利"的关系,集团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与唐朝统治者"互为作用、资源互利"的过程。

    2014年03期 v.27;No.106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00 ]
  • 再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成立

    樊文礼;

    "唐末五代代北集团"概念需要进行历史性考察。第一,"以地方藩镇崛起代兴"并不影响代北集团的是否成立;第二,代北集团是一个包括沙陀、昭武九姓胡人、突厥、回鹘、吐谷浑、奚、契苾、鞑靼以及汉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内的多民族结合体;第三,代北集团与唐朝统治者存在着"互为作用、资源互利"的关系,集团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与唐朝统治者"互为作用、资源互利"的过程。

    2014年03期 v.27;No.106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00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的绞缬及其文化内涵

    金少萍;王璐;

    绞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染色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蕴含着诸多有关绞缬的名称、技法、纹样、社会功用等重要信息,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证分类和解读。在古代卷轴画、石窟壁画、唐三彩、陶俑等图像资料中,可看到这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绞缬工艺之间有共通之处,从而能反映古代绞缬技艺的特性和它的深厚文化内涵。

    2014年03期 v.27;No.106 10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下载次数:1317 ]
  • 中国古代的绞缬及其文化内涵

    金少萍;王璐;

    绞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染色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蕴含着诸多有关绞缬的名称、技法、纹样、社会功用等重要信息,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证分类和解读。在古代卷轴画、石窟壁画、唐三彩、陶俑等图像资料中,可看到这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绞缬工艺之间有共通之处,从而能反映古代绞缬技艺的特性和它的深厚文化内涵。

    2014年03期 v.27;No.106 10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下载次数:1317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近年来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继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学报"后,2002年、2006年、2010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四次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三次被南京大学中国社

    2014年03期 v.27;No.106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近年来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继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学报"后,2002年、2006年、2010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四次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三次被南京大学中国社

    2014年03期 v.27;No.106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