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中华;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本体论重建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深刻意义,而且混淆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不符合本体论所固有的逻辑自洽性的内在要求,它不可能担当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所确立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历史使命。
2010年04期 v.23;No.9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851 ] - 何中华;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本体论重建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深刻意义,而且混淆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不符合本体论所固有的逻辑自洽性的内在要求,它不可能担当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所确立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历史使命。
2010年04期 v.23;No.9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851 ] - 孙亮;
"实践本体论"命意之中的"存在即是被实践"与"存在即是被认识"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实质在于指向了超越"哲学基本问题"。基于这一点,可以将"实践本体论"置放在目前哲学界"主客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框架内加以审读。此种转型所呈现出的样态是,指责"传统教科书哲学范式"为实体本体论、转型的实质是试图悬置"哲学基本问题"展开各种言说、在拒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程中,寻求内蕴"主客统一"的"存在"。显然,"实践本体论"与此种范式转型具有"家族相似性"。对此,深入到认识论循环中的本体论困境,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确认"存在论前提"的优先性,确认任何试图超越"哲学基本问题"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偏离"。这样一来,整个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与"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不仅在本体论中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意义的判断是有问题的,而且在"哲学之内"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身就是路径错误。应该在"哲学之外"透视马克思哲学革命问题,依此之故,"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成为了必然的"出场路径"。
2010年04期 v.23;No.91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23 ] - 孙亮;
"实践本体论"命意之中的"存在即是被实践"与"存在即是被认识"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实质在于指向了超越"哲学基本问题"。基于这一点,可以将"实践本体论"置放在目前哲学界"主客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框架内加以审读。此种转型所呈现出的样态是,指责"传统教科书哲学范式"为实体本体论、转型的实质是试图悬置"哲学基本问题"展开各种言说、在拒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程中,寻求内蕴"主客统一"的"存在"。显然,"实践本体论"与此种范式转型具有"家族相似性"。对此,深入到认识论循环中的本体论困境,在马克思哲学文本中确认"存在论前提"的优先性,确认任何试图超越"哲学基本问题"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偏离"。这样一来,整个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与"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不仅在本体论中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意义的判断是有问题的,而且在"哲学之内"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身就是路径错误。应该在"哲学之外"透视马克思哲学革命问题,依此之故,"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成为了必然的"出场路径"。
2010年04期 v.23;No.91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23 ] - 谢维营;姜文有;
"实践本体论"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认识,因而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原著依据。它可以在逻辑、社会历史和生成意义上成立。反对者反驳"实践本体论"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本体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实际上,这种讨论打"语录仗"的成分较多,"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
2010年04期 v.23;No.91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74 ] - 谢维营;姜文有;
"实践本体论"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认识,因而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原著依据。它可以在逻辑、社会历史和生成意义上成立。反对者反驳"实践本体论"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本体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实际上,这种讨论打"语录仗"的成分较多,"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
2010年04期 v.23;No.91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74 ]
- 孙季萍;张鸿浩;
高官腐败是清代吏治中的突出问题,大量而隐蔽的巨贪硕蠹在帝国的行政机体内无孔不入,蚕食鲸吞,给王朝政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严下吏须问上官"。为整饬吏治,清除官场的普遍腐败,清统治者采取严厉措施打击高官贪黩:最高权力直接过问,不避权贵,从重从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蔓延,清代在康乾年间一度呈现吏治清明的盛世之象。但是,专制制度决定了清代反腐行动的根本局限——反贪政治化、非法制化、形式化,这是清代反贪不力,高官贪腐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2010年04期 v.23;No.91 26-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1197 ] - 孙季萍;张鸿浩;
高官腐败是清代吏治中的突出问题,大量而隐蔽的巨贪硕蠹在帝国的行政机体内无孔不入,蚕食鲸吞,给王朝政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严下吏须问上官"。为整饬吏治,清除官场的普遍腐败,清统治者采取严厉措施打击高官贪黩:最高权力直接过问,不避权贵,从重从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蔓延,清代在康乾年间一度呈现吏治清明的盛世之象。但是,专制制度决定了清代反腐行动的根本局限——反贪政治化、非法制化、形式化,这是清代反贪不力,高官贪腐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2010年04期 v.23;No.91 26-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1197 ] - 杨知文;
中国的能动司法是中国司法顺应时代挑战在工作思路和运作上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与此不同,司法能动主义是另外具有特殊语境和语义的司法理念和模式,它反映的是美国联邦法院司法权能的不断扩张。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相对立,是对司法规律的反向运动,而中国的能动司法应该是法院在遵循司法基本规律的意义上强调司法的积极履行职责。中国司法要开展能动,只能是在融贯地坚持司法原理的基础上,以圆满地实现司法的功能为目标,追求有所作为的能动。
2010年04期 v.23;No.91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838 ] - 杨知文;
中国的能动司法是中国司法顺应时代挑战在工作思路和运作上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与此不同,司法能动主义是另外具有特殊语境和语义的司法理念和模式,它反映的是美国联邦法院司法权能的不断扩张。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相对立,是对司法规律的反向运动,而中国的能动司法应该是法院在遵循司法基本规律的意义上强调司法的积极履行职责。中国司法要开展能动,只能是在融贯地坚持司法原理的基础上,以圆满地实现司法的功能为目标,追求有所作为的能动。
2010年04期 v.23;No.91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838 ] - 秦奥蕾;
"王春立等诉民族饭店案"与"梁广镇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事件"是有关我国选举制度与选举法适用的比较典型的案件。两起案件明显反映出在救济公民政治权利、选举中的选民登记程序、对人大代表提名候选人的监督方面,原选举法的规定存在不足。本次选举法修改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在选举服务机构、禁止人大代表两地兼职、代表身份的真实公开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部分解决了两起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如何救济公民政治权利等方面未作改善,解决这些问题应成为未来选举法修改的方向。
2010年04期 v.23;No.91 41-4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13 ] - 秦奥蕾;
"王春立等诉民族饭店案"与"梁广镇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事件"是有关我国选举制度与选举法适用的比较典型的案件。两起案件明显反映出在救济公民政治权利、选举中的选民登记程序、对人大代表提名候选人的监督方面,原选举法的规定存在不足。本次选举法修改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在选举服务机构、禁止人大代表两地兼职、代表身份的真实公开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部分解决了两起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如何救济公民政治权利等方面未作改善,解决这些问题应成为未来选举法修改的方向。
2010年04期 v.23;No.91 41-4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13 ] - 曹锦秋;刘莎;
表决权信托作为股东表决权和信托理论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产物,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中已经得到成功应用,但是其在我国公司法和信托法原理上的正当性证明存在很大的争议,学术界对于表决权信托的客体是"股权"还是"表决权"一直存在争论,这种理论研究上的模糊性导致对表决权信托的分析始终处于一种表面状态。表决权具有信托法上所要求的经济价值和一定的财产权属性,并且随着公司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表决权能够与股权相分离,因而可以成为适格的信托客体。
2010年04期 v.23;No.9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648 ] - 曹锦秋;刘莎;
表决权信托作为股东表决权和信托理论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产物,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中已经得到成功应用,但是其在我国公司法和信托法原理上的正当性证明存在很大的争议,学术界对于表决权信托的客体是"股权"还是"表决权"一直存在争论,这种理论研究上的模糊性导致对表决权信托的分析始终处于一种表面状态。表决权具有信托法上所要求的经济价值和一定的财产权属性,并且随着公司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表决权能够与股权相分离,因而可以成为适格的信托客体。
2010年04期 v.23;No.9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648 ]
- 张思齐;
李华为有唐一代文宗,曾受到广泛的尊崇。李华《吊古战场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华的《含元殿赋》长达三千余言,为唐代第一大赋。李华善于诗歌创作,并有独具特色的历史观。李华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通过比较《唐书》和《新唐书》中的李华传,我们可以确认李华为唐代重要文人的历史地位。李华所处的时代之特殊性,对其人格产生了扭曲和影响。为李华编撰简明年谱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它有助于将李华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时空基础之上。
2010年04期 v.23;No.9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48 ] - 张思齐;
李华为有唐一代文宗,曾受到广泛的尊崇。李华《吊古战场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华的《含元殿赋》长达三千余言,为唐代第一大赋。李华善于诗歌创作,并有独具特色的历史观。李华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通过比较《唐书》和《新唐书》中的李华传,我们可以确认李华为唐代重要文人的历史地位。李华所处的时代之特殊性,对其人格产生了扭曲和影响。为李华编撰简明年谱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它有助于将李华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时空基础之上。
2010年04期 v.23;No.9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48 ] - 任现品;
作为生成于具体时空的历史存在,呼应政治的《创业史》和揭秘文化的《白鹿原》构成一种鲜明对照;作为审美性文本,《创业史》无意间流露出了政治变革下不变的传统伦理面孔,《白鹿原》充分呈现了政治威力对民众心态及宗族制度的冲击,显示出了作为文学所具有的广泛性、整体性特征,构成了一种相互印证关系;作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展开,二者都触及到宗族制度、内圣外王等文化特质,流露出与传统伦理文化的血脉承传,构成了另一层面的相互印证关系。
2010年04期 v.23;No.9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83 ] - 任现品;
作为生成于具体时空的历史存在,呼应政治的《创业史》和揭秘文化的《白鹿原》构成一种鲜明对照;作为审美性文本,《创业史》无意间流露出了政治变革下不变的传统伦理面孔,《白鹿原》充分呈现了政治威力对民众心态及宗族制度的冲击,显示出了作为文学所具有的广泛性、整体性特征,构成了一种相互印证关系;作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展开,二者都触及到宗族制度、内圣外王等文化特质,流露出与传统伦理文化的血脉承传,构成了另一层面的相互印证关系。
2010年04期 v.23;No.9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83 ] - 张登林;
侦探小说本是外国的一种通俗小说类型,是训练人的思维的智力游戏,但在清末民初开始输入我国时,人们读出的却是"人权"与"科学"的内涵。不过这并不能遮蔽本土侦探小说与武侠小说合流、游走于公义与律法之间的文本事实。在侠义文化根深蒂固,律法制度很不健全的近现代中国,这大概是难以摆脱的宿命。
2010年04期 v.23;No.9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31 ] - 张登林;
侦探小说本是外国的一种通俗小说类型,是训练人的思维的智力游戏,但在清末民初开始输入我国时,人们读出的却是"人权"与"科学"的内涵。不过这并不能遮蔽本土侦探小说与武侠小说合流、游走于公义与律法之间的文本事实。在侠义文化根深蒂固,律法制度很不健全的近现代中国,这大概是难以摆脱的宿命。
2010年04期 v.23;No.9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31 ] - 周徐;
60年风雨兼程的新中国军旅文学,既与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总体合拍,又因其独特的军旅属性和严格的政治规约,而迵然不同于其他文学门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环境强化和政治环境淡化的双重夹击,使军旅文学的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显现出同时松动的趋势。从辉煌中跌落的军旅文学,开始在个人风格、军旅属性以及市场规则之间找寻着新的平衡。遗憾的是,这种找寻刚刚开始,就表现出审美风格的世俗化、题材选择的军营化和人物塑造的模式化等局限。
2010年04期 v.23;No.9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98 ] - 周徐;
60年风雨兼程的新中国军旅文学,既与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总体合拍,又因其独特的军旅属性和严格的政治规约,而迵然不同于其他文学门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环境强化和政治环境淡化的双重夹击,使军旅文学的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显现出同时松动的趋势。从辉煌中跌落的军旅文学,开始在个人风格、军旅属性以及市场规则之间找寻着新的平衡。遗憾的是,这种找寻刚刚开始,就表现出审美风格的世俗化、题材选择的军营化和人物塑造的模式化等局限。
2010年04期 v.23;No.9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98 ]
- 崔明德;
北魏时期的各类人物都在不断思考、认识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处理北魏与其他政权的关系、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甚至还就当时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过几次大讨论,不同思想的交锋及碰撞,产生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新认识、新观点。无论是他们对大一统的目标定位和具体实践,还是对五德历运的讨论;也无论是他们对汉化问题的认识,还是对"因俗而治"思想观点的阐述,都是基于稳固政权和解决现实民族关系问题的需要,试图建立指导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理论体系。他们的思想认识,既有对北魏之前民族关系思想的吸收与继承,也有对北魏之前民族关系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当然,也有的思想认识仅仅停留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甚至有的还低于前人的认识水平。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抚之在德"、"亲仁善邻"、"分灾恤患"、"偃武修文"、"令万方各安其所"、"以和为贵"以及"推诚布信"等思想,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的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把其他少数民族当作炮灰、利用战争削弱其他少数民族势力以及希望少数民族之间不断争斗北魏从中获利等思想,是应当彻底抛弃的历史糟粕。
2010年04期 v.23;No.91 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802 ] - 崔明德;
北魏时期的各类人物都在不断思考、认识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处理北魏与其他政权的关系、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甚至还就当时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过几次大讨论,不同思想的交锋及碰撞,产生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新认识、新观点。无论是他们对大一统的目标定位和具体实践,还是对五德历运的讨论;也无论是他们对汉化问题的认识,还是对"因俗而治"思想观点的阐述,都是基于稳固政权和解决现实民族关系问题的需要,试图建立指导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理论体系。他们的思想认识,既有对北魏之前民族关系思想的吸收与继承,也有对北魏之前民族关系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当然,也有的思想认识仅仅停留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甚至有的还低于前人的认识水平。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抚之在德"、"亲仁善邻"、"分灾恤患"、"偃武修文"、"令万方各安其所"、"以和为贵"以及"推诚布信"等思想,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的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把其他少数民族当作炮灰、利用战争削弱其他少数民族势力以及希望少数民族之间不断争斗北魏从中获利等思想,是应当彻底抛弃的历史糟粕。
2010年04期 v.23;No.91 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802 ] - 杨秋红;
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与多个少数民族互动频繁,总结其民族关系思想,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划河而治"思想,这一思想是宋文帝处理汉族刘宋与鲜卑北魏关系的核心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文帝与北魏发生数次战争,宋多战败,影响深远;2."以夷制夷"思想,这一思想是宋文帝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夷制夷"思想的指导下,浪费掉了很多北伐机会,反而使北魏坐大;3.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羁縻思想,目的是想拉拢处于中间势力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以抗衡北魏,但收效比较小,因为随着北魏实力的膨胀,这些少数民族逐渐依附于北魏。纵观这三十年,北强南弱的局势由此奠定。
2010年04期 v.23;No.91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07 ] - 杨秋红;
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与多个少数民族互动频繁,总结其民族关系思想,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划河而治"思想,这一思想是宋文帝处理汉族刘宋与鲜卑北魏关系的核心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文帝与北魏发生数次战争,宋多战败,影响深远;2."以夷制夷"思想,这一思想是宋文帝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夷制夷"思想的指导下,浪费掉了很多北伐机会,反而使北魏坐大;3.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羁縻思想,目的是想拉拢处于中间势力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以抗衡北魏,但收效比较小,因为随着北魏实力的膨胀,这些少数民族逐渐依附于北魏。纵观这三十年,北强南弱的局势由此奠定。
2010年04期 v.23;No.91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07 ]
- 李学勤;
史籍中关于周公、召公以一子就封,另有子"世为王臣"的史实比较明确,但对于同为开国重臣姜太公是否有子"世为王臣"则文献无征。通过近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师■钟、师■鼎、即簋、师臾钟铭文考求其世系可知:姜太公确有两子世为太师,留侍王室,同周公、召公家族情形相似。
2010年04期 v.23;No.91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1133 ] - 李学勤;
史籍中关于周公、召公以一子就封,另有子"世为王臣"的史实比较明确,但对于同为开国重臣姜太公是否有子"世为王臣"则文献无征。通过近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师■钟、师■鼎、即簋、师臾钟铭文考求其世系可知:姜太公确有两子世为太师,留侍王室,同周公、召公家族情形相似。
2010年04期 v.23;No.91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1133 ] - 李日;郭春香;
徐镜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辛亥革命时期,他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同盟会北方支部支部长和山东支部主盟人。世人将其与黄兴、宋教仁并称,有"南黄北徐"、"南宋北徐"之誉。1914年徐镜心被袁世凯诬陷杀害,造成"徐镜心案",该案是民国史上的严重事件。但此前学界鲜少关注此案,对此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十分有必要厘清其原因、经过和影响。这对于开阔人们辛亥革命史研究视野、加深对民初宪政斗争复杂性的认识很有裨益。
2010年04期 v.23;No.91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0 ] - 李日;郭春香;
徐镜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辛亥革命时期,他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同盟会北方支部支部长和山东支部主盟人。世人将其与黄兴、宋教仁并称,有"南黄北徐"、"南宋北徐"之誉。1914年徐镜心被袁世凯诬陷杀害,造成"徐镜心案",该案是民国史上的严重事件。但此前学界鲜少关注此案,对此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十分有必要厘清其原因、经过和影响。这对于开阔人们辛亥革命史研究视野、加深对民初宪政斗争复杂性的认识很有裨益。
2010年04期 v.23;No.91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0 ] - 吕江英;
历法之争是中西科学和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历法之争后,康熙下令禁教。近代部分学者认为,是儒学士大夫的顽固、保守和狭隘导致了历法之争。实际上,历法之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历法对历理与历数并重,而西洋历法只重历数不懂历理,致使在一些重大历法问题上出现冲突;第二,古代中国历法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西洋传教士冒犯了当时的政治禁忌。历法之争的结果是西洋传教士能够在不懂历理、儒耶矛盾突显的劣势下继续推行西历,这得益于西洋历法的先进性,也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先进科学是持相当开放态度的。
2010年04期 v.23;No.9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56 ] - 吕江英;
历法之争是中西科学和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历法之争后,康熙下令禁教。近代部分学者认为,是儒学士大夫的顽固、保守和狭隘导致了历法之争。实际上,历法之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历法对历理与历数并重,而西洋历法只重历数不懂历理,致使在一些重大历法问题上出现冲突;第二,古代中国历法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西洋传教士冒犯了当时的政治禁忌。历法之争的结果是西洋传教士能够在不懂历理、儒耶矛盾突显的劣势下继续推行西历,这得益于西洋历法的先进性,也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先进科学是持相当开放态度的。
2010年04期 v.23;No.9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