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认识视角——历史、现实、逻辑的维度

    程美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得到表述: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性、实践性、群众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能要求;其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百年历史命运的逻辑归结;再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秘诀之一。

    2009年04期 v.22;No.87 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007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认识视角——历史、现实、逻辑的维度

    程美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得到表述: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性、实践性、群众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能要求;其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百年历史命运的逻辑归结;再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秘诀之一。

    2009年04期 v.22;No.87 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007 ]
  • 西方近代精神本体论批判

    谢维营;

    精神本体论是把人的精神作为世界本体的哲学理论。精神本体论在近代大行其道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阶级需要以外,近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精神的作用,因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潮流。笛卡尔、莱布尼茨、费希特和黑格尔是近代精神本体论的主要代表。近代精神本体论同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应该承认其正面价值。

    2009年04期 v.22;No.87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9 ]
  • 西方近代精神本体论批判

    谢维营;

    精神本体论是把人的精神作为世界本体的哲学理论。精神本体论在近代大行其道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阶级需要以外,近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精神的作用,因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潮流。笛卡尔、莱布尼茨、费希特和黑格尔是近代精神本体论的主要代表。近代精神本体论同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应该承认其正面价值。

    2009年04期 v.22;No.87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9 ]

法学研究

  • 附条件逮捕改革述评

    汪建成;

    与西方国家的逮捕制度相比,中国的逮捕制度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诸如逮捕行为与羁押状态合一、司法审查缺位、逮捕条件比较高、捕后羁押率居高不下等。司法实践中探索的附条件逮捕改革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其积极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对这一改革持审慎的欢迎态度。

    2009年04期 v.22;No.87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929 ]
  • 附条件逮捕改革述评

    汪建成;

    与西方国家的逮捕制度相比,中国的逮捕制度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诸如逮捕行为与羁押状态合一、司法审查缺位、逮捕条件比较高、捕后羁押率居高不下等。司法实践中探索的附条件逮捕改革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其积极作用,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对这一改革持审慎的欢迎态度。

    2009年04期 v.22;No.87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929 ]
  • 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及其改进

    黄士元;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包括"诉权救济型"和"权力监督型"两种,这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理念基础,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对确定裁判的改判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可以概括为"法律监督型",这种模式与"诉权救济型"、"权力监督型"的再审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应在借鉴其他国家做法的基础上对刑事再审的构造进行改进。

    2009年04期 v.22;No.8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03 ]
  • 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及其改进

    黄士元;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包括"诉权救济型"和"权力监督型"两种,这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理念基础,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对确定裁判的改判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可以概括为"法律监督型",这种模式与"诉权救济型"、"权力监督型"的再审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应在借鉴其他国家做法的基础上对刑事再审的构造进行改进。

    2009年04期 v.22;No.8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03 ]
  • 精神障碍者过失认定标准比较研究

    王军;刘朋;

    关于精神障碍者过失的认定,西方国家的侵权法所采取的,大体上分为主观标准体制和客观标准体制。此外,欧洲在这一领域的两部法律"草案"中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折中方案。原则上在确定精神障碍者的过失时应采用客观标准,但对于在行为时完全不能认识行为性质的人,或者因不可抗力而发生精神障碍并导致损害的人,允许依据其赔偿能力和案件的其他相关情况减轻或免除其责任,不过,对因故意或过失使自身陷于精神障碍的,不应减免其责任。

    2009年04期 v.22;No.87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68 ]
  • 精神障碍者过失认定标准比较研究

    王军;刘朋;

    关于精神障碍者过失的认定,西方国家的侵权法所采取的,大体上分为主观标准体制和客观标准体制。此外,欧洲在这一领域的两部法律"草案"中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折中方案。原则上在确定精神障碍者的过失时应采用客观标准,但对于在行为时完全不能认识行为性质的人,或者因不可抗力而发生精神障碍并导致损害的人,允许依据其赔偿能力和案件的其他相关情况减轻或免除其责任,不过,对因故意或过失使自身陷于精神障碍的,不应减免其责任。

    2009年04期 v.22;No.87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68 ]
  • 无过错责任原则之真实意蕴——兼论我国《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文之原则性设定

    曹险峰;

    无过错责任原则,亦可称为无过失责任、严格责任或危险责任,在我国《民法通则》与《民法典(草案)》、《侵权责任法(草案)》中被定义成为"没有过错",这是极其不妥的。即将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应准确界定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内涵:在特定类型案件中,不考虑加害人是否具有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就应当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

    2009年04期 v.22;No.87 33-3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下载次数:3303 ]
  • 无过错责任原则之真实意蕴——兼论我国《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文之原则性设定

    曹险峰;

    无过错责任原则,亦可称为无过失责任、严格责任或危险责任,在我国《民法通则》与《民法典(草案)》、《侵权责任法(草案)》中被定义成为"没有过错",这是极其不妥的。即将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应准确界定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内涵:在特定类型案件中,不考虑加害人是否具有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就应当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

    2009年04期 v.22;No.87 33-3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下载次数:3303 ]
  •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双边投资条约投资争议解决机制分析——以ICSID管辖案件范围为例

    胡晓红;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投资条约允许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投资争议提交"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仲裁方式解决,并突破了"限于征收补偿额争议"的声明范围。鉴于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的投资状况,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双边投资条约应借鉴中俄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争议解决机制条款加以修订。

    2009年04期 v.22;No.8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879 ]
  •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双边投资条约投资争议解决机制分析——以ICSID管辖案件范围为例

    胡晓红;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投资条约允许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投资争议提交"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仲裁方式解决,并突破了"限于征收补偿额争议"的声明范围。鉴于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的投资状况,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双边投资条约应借鉴中俄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争议解决机制条款加以修订。

    2009年04期 v.22;No.8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879 ]
  • 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

    薛富兴;

    当代环境美学需要自觉引入伦理学,以德性为环境审美之基,化伦理德性为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以善求美,化善为美。环境美德是指面对对象自然时,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同情自然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人类应当对自然有感激之心、依恋之情和敬畏之意。

    2009年04期 v.22;No.8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528 ]
  • 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

    薛富兴;

    当代环境美学需要自觉引入伦理学,以德性为环境审美之基,化伦理德性为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以善求美,化善为美。环境美德是指面对对象自然时,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同情自然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人类应当对自然有感激之心、依恋之情和敬畏之意。

    2009年04期 v.22;No.8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528 ]
  • 启蒙运动的生态反思——以卢梭的“回归自然”为中心

    李妍妍;

    在当代生态存在论的视域中考察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可以发掘其中普遍联系的生态整体主义、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及平衡和谐的生态人文智慧等,这场在人类生存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上掀起的"绿色革命",既是对那个时代的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启蒙运动的深刻反思,也为目前我们建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理想健全的审美人格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009年04期 v.22;No.87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87 ]
  • 启蒙运动的生态反思——以卢梭的“回归自然”为中心

    李妍妍;

    在当代生态存在论的视域中考察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可以发掘其中普遍联系的生态整体主义、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及平衡和谐的生态人文智慧等,这场在人类生存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上掀起的"绿色革命",既是对那个时代的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启蒙运动的深刻反思,也为目前我们建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理想健全的审美人格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009年04期 v.22;No.87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87 ]
  • 试论生态美学的生存论路向

    傅松雪;

    "生存论路向"表达了当代美学的理论自觉。在对"认识论传统"的"反叛"中,生态美学成为美学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实现由"认识论传统"到"生存论路向"变迁的美学尝试。生态美学摧毁了"实体存在论",开显了"生存论存在论"。只有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视野中,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克服长期以来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方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009年04期 v.22;No.8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1 ]
  • 试论生态美学的生存论路向

    傅松雪;

    "生存论路向"表达了当代美学的理论自觉。在对"认识论传统"的"反叛"中,生态美学成为美学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实现由"认识论传统"到"生存论路向"变迁的美学尝试。生态美学摧毁了"实体存在论",开显了"生存论存在论"。只有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视野中,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克服长期以来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方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009年04期 v.22;No.8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1 ]

文学研究

  • 汉代经学与汉代辞赋创作

    王洲明;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衍化出的汉代经学延续了三百多年,是此后汉代士人具体生活的思想文化环境,其对汉代辞赋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汉代辞赋创作的阶段性特点,与汉代经学发展的阶段性存在着内在联系;汉代辞赋所表达的政治理念与汉代经学所承载的儒家政治思想相一致;汉代儒道互补,影响及汉代辞赋家对个人出处以及人格理想追求的思考,西汉中后期至东汉中前期儒家人格思考意味颇重,而东汉中后期至汉末,道家人格思考则有渐趋强盛之势。

    2009年04期 v.22;No.8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82 ]
  • 汉代经学与汉代辞赋创作

    王洲明;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衍化出的汉代经学延续了三百多年,是此后汉代士人具体生活的思想文化环境,其对汉代辞赋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汉代辞赋创作的阶段性特点,与汉代经学发展的阶段性存在着内在联系;汉代辞赋所表达的政治理念与汉代经学所承载的儒家政治思想相一致;汉代儒道互补,影响及汉代辞赋家对个人出处以及人格理想追求的思考,西汉中后期至东汉中前期儒家人格思考意味颇重,而东汉中后期至汉末,道家人格思考则有渐趋强盛之势。

    2009年04期 v.22;No.8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82 ]
  • 在古典赋论与近代赋论之间——论清人刘熙载的赋学批评

    孙晶;

    刘熙载《艺概.赋概》在我国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熙载论赋往往能融会贯通,"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赋学批评集中体现在论赋之体、赋之创作、赋之风格、赋之鉴赏等几个方面。其赋学批评既有中国古典赋论以点评、启悟为主的特点,也表现出近代赋学批评的一些共同倾向。

    2009年04期 v.22;No.87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67 ]
  • 在古典赋论与近代赋论之间——论清人刘熙载的赋学批评

    孙晶;

    刘熙载《艺概.赋概》在我国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熙载论赋往往能融会贯通,"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赋学批评集中体现在论赋之体、赋之创作、赋之风格、赋之鉴赏等几个方面。其赋学批评既有中国古典赋论以点评、启悟为主的特点,也表现出近代赋学批评的一些共同倾向。

    2009年04期 v.22;No.87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67 ]
  • 从教堂到民众广场——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文本政治策略

    季明举;

    "狂欢化"不仅是巴赫金所创立的小说诗学概念,同时还是广义上的文化哲学范畴。一个被彻底"狂欢化"了的文本世界是摆脱了独白意识和威权秩序的自由多元世界,是人民大众普天同庆的文化广场。这一范畴因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强烈颠覆性和文化乌托邦色彩而带有鲜明的文本政治内涵。

    2009年04期 v.22;No.87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48 ]
  • 从教堂到民众广场——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文本政治策略

    季明举;

    "狂欢化"不仅是巴赫金所创立的小说诗学概念,同时还是广义上的文化哲学范畴。一个被彻底"狂欢化"了的文本世界是摆脱了独白意识和威权秩序的自由多元世界,是人民大众普天同庆的文化广场。这一范畴因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强烈颠覆性和文化乌托邦色彩而带有鲜明的文本政治内涵。

    2009年04期 v.22;No.87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48 ]

经济与管理

  • 集群企业对转移知识的整合分析

    杨蕙馨;李贞;

    在企业知识观下,企业成长就是在已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不断增加知识和提高知识质量的过程。知识增量是从知识转移角度分析企业成长的关键变量,但却不是决定其成长的唯一要素。知识增量进入企业后,需要经过企业内部整合,知识质量得以提高,企业才能获得持续成长。同时,集群企业的知识整合过程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程度,对集群内知识转移效果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集群企业对转移知识的整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009年04期 v.22;No.8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1 ]
  • 集群企业对转移知识的整合分析

    杨蕙馨;李贞;

    在企业知识观下,企业成长就是在已有知识存量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不断增加知识和提高知识质量的过程。知识增量是从知识转移角度分析企业成长的关键变量,但却不是决定其成长的唯一要素。知识增量进入企业后,需要经过企业内部整合,知识质量得以提高,企业才能获得持续成长。同时,集群企业的知识整合过程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程度,对集群内知识转移效果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集群企业对转移知识的整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009年04期 v.22;No.8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1 ]
  • 经济波动周期与银行信贷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

    陈加奎;

    以山东省为样本,采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1978-2008年经济波动周期与银行信贷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高度相关,银行贷款的扩张和收缩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具有强引导效应。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信贷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4期 v.22;No.8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50 ]
  • 经济波动周期与银行信贷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

    陈加奎;

    以山东省为样本,采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1978-2008年经济波动周期与银行信贷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高度相关,银行贷款的扩张和收缩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具有强引导效应。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信贷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于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4期 v.22;No.87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50 ]

民族关系研究

  • 试析南匈奴未能实现统一的原因

    闵海霞;崔明德;

    匈奴分裂之后,南匈奴和北匈奴两个政权长期处于不同地区,独立存在,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期间,南匈奴虽然怀有统一南北、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却始终未能遂愿。究其原因,一是南北匈奴实力对比悬殊,人口数量差距大,南匈奴明显处于劣势;二是北匈奴强势依然存在,不断压制南匈奴的统一进程;三是鲜卑进据匈奴故地,阻挡了南匈奴北归的去路;四是南匈奴政权缺乏自主能力,力量分散,思想不统一,难以集中精力进军大漠;五是东汉采取"以夷制夷"政策,造成南北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2009年04期 v.22;No.87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95 ]
  • 试析南匈奴未能实现统一的原因

    闵海霞;崔明德;

    匈奴分裂之后,南匈奴和北匈奴两个政权长期处于不同地区,独立存在,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期间,南匈奴虽然怀有统一南北、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却始终未能遂愿。究其原因,一是南北匈奴实力对比悬殊,人口数量差距大,南匈奴明显处于劣势;二是北匈奴强势依然存在,不断压制南匈奴的统一进程;三是鲜卑进据匈奴故地,阻挡了南匈奴北归的去路;四是南匈奴政权缺乏自主能力,力量分散,思想不统一,难以集中精力进军大漠;五是东汉采取"以夷制夷"政策,造成南北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2009年04期 v.22;No.87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95 ]
  • 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郑炜;

    王安石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兼制夷狄"、德力观、恩抚蕃部和与"夷狄较,须操纵广大"四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兼制夷狄"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德力观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教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与北宋激烈的民族矛盾有关。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是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王安石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04期 v.22;No.87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327 ]
  • 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郑炜;

    王安石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兼制夷狄"、德力观、恩抚蕃部和与"夷狄较,须操纵广大"四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兼制夷狄"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德力观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教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与北宋激烈的民族矛盾有关。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是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王安石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04期 v.22;No.87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327 ]

史学研究

  • 论两汉不动产买卖及其法律控制——兼及两汉不动产买卖契约的基本情况

    岳纯之;

    两汉时期不动产买卖极为盛行,其所以如此,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即商品经济的活跃、不动产私有制的深化和农业经济的局限。不动产买卖的盛行引发了许多问题,两汉政府为此进行了多方面控制,包括禁止强买强卖、禁止商贾名田、禁止擅自买卖公田和名田他县,等等。两汉时期不动产买卖都要订立契约,这些契约一般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买卖时间、当事人姓名、标的物情况、不动产价款及交付情况、瑕疵担保责任、见证人等,这种情况表明,汉代契约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契约,同时也表明汉人在控制契约、保证交易安全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009年04期 v.22;No.8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88 ]
  • 论两汉不动产买卖及其法律控制——兼及两汉不动产买卖契约的基本情况

    岳纯之;

    两汉时期不动产买卖极为盛行,其所以如此,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即商品经济的活跃、不动产私有制的深化和农业经济的局限。不动产买卖的盛行引发了许多问题,两汉政府为此进行了多方面控制,包括禁止强买强卖、禁止商贾名田、禁止擅自买卖公田和名田他县,等等。两汉时期不动产买卖都要订立契约,这些契约一般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买卖时间、当事人姓名、标的物情况、不动产价款及交付情况、瑕疵担保责任、见证人等,这种情况表明,汉代契约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契约,同时也表明汉人在控制契约、保证交易安全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009年04期 v.22;No.8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88 ]
  • 试论壬辰战争对明朝的消极影响

    黄尊严;颜廷宏;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战争前后历时七年之久。明王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战争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的旷日持久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战争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发展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播州的杨应龙乘机发动叛乱、建州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五十年终告灭亡。

    2009年04期 v.22;No.8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265 ]
  • 试论壬辰战争对明朝的消极影响

    黄尊严;颜廷宏;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战争前后历时七年之久。明王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战争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的旷日持久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战争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发展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播州的杨应龙乘机发动叛乱、建州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五十年终告灭亡。

    2009年04期 v.22;No.8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265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古希腊历史渊源与演变

    陈忠华;韩晓玲;

    学界关于语言世界观概念定义性描述已有多种说法,重新界定语言世界观问题的论域,审视和探究语言世界观问题的本质与意义具有一定意义。由此,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历史渊源可以表明三个方面的问题:(1)希腊古典时期语言探究和语言思想与智识活动及其成就的关系;(2)该时期语言研究的哲学环境与历史分期;(3)古希腊由语言探究引发的两次哲学争辩及其影响。

    2009年04期 v.22;No.87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91 ]
  • 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古希腊历史渊源与演变

    陈忠华;韩晓玲;

    学界关于语言世界观概念定义性描述已有多种说法,重新界定语言世界观问题的论域,审视和探究语言世界观问题的本质与意义具有一定意义。由此,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历史渊源可以表明三个方面的问题:(1)希腊古典时期语言探究和语言思想与智识活动及其成就的关系;(2)该时期语言研究的哲学环境与历史分期;(3)古希腊由语言探究引发的两次哲学争辩及其影响。

    2009年04期 v.22;No.87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91 ]
  • 从顺应论看一首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

    许月华;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人往往将内心的主观情感外化于客观的景物。诗歌翻译不仅仅是韵律形式的翻译,更要关注诗人内心情感的传神表达。顺应论作为对语言使用的综观,已被应用于文化翻译的研究,但从未有学者将之应用于诗歌中情的翻译。翻译实践说明顺应论是解决诗歌中"情"的文化翻译的有效方法。

    2009年04期 v.22;No.8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592 ]
  • 从顺应论看一首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

    许月华;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人往往将内心的主观情感外化于客观的景物。诗歌翻译不仅仅是韵律形式的翻译,更要关注诗人内心情感的传神表达。顺应论作为对语言使用的综观,已被应用于文化翻译的研究,但从未有学者将之应用于诗歌中情的翻译。翻译实践说明顺应论是解决诗歌中"情"的文化翻译的有效方法。

    2009年04期 v.22;No.8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