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美”的诠释:从知识论到存在论

    何中华;

    在西方哲学史上,把"美"置于知识论框架予以诠释,有其古老的传统。古希腊哲学中的"摹仿说",可被看作关于"美"的知识论诠释传统的滥觞。它预设了主客二分的对象性和同构性结构,体现着一种典型的知识论范式。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观念及其实践,乃是这一诠释传统的历史复活和表征。海德格尔在美学上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在于他实现了美学的"存在论转向",从而颠覆了"美"的知识论诠释传统,揭示了"美"与人的存在本身的本然联系,从而奠定了人的审美活动同人的存在的去蔽之间联系的原初基础。

    2008年01期 No.8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629 ]
  • “美”的诠释:从知识论到存在论

    何中华;

    在西方哲学史上,把"美"置于知识论框架予以诠释,有其古老的传统。古希腊哲学中的"摹仿说",可被看作关于"美"的知识论诠释传统的滥觞。它预设了主客二分的对象性和同构性结构,体现着一种典型的知识论范式。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观念及其实践,乃是这一诠释传统的历史复活和表征。海德格尔在美学上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在于他实现了美学的"存在论转向",从而颠覆了"美"的知识论诠释传统,揭示了"美"与人的存在本身的本然联系,从而奠定了人的审美活动同人的存在的去蔽之间联系的原初基础。

    2008年01期 No.8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629 ]
  • 罗尔斯的正当性证明问题研究

    丛占修;

    罗尔斯的正当性证明问题在英美政治哲学界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国内则相对缺乏总体研究。罗尔斯正当性证明的方法是和其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由于他同时运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导致人们对这些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上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2008年01期 No.80 10-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95 ]
  • 罗尔斯的正当性证明问题研究

    丛占修;

    罗尔斯的正当性证明问题在英美政治哲学界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国内则相对缺乏总体研究。罗尔斯正当性证明的方法是和其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由于他同时运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导致人们对这些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上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2008年01期 No.80 10-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95 ]
  • 三论和谐发展——一种和谐发展理论体系化的努力

    刘长明;

    所谓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发展模式。包括和谐文明、和谐社会、和谐精神、和谐文化、和谐哲学、和谐思维、和谐伦理、和谐教育、和谐正义、和谐经济与和谐生产力在内的和谐发展理论建构,彰显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和谐发展,是和谐与发展的天作之合:发展因和谐得以实现,和谐因发展得以升华;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发展则是和谐的发展;从和谐到发展,再经过发展达到新的和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这样的因果互动中,没有发展的和谐和离开和谐的发展同样是难以想象的。在实现这场发展的革命中,厘清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就是力量、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等重大命题,至关重要。

    2008年01期 No.8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231 ]
  • 三论和谐发展——一种和谐发展理论体系化的努力

    刘长明;

    所谓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发展模式。包括和谐文明、和谐社会、和谐精神、和谐文化、和谐哲学、和谐思维、和谐伦理、和谐教育、和谐正义、和谐经济与和谐生产力在内的和谐发展理论建构,彰显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和谐发展,是和谐与发展的天作之合:发展因和谐得以实现,和谐因发展得以升华;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发展则是和谐的发展;从和谐到发展,再经过发展达到新的和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这样的因果互动中,没有发展的和谐和离开和谐的发展同样是难以想象的。在实现这场发展的革命中,厘清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就是力量、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等重大命题,至关重要。

    2008年01期 No.8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231 ]
  • 科研利益与科研道德

    谢维营;

    科研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利益,国家、民族、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科研利益的追求,是很正常的,本身无可厚非。但人们对科研利益的追求不能背离科研共同体的道德认同,不能超越一定的人类道德底线。用道德规范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通行做法。法律、制度当然重要,不过在科研利益阶级化、国家化、集团化的今天,法律和制度也不是万能的,而且任何法律和制度都不能不体现一定的道德规范。可见,只有道德的"自律"才能规范人类不至于在巨大的科研利益面前失去理智。

    2008年01期 No.8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89 ]
  • 科研利益与科研道德

    谢维营;

    科研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利益,国家、民族、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科研利益的追求,是很正常的,本身无可厚非。但人们对科研利益的追求不能背离科研共同体的道德认同,不能超越一定的人类道德底线。用道德规范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通行做法。法律、制度当然重要,不过在科研利益阶级化、国家化、集团化的今天,法律和制度也不是万能的,而且任何法律和制度都不能不体现一定的道德规范。可见,只有道德的"自律"才能规范人类不至于在巨大的科研利益面前失去理智。

    2008年01期 No.80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89 ]

法学研究

  • 论对抗式庭审模式下法官在证据运用中的角色

    汪建成;

    在对抗式庭审模式中,法官在证据运用中应当充当中立者、裁判者和被说服者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法官运用证据角色的背离现象。为了保证对抗式庭审的顺利进行,重树司法的权威,有必要还法官在运用证据中的本来面目。

    2008年01期 No.80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967 ]
  • 论对抗式庭审模式下法官在证据运用中的角色

    汪建成;

    在对抗式庭审模式中,法官在证据运用中应当充当中立者、裁判者和被说服者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法官运用证据角色的背离现象。为了保证对抗式庭审的顺利进行,重树司法的权威,有必要还法官在运用证据中的本来面目。

    2008年01期 No.80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967 ]
  • 死缓制度起源新论

    黄伟明;胡洪超;

    死缓是我国刑法典明文规定的死刑制度的组成部分。关于死缓起源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议。争议的根源在于对死缓制度的思想渊源与法律制度渊源的认识分歧。从历史发展来看,死缓制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封建时期的"明德慎刑"思想,而制度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秋审"监候"制度。但是,鉴于死缓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加以规定的,应当认为死缓制度是新中国首创。现有史料多将新中国死缓制度的起源认定为1951年5月之后,但有档案资料证明,山东省某些地方法院适用死缓的时间要更早。因此,死缓制度的起源时间应该提前。

    2008年01期 No.8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728 ]
  • 死缓制度起源新论

    黄伟明;胡洪超;

    死缓是我国刑法典明文规定的死刑制度的组成部分。关于死缓起源问题长期存在着争议。争议的根源在于对死缓制度的思想渊源与法律制度渊源的认识分歧。从历史发展来看,死缓制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封建时期的"明德慎刑"思想,而制度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秋审"监候"制度。但是,鉴于死缓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加以规定的,应当认为死缓制度是新中国首创。现有史料多将新中国死缓制度的起源认定为1951年5月之后,但有档案资料证明,山东省某些地方法院适用死缓的时间要更早。因此,死缓制度的起源时间应该提前。

    2008年01期 No.8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728 ]
  • 转型中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的重构

    汤唯;郭晓燕;

    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其社会特征既不同于传统的"乡土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民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特征之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仍然存在着深邃的社会基础和重要的功能作用。司法机关在介入农村纠纷时,必须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给予必要的尊重。但是,农村发生的变化已初步奠定了法治实践的社会基础,正式司法制度可以越来越多地依赖一种合法化的设计,为调整变革中和变革后的农村现代关系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调节。

    2008年01期 No.8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490 ]
  • 转型中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的重构

    汤唯;郭晓燕;

    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其社会特征既不同于传统的"乡土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民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特征之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仍然存在着深邃的社会基础和重要的功能作用。司法机关在介入农村纠纷时,必须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给予必要的尊重。但是,农村发生的变化已初步奠定了法治实践的社会基础,正式司法制度可以越来越多地依赖一种合法化的设计,为调整变革中和变革后的农村现代关系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调节。

    2008年01期 No.8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490 ]

简讯

文学研究

  • 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朱德发;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至今学术界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转型功能机制的论述并不多。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至少发挥了"导引方向"、"穿越时空"、"革故更新"、"尝试实践"、"务实求真"五大功能效应,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2008年01期 No.8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67 ]
  • 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朱德发;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至今学术界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转型功能机制的论述并不多。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至少发挥了"导引方向"、"穿越时空"、"革故更新"、"尝试实践"、"务实求真"五大功能效应,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2008年01期 No.8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67 ]
  •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鬼”文化想象

    肖向明;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作家通过对乡村鬼文化风俗的书写,展现了其中蕴含的血泪悲剧,揭露了宗法社会暗藏的"鬼"影。这些又是和乡土作家的创作意图、身世背景等密切相关,乡土小说里的"鬼"文化逼视,体现出乡土作家"别样"的现实关怀,并且"启发"了后来的乡土小说的"鬼"的文学想象。

    2008年01期 No.80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78 ]
  •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鬼”文化想象

    肖向明;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作家通过对乡村鬼文化风俗的书写,展现了其中蕴含的血泪悲剧,揭露了宗法社会暗藏的"鬼"影。这些又是和乡土作家的创作意图、身世背景等密切相关,乡土小说里的"鬼"文化逼视,体现出乡土作家"别样"的现实关怀,并且"启发"了后来的乡土小说的"鬼"的文学想象。

    2008年01期 No.80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78 ]
  • 钱穆黄帝观的宗教意识

    张思齐;

    在钱穆的黄帝观中具有宗教意识。这表现在《黄帝》一书所论述的四个典型的事例上。它们是符咒与文字的关系、音乐的神人感通作用、舜的遭遇和武王伐纣之前的占卜。钱穆对宗教意识的把握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宏伟的意识与微观的本领相结合。二是从神学的角度看问题。三是坚持以中国的物事为认识之本位。四是具有比较研究的广阔视野。钱穆以世界文明史为视角,在世界宗教的总体态势中为其黄帝观之宗教意识建构了一个合理的坐标系。

    2008年01期 No.80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31 ]
  • 钱穆黄帝观的宗教意识

    张思齐;

    在钱穆的黄帝观中具有宗教意识。这表现在《黄帝》一书所论述的四个典型的事例上。它们是符咒与文字的关系、音乐的神人感通作用、舜的遭遇和武王伐纣之前的占卜。钱穆对宗教意识的把握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宏伟的意识与微观的本领相结合。二是从神学的角度看问题。三是坚持以中国的物事为认识之本位。四是具有比较研究的广阔视野。钱穆以世界文明史为视角,在世界宗教的总体态势中为其黄帝观之宗教意识建构了一个合理的坐标系。

    2008年01期 No.80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31 ]
  • 中西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

    马小朝;

    英雄主义是中西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之一。西方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体现为推动历史兼殉难历史的人物形象,中国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则体现为忠实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

    2008年01期 No.80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078 ]
  • 中西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

    马小朝;

    英雄主义是中西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之一。西方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体现为推动历史兼殉难历史的人物形象,中国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则体现为忠实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

    2008年01期 No.80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078 ]

民族关系研究

  • 匈奴与汉朝关系的民族学解读

    陈玉屏;

    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观点理论去认识匈奴与西汉王朝的关系,进而就会发现,中国古代长城内外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俗尚迥异,这是造成民族间冲突和战争的基本原因。在长城内外的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成熟有序的经济交流互补机制尚末形成、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俗尚有较大差异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冲突和战争具有不可避免性,不以有识之士的意愿和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2008年01期 No.80 75-7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87 ]
  • 匈奴与汉朝关系的民族学解读

    陈玉屏;

    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观点理论去认识匈奴与西汉王朝的关系,进而就会发现,中国古代长城内外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俗尚迥异,这是造成民族间冲突和战争的基本原因。在长城内外的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成熟有序的经济交流互补机制尚末形成、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俗尚有较大差异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冲突和战争具有不可避免性,不以有识之士的意愿和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2008年01期 No.80 75-7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87 ]
  •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相关著作及作者述评

    马晓丽;

    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高度发展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编撰了大量的与民族关系思想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既体现了他们对历史和现实民族关系的认识,也为研究民族关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尽管这些人物著述的风格不尽一致,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著述大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之处:第一,这些人物都是博学之士,都有满腹经纶。博学使他们熟知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对现实的民族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他们著述的出发点大都是为最高统治者提供治理边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信息资料和经验教训,也可以说都是经世致用之作。事实证明,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处理民族关系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第三,他们的著作大都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第四,他们大都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或工作的经历,对少数民族比较了解,这为他们撰写相关著作提供了方便,也使他们对民族关系有了更加接近实际的感悟和认识。第五,他们大都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因而他们的著作大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08年01期 No.80 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605 ]
  •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相关著作及作者述评

    马晓丽;

    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高度发展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编撰了大量的与民族关系思想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既体现了他们对历史和现实民族关系的认识,也为研究民族关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尽管这些人物著述的风格不尽一致,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著述大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之处:第一,这些人物都是博学之士,都有满腹经纶。博学使他们熟知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对现实的民族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他们著述的出发点大都是为最高统治者提供治理边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信息资料和经验教训,也可以说都是经世致用之作。事实证明,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处理民族关系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第三,他们的著作大都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第四,他们大都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或工作的经历,对少数民族比较了解,这为他们撰写相关著作提供了方便,也使他们对民族关系有了更加接近实际的感悟和认识。第五,他们大都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因而他们的著作大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008年01期 No.80 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605 ]
  • 试论中行说的民族关系思想

    庄金秋;

    中行说是西汉时期投降匈奴的宦官,颇受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的器重。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匈奴之强因其风俗,抗礼汉庭、反对民族歧视,以汉之长补匈奴之短等观点,其民族关系思想以反对汉化为主要特征。中行说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与汉朝对中行说的排挤有关,也与匈奴单于及其部众的支持有关。他的民族关系思想虽然立足于匈奴的现实,但也片面夸大了汉朝文化的作用以及汉与匈奴的对立,对汉匈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8年01期 No.80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24 ]
  • 试论中行说的民族关系思想

    庄金秋;

    中行说是西汉时期投降匈奴的宦官,颇受老上单于和军臣单于的器重。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匈奴之强因其风俗,抗礼汉庭、反对民族歧视,以汉之长补匈奴之短等观点,其民族关系思想以反对汉化为主要特征。中行说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与汉朝对中行说的排挤有关,也与匈奴单于及其部众的支持有关。他的民族关系思想虽然立足于匈奴的现实,但也片面夸大了汉朝文化的作用以及汉与匈奴的对立,对汉匈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08年01期 No.80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24 ]

史学研究

  • 中世纪欧洲犹太妇女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及作用

    张淑清;

    一般认为,中世纪妇女的生活中心就是家庭,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犹太人固有的传统以及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的犹太妇女不同程度地走进了社会经济领域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主流行业借贷业中,并因此在支撑家庭经济方面(尤其在丈夫外出期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经济地位在附属中有所提高。这不仅使得她们的社会、家庭和法律地位有所改善,而且也改变了她们的公众形象。

    2008年01期 No.80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11 ]
  • 中世纪欧洲犹太妇女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及作用

    张淑清;

    一般认为,中世纪妇女的生活中心就是家庭,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犹太人固有的传统以及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的犹太妇女不同程度地走进了社会经济领域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主流行业借贷业中,并因此在支撑家庭经济方面(尤其在丈夫外出期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经济地位在附属中有所提高。这不仅使得她们的社会、家庭和法律地位有所改善,而且也改变了她们的公众形象。

    2008年01期 No.80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11 ]
  • 全球史观和世界史分期问题

    李艳娜;

    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如今被全球史观全新的史学思维范式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历史主义史学流派代表了一种以时间先后为序的纵向思考为基础的史学思维范式,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历史分期这一史学研究方法就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合理性。全球史观主张把一切发展、变化或历史现象都纳入共时性研究,强调非连续的变化过程,历史分期的合理依据在全球史观的横向思维范式中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新史观的史学家们纷纷宣告自己摈弃历史分期法的姿态在不同程度上同分期法划清了界限。

    2008年01期 No.8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92 ]
  • 全球史观和世界史分期问题

    李艳娜;

    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如今被全球史观全新的史学思维范式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历史主义史学流派代表了一种以时间先后为序的纵向思考为基础的史学思维范式,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历史分期这一史学研究方法就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合理性。全球史观主张把一切发展、变化或历史现象都纳入共时性研究,强调非连续的变化过程,历史分期的合理依据在全球史观的横向思维范式中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新史观的史学家们纷纷宣告自己摈弃历史分期法的姿态在不同程度上同分期法划清了界限。

    2008年01期 No.8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92 ]
  • 试析《国语》中礼制的特点——兼论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现象

    李秀亮;

    《国语》中保存了大量先秦礼制资料,却一直未得到学者们很好的利用。《国语》中的礼制特点有二:一、礼的制度化特征削弱,伦理化与世俗化特色增强;二、礼的适用范围扩大,等级界限削弱。由此可知春秋时期并没有"礼崩乐坏"。

    2008年01期 No.8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1290 ]
  • 试析《国语》中礼制的特点——兼论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现象

    李秀亮;

    《国语》中保存了大量先秦礼制资料,却一直未得到学者们很好的利用。《国语》中的礼制特点有二:一、礼的制度化特征削弱,伦理化与世俗化特色增强;二、礼的适用范围扩大,等级界限削弱。由此可知春秋时期并没有"礼崩乐坏"。

    2008年01期 No.80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1290 ]

语言学研究

  • 语体风格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丁金国;

    在语体风格研究中,长久以来一些理论上和事实上纠缠不清的问题,常常出于对一些基本概念认识上的混乱所致,对文体、语体、语域和风格的仁智之识,就是语体风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其核心概念文体、语体、语域和风格的诠释与分辨,不仅是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诉求,也是语言运用实际的需要。

    2008年01期 No.8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982 ]
  • 语体风格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丁金国;

    在语体风格研究中,长久以来一些理论上和事实上纠缠不清的问题,常常出于对一些基本概念认识上的混乱所致,对文体、语体、语域和风格的仁智之识,就是语体风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其核心概念文体、语体、语域和风格的诠释与分辨,不仅是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诉求,也是语言运用实际的需要。

    2008年01期 No.8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