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基础探讨

    翁少龙;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长期以来被当作道德决定论,很多学者刻意从社会心理层面上对这个理论加以诟病,认为这非但不能准确解释再分配问题,也不能对理论自身的合理性做出恰当的辩护,甚至也远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些解读往往是把霍耐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忽视了,只是在他的承认理论的道德语法层面做分析,而没有从他青年时期的唯物史观中找寻承认理论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集中反映在对"劳动"的批判分析上,而对此的研究也与"否定性"这个概念紧密相关,但霍耐特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结合了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最新进展,试图从当代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进行哲学人类学的重构,进而为人从物化劳动中的解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2020年03期 v.33;No.14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57 ]
  •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基础探讨

    翁少龙;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长期以来被当作道德决定论,很多学者刻意从社会心理层面上对这个理论加以诟病,认为这非但不能准确解释再分配问题,也不能对理论自身的合理性做出恰当的辩护,甚至也远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些解读往往是把霍耐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忽视了,只是在他的承认理论的道德语法层面做分析,而没有从他青年时期的唯物史观中找寻承认理论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集中反映在对"劳动"的批判分析上,而对此的研究也与"否定性"这个概念紧密相关,但霍耐特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结合了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最新进展,试图从当代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进行哲学人类学的重构,进而为人从物化劳动中的解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2020年03期 v.33;No.14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57 ]

诉讼法研究

  • 背离立法预期的举证时限制度:实践及修正

    孟醒;王一涵;

    《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我国逾期举证规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预期以构成要件的阶梯式适用发挥对拖延诉讼的层次化制裁效果。然而该制度在实践运行中普遍遭到法院对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的搁置、规避、改装、误用,从而背离了立法预期。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偏差运作主要根源于忽略促进诉讼的价值,以及结果导向司法理念下的程序性裁判规则的缺失。为规范逾期举证规定的适用,同时引导实务界关注和接受促进诉讼理念,需以提高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司法地位为出发点,立法上应明文引入"促进诉讼原则"和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导致诉讼迟延要件",强化促进诉讼价值和逾期举证规范制度对该价值的维护;司法上则应发布指导性案例,提高法院对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重视程度并规范法院的适用。

    2020年03期 v.33;No.142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987 ]
  • 背离立法预期的举证时限制度:实践及修正

    孟醒;王一涵;

    《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我国逾期举证规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预期以构成要件的阶梯式适用发挥对拖延诉讼的层次化制裁效果。然而该制度在实践运行中普遍遭到法院对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的搁置、规避、改装、误用,从而背离了立法预期。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偏差运作主要根源于忽略促进诉讼的价值,以及结果导向司法理念下的程序性裁判规则的缺失。为规范逾期举证规定的适用,同时引导实务界关注和接受促进诉讼理念,需以提高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司法地位为出发点,立法上应明文引入"促进诉讼原则"和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导致诉讼迟延要件",强化促进诉讼价值和逾期举证规范制度对该价值的维护;司法上则应发布指导性案例,提高法院对逾期举证规范制度的重视程度并规范法院的适用。

    2020年03期 v.33;No.142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987 ]
  • “规范说”视角下一般条款的证明责任分配——以我国不当得利诉讼为例

    阚道祥;

    在适用法律文本进行裁判时,法律解释、续造等活动不可避免,证明责任分配也必然受到上述司法活动的影响。实践中,法律一般条款的具体适用与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张关系。基于对我国不当得利诉讼的研究可知,通过类型化实现一般规范核心概念的具体化是正当且必要的。对一般条款中"核心要件"的解析,揭示了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以及具体案件事实证明的真实图景。在依据我国《民法总则》第122条分配不当得利案件的证明责任时,应当首先识别不当得利的具体类型,从而判定该案"核心要件事实"的范围,并在此范围内课以原告证明责任。对于被告的反对主张,需要在明确原告客观证明责任范围后,依据反对主张的法律性质分配相应的举证证明责任。

    2020年03期 v.33;No.142 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1285 ]
  • “规范说”视角下一般条款的证明责任分配——以我国不当得利诉讼为例

    阚道祥;

    在适用法律文本进行裁判时,法律解释、续造等活动不可避免,证明责任分配也必然受到上述司法活动的影响。实践中,法律一般条款的具体适用与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张关系。基于对我国不当得利诉讼的研究可知,通过类型化实现一般规范核心概念的具体化是正当且必要的。对一般条款中"核心要件"的解析,揭示了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以及具体案件事实证明的真实图景。在依据我国《民法总则》第122条分配不当得利案件的证明责任时,应当首先识别不当得利的具体类型,从而判定该案"核心要件事实"的范围,并在此范围内课以原告证明责任。对于被告的反对主张,需要在明确原告客观证明责任范围后,依据反对主张的法律性质分配相应的举证证明责任。

    2020年03期 v.33;No.142 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1285 ]

陶渊明研究

  • 可居可游:陶渊明田园思想审美意义新探

    程磊;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渊明田园具有规模结构之"小"、景观布局之"简"、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之"和"等特征。依托田园的生命实践,陶渊明表达了以道抗势的道统意识,树立耕隐结合的自由人格,以及称心适性的自然人生观,赋予田园深厚的思想审美意义。田园作为可居可游的文化意象,在陶诗中才开始成熟丰富起来,田园归去也成为后世士人永恒的文化情结。

    2020年03期 v.33;No.142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498 ]
  • 可居可游:陶渊明田园思想审美意义新探

    程磊;

    魏晋士人园林将可居的现实需求与可游的审美需要结合起来,以山水为核心突出了士人园林独特的文化意味。陶渊明的田园应置于此文化氛围中来考察,他在田园中的居处活动,与其仕隐抉择和人生思考是起伏相印的。与高门士族的山水庄园相比,陶渊明田园具有规模结构之"小"、景观布局之"简"、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之"和"等特征。依托田园的生命实践,陶渊明表达了以道抗势的道统意识,树立耕隐结合的自由人格,以及称心适性的自然人生观,赋予田园深厚的思想审美意义。田园作为可居可游的文化意象,在陶诗中才开始成熟丰富起来,田园归去也成为后世士人永恒的文化情结。

    2020年03期 v.33;No.142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498 ]
  • 陶渊明归隐选择略论

    刘振伟;

    陶渊明的诗文里,充满了对自己"归隐"这一人生选择的反思,在这些反思里,陶渊明勾勒出少年时的影像,并不时将现有的状况与以前的回忆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前行,塑造出一个矛盾重重的陶渊明,一个由普通走向伟大、与"世界"叫板而坚守本心的"人"。通过对人生选择的反思,陶渊明向我们揭示了通向自我的道路,以及走在这条路上的艰难,他是揭示生存意义的先行者,他本人与其诗文构成强大的"互文",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

    2020年03期 v.33;No.142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891 ]
  • 陶渊明归隐选择略论

    刘振伟;

    陶渊明的诗文里,充满了对自己"归隐"这一人生选择的反思,在这些反思里,陶渊明勾勒出少年时的影像,并不时将现有的状况与以前的回忆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前行,塑造出一个矛盾重重的陶渊明,一个由普通走向伟大、与"世界"叫板而坚守本心的"人"。通过对人生选择的反思,陶渊明向我们揭示了通向自我的道路,以及走在这条路上的艰难,他是揭示生存意义的先行者,他本人与其诗文构成强大的"互文",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

    2020年03期 v.33;No.142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891 ]

文学研究

  • 李攀龙的文坛盟主意识与嘉万时期的文风演化考论

    孙源鸿;薛泉;

    李攀龙具有强烈的盟主意识,主要体现于吸引聚集追随者、树立个人权威、组建文学社团、重申并传播"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文学主张等层面。李攀龙盟主意识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作为内在动力,亦有时代因素提供外部机遇。这既是其盟主意识的重要表征,也是促使嘉靖至万历年间文风与诗风,由多元并存向古文宗先秦两汉,诗歌法汉魏、盛唐演化的重要因素。

    2020年03期 v.33;No.142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1 ]
  • 李攀龙的文坛盟主意识与嘉万时期的文风演化考论

    孙源鸿;薛泉;

    李攀龙具有强烈的盟主意识,主要体现于吸引聚集追随者、树立个人权威、组建文学社团、重申并传播"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文学主张等层面。李攀龙盟主意识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作为内在动力,亦有时代因素提供外部机遇。这既是其盟主意识的重要表征,也是促使嘉靖至万历年间文风与诗风,由多元并存向古文宗先秦两汉,诗歌法汉魏、盛唐演化的重要因素。

    2020年03期 v.33;No.142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1 ]
  • 1930年代“连环画”讨论再思考

    李金花;

    20世纪30年代,"连环画"在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中作为问题被提出,左联认为"连环画"虽然是旧形式,但深受大众喜欢,可以用来传播新的思想意识。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完全认同,"第三种人"即认为"连环画"是低级的旧形式,不如欧化文艺高级,不具有艺术性。而左联认为"连环画"不仅可以发展为艺术,还可以成为战斗的武器。左联认为一方面要改造其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要努力在旧形式中发展出新形式。"连环画"讨论不只是一场美术运动,还涉及如何评判五四的欧化文艺、如何看待文艺大众化运动、如何选择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2020年03期 v.33;No.142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60 ]
  • 1930年代“连环画”讨论再思考

    李金花;

    20世纪30年代,"连环画"在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中作为问题被提出,左联认为"连环画"虽然是旧形式,但深受大众喜欢,可以用来传播新的思想意识。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完全认同,"第三种人"即认为"连环画"是低级的旧形式,不如欧化文艺高级,不具有艺术性。而左联认为"连环画"不仅可以发展为艺术,还可以成为战斗的武器。左联认为一方面要改造其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要努力在旧形式中发展出新形式。"连环画"讨论不只是一场美术运动,还涉及如何评判五四的欧化文艺、如何看待文艺大众化运动、如何选择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2020年03期 v.33;No.142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60 ]
  • “雌雄同体”神话重写与后现代伦理叙事

    王素英;

    当代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苹果笔记本》改写了传统的1+1=1的"雌雄同体"神话,创造了1+1=4的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模式。在小说的叙事中,结构关系中的现实与想象之间,时间关系中的当下与历史之间,空间和文化关系中的本土与异域之间以及人物关系中的爱者与被爱者之间都呈现为交叉并置共存的关系,形成一种隐喻的"雌雄同体",但是每一个"雌雄同体"中的"雌"与"雄"之间是不可规约、拒绝同一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叙事成为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的隐喻。这种叙事模式蕴含了温特森在创作中对超越自我、面向他者的伦理思考。

    2020年03期 v.33;No.142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690 ]
  • “雌雄同体”神话重写与后现代伦理叙事

    王素英;

    当代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苹果笔记本》改写了传统的1+1=1的"雌雄同体"神话,创造了1+1=4的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模式。在小说的叙事中,结构关系中的现实与想象之间,时间关系中的当下与历史之间,空间和文化关系中的本土与异域之间以及人物关系中的爱者与被爱者之间都呈现为交叉并置共存的关系,形成一种隐喻的"雌雄同体",但是每一个"雌雄同体"中的"雌"与"雄"之间是不可规约、拒绝同一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叙事成为后现代伦理"雌雄同体"的隐喻。这种叙事模式蕴含了温特森在创作中对超越自我、面向他者的伦理思考。

    2020年03期 v.33;No.142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690 ]

文化研究

  • 对当今祭拜活动及祭拜文化的一些认识

    崔明德;

    祭拜、公祭和敬拜是当今重大祭拜活动中几个常用的概念。祭拜文化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进入新世纪后,一些祭拜活动,规模宏大,特色鲜明,意义深远。对当今祭拜活动进行系统梳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祭拜文化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我国自古就有祭拜习俗,后演变为一种文化,一直传承至今;祭拜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祭拜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祭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和阐释;对祭拜文化的价值及意义应予以充分肯定;各地的祭拜对象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祭拜文化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祭拜范围不断扩大;重大祭拜活动多由政府主办,规格逐步提升;多地共祭是值得提倡的事情;规范的成熟的健康的祭拜有益无害,应当鼓励;创新是祭拜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各地的祭拜文化,都应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民众支持"是祭拜文化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科学态度看待祭拜过程中出现的气象奇观。

    2020年03期 v.33;No.142 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555 ]
  • 对当今祭拜活动及祭拜文化的一些认识

    崔明德;

    祭拜、公祭和敬拜是当今重大祭拜活动中几个常用的概念。祭拜文化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进入新世纪后,一些祭拜活动,规模宏大,特色鲜明,意义深远。对当今祭拜活动进行系统梳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祭拜文化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我国自古就有祭拜习俗,后演变为一种文化,一直传承至今;祭拜文化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祭拜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祭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和阐释;对祭拜文化的价值及意义应予以充分肯定;各地的祭拜对象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祭拜文化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祭拜范围不断扩大;重大祭拜活动多由政府主办,规格逐步提升;多地共祭是值得提倡的事情;规范的成熟的健康的祭拜有益无害,应当鼓励;创新是祭拜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各地的祭拜文化,都应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民众支持"是祭拜文化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科学态度看待祭拜过程中出现的气象奇观。

    2020年03期 v.33;No.142 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555 ]

民族关系研究

  • 黄奋生与中国边疆研究述论

    王伟光;

    黄奋生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边疆问题研究学者之一,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边疆问题解决体系,是民国时期边疆研究高潮的重要成员之一。对蒙古自治运动、边疆概念与内涵、边疆民族政策以及边疆民族自决自治理论、边政机构、边疆政治制度等问题的探讨,构成其民国时期边疆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他将"治学"与"治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呈现出边疆研究本土化的研究倾向。

    2020年03期 v.33;No.142 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17 ]
  • 黄奋生与中国边疆研究述论

    王伟光;

    黄奋生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边疆问题研究学者之一,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边疆问题解决体系,是民国时期边疆研究高潮的重要成员之一。对蒙古自治运动、边疆概念与内涵、边疆民族政策以及边疆民族自决自治理论、边政机构、边疆政治制度等问题的探讨,构成其民国时期边疆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他将"治学"与"治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呈现出边疆研究本土化的研究倾向。

    2020年03期 v.33;No.142 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17 ]

历史研究

  • 李渊称臣突厥的“名实”之辩——基于历史语境的考察

    孟献志;

    李渊称臣于突厥是史学界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以往研究都以后来者的身份审视此事,忽视了当事人对此事的认识。李渊起兵旗号与旗帜的选择均体现了他扶持隋室、废掉炀帝的起事策略。他在这种策略下,初期对突厥一直保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通过输出财物的方式维持与突厥的关系。之后始毕可汗去世,处罗可汗登基,针对突厥的政策发生了转变,李渊的势力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张,最终成功地取得北方中国的领导权。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割据政权向异族妥协,并接受"可汗"称号,根源于游牧部落的政权组织形式,有时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有的则被表述为"称臣",这在隋末到唐朝时只是外交形式,并无称臣之实。五代以后,中原王朝向异族称臣已不仅仅是外交称呼,"奉表称臣"已屡见不鲜。

    2020年03期 v.33;No.142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7 ]
  • 李渊称臣突厥的“名实”之辩——基于历史语境的考察

    孟献志;

    李渊称臣于突厥是史学界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以往研究都以后来者的身份审视此事,忽视了当事人对此事的认识。李渊起兵旗号与旗帜的选择均体现了他扶持隋室、废掉炀帝的起事策略。他在这种策略下,初期对突厥一直保持着谨慎小心的态度,通过输出财物的方式维持与突厥的关系。之后始毕可汗去世,处罗可汗登基,针对突厥的政策发生了转变,李渊的势力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张,最终成功地取得北方中国的领导权。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割据政权向异族妥协,并接受"可汗"称号,根源于游牧部落的政权组织形式,有时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有的则被表述为"称臣",这在隋末到唐朝时只是外交形式,并无称臣之实。五代以后,中原王朝向异族称臣已不仅仅是外交称呼,"奉表称臣"已屡见不鲜。

    2020年03期 v.33;No.142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7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新开拓的有效信息。

    2020年03期 v.33;No.142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9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新开拓的有效信息。

    2020年03期 v.33;No.142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