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瑾;
马克思与鲍威尔提出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截然不同,根源在于他们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鲍威尔认为实现政治解放就实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完全的解放,政治解放虽然使国家摆脱了宗教控制,但它无法解决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批判政治解放和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并进一步批判市民社会,指出解答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无产阶级消除市民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论犹太人问题》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理论价值。
2020年02期 v.33;No.14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668 ] - 何瑾;
马克思与鲍威尔提出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截然不同,根源在于他们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鲍威尔认为实现政治解放就实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完全的解放,政治解放虽然使国家摆脱了宗教控制,但它无法解决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批判政治解放和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并进一步批判市民社会,指出解答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无产阶级消除市民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论犹太人问题》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理论价值。
2020年02期 v.33;No.14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668 ] - 刘晓慧;韩升;
从道德哲学的生存论观点来看,道德绑架是一种道德异化、伦理扭曲的社会行为,造成了对个人善和公共善的双重侵害。在道德绑架中,模糊和遮蔽了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意识。要消解道德绑架,需要以生活化的道德叙事来推进现代公民教育、以主体间性的承认关系来奠基现代社会交往、以普遍化的媒介规治来促成现代公共舆论,这是从生存论的角度对现代公共良善生活的构建所展开的未来致思。
2020年02期 v.33;No.141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984 ] - 刘晓慧;韩升;
从道德哲学的生存论观点来看,道德绑架是一种道德异化、伦理扭曲的社会行为,造成了对个人善和公共善的双重侵害。在道德绑架中,模糊和遮蔽了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边界意识。要消解道德绑架,需要以生活化的道德叙事来推进现代公民教育、以主体间性的承认关系来奠基现代社会交往、以普遍化的媒介规治来促成现代公共舆论,这是从生存论的角度对现代公共良善生活的构建所展开的未来致思。
2020年02期 v.33;No.141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984 ]
- 刘士国;聂含秋;徐瑜璐;
代孕一般是指一对夫妻因不能生育而委托另一名妇女怀孕生子。单身男子委托女方用针管注射方式怀孕,不存在被代孕的"她",不属于代孕,应定性为非代孕的自行人工授精生殖行为。该种行为对现行婚姻家庭关系构成严峻挑战,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当事人订立的所谓"代孕合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但这不影响子女的非婚生法律地位,对于所涉及的亲子关系问题,应适用非婚生子女相关规定认定其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生母,女方对其所生子女有抚养义务和探望权。
2020年02期 v.33;No.141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333 ] - 刘士国;聂含秋;徐瑜璐;
代孕一般是指一对夫妻因不能生育而委托另一名妇女怀孕生子。单身男子委托女方用针管注射方式怀孕,不存在被代孕的"她",不属于代孕,应定性为非代孕的自行人工授精生殖行为。该种行为对现行婚姻家庭关系构成严峻挑战,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当事人订立的所谓"代孕合同"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但这不影响子女的非婚生法律地位,对于所涉及的亲子关系问题,应适用非婚生子女相关规定认定其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生母,女方对其所生子女有抚养义务和探望权。
2020年02期 v.33;No.141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333 ] - 刘学在;陈欢欢;
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的"新官不理旧账"现象是指在制定新司法解释时忽略了对应予废止的旧司法解释整体或者部分的处理。此种现象在实践中会造成本应失效的司法解释却仍被大量适用、不同法官对旧规定的效力产生认识分歧等严重弊端。其产生原因具有多重性,未来应当通过改进司法解释制定技术、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等外部社会意见、有效发挥人大机关的审查监督职能等方法,在新司法解释起草、论证、发布的同时,同步完成旧司法解释的清理、废止工作。
2020年02期 v.33;No.141 2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7 ] - 刘学在;陈欢欢;
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的"新官不理旧账"现象是指在制定新司法解释时忽略了对应予废止的旧司法解释整体或者部分的处理。此种现象在实践中会造成本应失效的司法解释却仍被大量适用、不同法官对旧规定的效力产生认识分歧等严重弊端。其产生原因具有多重性,未来应当通过改进司法解释制定技术、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等外部社会意见、有效发挥人大机关的审查监督职能等方法,在新司法解释起草、论证、发布的同时,同步完成旧司法解释的清理、废止工作。
2020年02期 v.33;No.141 2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7 ]
- 张经洪;
南宋季末,刘克庄主盟文坛,撰写了体量庞大的碑志之文,地方化与家族性特征明显。其碑志"以情度情"的审美逻辑,判然有别于理学家"以理节情"的文体书写观念,人格表达的艺术实现则以用晦与互见之法重出或略不论著,使文辞简俊而布置有致,且于叙事之外几乎篇篇征经引史,难逃词科习气之嫌,此又别出宋人一格。刘克庄碑志多作于暮年奉祠乡居期间,因其衰病思钝,不免将精神上强烈的盛衰体验投注到对行艺功业、政治理想和生死哲思的折冲、应时与妥协之中,情感亦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空间,以切世用,碑志蕴涵着浓厚的秩序重建意识,因而更具审美情致和韵味。
2020年02期 v.33;No.141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91 ] - 张经洪;
南宋季末,刘克庄主盟文坛,撰写了体量庞大的碑志之文,地方化与家族性特征明显。其碑志"以情度情"的审美逻辑,判然有别于理学家"以理节情"的文体书写观念,人格表达的艺术实现则以用晦与互见之法重出或略不论著,使文辞简俊而布置有致,且于叙事之外几乎篇篇征经引史,难逃词科习气之嫌,此又别出宋人一格。刘克庄碑志多作于暮年奉祠乡居期间,因其衰病思钝,不免将精神上强烈的盛衰体验投注到对行艺功业、政治理想和生死哲思的折冲、应时与妥协之中,情感亦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空间,以切世用,碑志蕴涵着浓厚的秩序重建意识,因而更具审美情致和韵味。
2020年02期 v.33;No.141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91 ] - 黄艺红;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海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此次论争看起来热闹非凡、涉及面广,实际上参与论战的各方立场皆有不同,他们对于"京派""海派"的定义可谓言人人殊,意见并不统一。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京派""海派"概念的界定及其成员的划分多沿用在1930年代论争之初就模糊不清的说法,以致众说纷纭,甚而有盲目扩大各派阵营、夸大其对立之势。细析萧乾的原文,"谪京派"极可能是"嫡京派"一词之误排,故与"谪京派"相关的论说不能成立。
2020年02期 v.33;No.141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957 ] - 黄艺红;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海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此次论争看起来热闹非凡、涉及面广,实际上参与论战的各方立场皆有不同,他们对于"京派""海派"的定义可谓言人人殊,意见并不统一。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京派""海派"概念的界定及其成员的划分多沿用在1930年代论争之初就模糊不清的说法,以致众说纷纭,甚而有盲目扩大各派阵营、夸大其对立之势。细析萧乾的原文,"谪京派"极可能是"嫡京派"一词之误排,故与"谪京派"相关的论说不能成立。
2020年02期 v.33;No.141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957 ]
- 孙懿;
对于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现状来看,推动研究进一步发展,最先要解决的是对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认同"的形成作深入地历史解读。通过这一解读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建构既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更离不开正确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2020年02期 v.33;No.141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下载次数:3263 ] - 孙懿;
对于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现状来看,推动研究进一步发展,最先要解决的是对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认同"的形成作深入地历史解读。通过这一解读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建构既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更离不开正确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2020年02期 v.33;No.141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下载次数:3263 ] - 李文明;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提出将"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该提案由于引起英美等国的强烈反对而遭和会否决。日本提出"种族平等"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国公民在海外遭受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确保日本在国联中不至因种族问题而影响其地位。然而,随着和会的进行,日方的这一诉求却在客观上变成其在山东问题上迫使美国对日妥协的重要因素。中国代表团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卷入了这一问题的争论,由于中方在"山东问题"上亟需仰赖英美等国的帮助,因而只对日本表示了有限的支持,这充分反映了一战之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地位的脆弱性。
2020年02期 v.33;No.141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37 ] - 李文明;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提出将"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联盟约,该提案由于引起英美等国的强烈反对而遭和会否决。日本提出"种族平等"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国公民在海外遭受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确保日本在国联中不至因种族问题而影响其地位。然而,随着和会的进行,日方的这一诉求却在客观上变成其在山东问题上迫使美国对日妥协的重要因素。中国代表团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卷入了这一问题的争论,由于中方在"山东问题"上亟需仰赖英美等国的帮助,因而只对日本表示了有限的支持,这充分反映了一战之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地位的脆弱性。
2020年02期 v.33;No.141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37 ]
- 刘军;
1993年西安出土的西魏冯景之墓志是了解中古北朝社会的重要资料,破解该墓志的锁钥是厘清志主在中古阀阅等级序列中的位置。通过核算世资,发现冯景之乃出身次等门第的寒士,这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仕途和人生轨迹。凭借府主、僚吏间缔结的君臣之义,仰赖重臣萧宝夤的提携,他得以摆脱家格门品的束缚,破例跻身流内士族行列。萧宝夤叛乱虽使其深受牵连,但魏末乱局却又带来起死回生的良机,他屡屡易府站队,此后扶摇直上、备受优礼,最终于西魏文帝大统初年一举奠定高门名望的地位,开启家族事业新篇章。墓志揭示出附庸关系下的权力寄生是寒士群体进身的快捷途径,其所反映的河间冯氏之变迁是探讨中古门第升降的生动实例。
2020年02期 v.33;No.141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50 ] - 刘军;
1993年西安出土的西魏冯景之墓志是了解中古北朝社会的重要资料,破解该墓志的锁钥是厘清志主在中古阀阅等级序列中的位置。通过核算世资,发现冯景之乃出身次等门第的寒士,这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仕途和人生轨迹。凭借府主、僚吏间缔结的君臣之义,仰赖重臣萧宝夤的提携,他得以摆脱家格门品的束缚,破例跻身流内士族行列。萧宝夤叛乱虽使其深受牵连,但魏末乱局却又带来起死回生的良机,他屡屡易府站队,此后扶摇直上、备受优礼,最终于西魏文帝大统初年一举奠定高门名望的地位,开启家族事业新篇章。墓志揭示出附庸关系下的权力寄生是寒士群体进身的快捷途径,其所反映的河间冯氏之变迁是探讨中古门第升降的生动实例。
2020年02期 v.33;No.141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50 ] - 黄光辉;
从迁转角度来看,宋代元丰改制前,六部尚书地位的先后次序为吏、兵、户、刑、礼、工,其迁官次序因此为由工而礼、由礼而刑、由刑而户、由户而兵、由兵而吏。这套次序来自唐中后期形成的六部尚书迁转次序,而非唐代官品令中的次序。元丰改制后六部尚书的地位次序变为吏、礼、兵、刑、户、工。这套次序与宋代官品令和职官繁剧次序不同。宋代职官制度的变动、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六部尚书新次序的形成。
2020年02期 v.33;No.141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54 ] - 黄光辉;
从迁转角度来看,宋代元丰改制前,六部尚书地位的先后次序为吏、兵、户、刑、礼、工,其迁官次序因此为由工而礼、由礼而刑、由刑而户、由户而兵、由兵而吏。这套次序来自唐中后期形成的六部尚书迁转次序,而非唐代官品令中的次序。元丰改制后六部尚书的地位次序变为吏、礼、兵、刑、户、工。这套次序与宋代官品令和职官繁剧次序不同。宋代职官制度的变动、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六部尚书新次序的形成。
2020年02期 v.33;No.141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54 ]
- 袁健惠;
名源动词是上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在上古时期口语性比较强的文献中大量存在。从词义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内部并不是均质的,它分为新创类名源动词和固定类名源动词两类。这两类名源动词在句法分布、内部语义类别、先秦到两汉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两类名源动词形成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起源名词所表示的名物跟名源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两者之间认知关系上的远近、名源动词在语义场中的地位、跟名源动词相对应的分析型表达式是否存在。
2020年02期 v.33;No.141 103-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2 ] - 袁健惠;
名源动词是上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在上古时期口语性比较强的文献中大量存在。从词义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内部并不是均质的,它分为新创类名源动词和固定类名源动词两类。这两类名源动词在句法分布、内部语义类别、先秦到两汉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两类名源动词形成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起源名词所表示的名物跟名源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两者之间认知关系上的远近、名源动词在语义场中的地位、跟名源动词相对应的分析型表达式是否存在。
2020年02期 v.33;No.141 103-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2 ] - 孙合肥;
战国文字在原有形体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孳乳产生新的形体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出土文献看,战国文字注音形声字所加注的声符与原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比较密切,而且有明显的规律性。战国文字大量注音形声字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原字语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原字加注声符以利于更好地标示读音。
2020年02期 v.33;No.141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9 ] - 孙合肥;
战国文字在原有形体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孳乳产生新的形体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出土文献看,战国文字注音形声字所加注的声符与原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比较密切,而且有明显的规律性。战国文字大量注音形声字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原字语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原字加注声符以利于更好地标示读音。
2020年02期 v.33;No.141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