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论工场手工业分工与资本统治

    袁伟;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工场手工业分工这一资本主义特有的分工方式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它对资本统治确立的重大意义。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二者的起点不同,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质不同,分工的中介不同,生产资料的分布方式不同,分工所服从的权威不同,生产的计划性和规则性不同。正是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劳动对资本由形式隶属逐渐向实质隶属转变,从而奠定了资本的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具体说来,工场手工业分工实现了生产资料的节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从而大大加速了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成为资本家手工工场的附庸以及后来的机器的附庸,并进一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使服从资本家权威成为工人的日常观念,使工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建立了资本的微观权力机制,实现和加强了资本对工人的无形控制。

    2020年01期 v.33;No.14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56 ]
  • 论工场手工业分工与资本统治

    袁伟;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工场手工业分工这一资本主义特有的分工方式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它对资本统治确立的重大意义。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二者的起点不同,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质不同,分工的中介不同,生产资料的分布方式不同,分工所服从的权威不同,生产的计划性和规则性不同。正是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劳动对资本由形式隶属逐渐向实质隶属转变,从而奠定了资本的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具体说来,工场手工业分工实现了生产资料的节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从而大大加速了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成为资本家手工工场的附庸以及后来的机器的附庸,并进一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使服从资本家权威成为工人的日常观念,使工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建立了资本的微观权力机制,实现和加强了资本对工人的无形控制。

    2020年01期 v.33;No.14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56 ]
  • 承认与礼义:黑格尔和荀子论规范性的本质和基础

    马晨;

    黑格尔从自我意识出发,将其早期阶段看作是一种欲望的自我意识。通过阐发不同自我意识之间的承认理论,黑格尔解决了由个人的欲望行动转变为按照社会规范行事的道德行动的理论难题,个人的私利行动也进入到社会交往的"理由空间"之内。儒家不同意把承认作为规范性本质和基础的观点,认为这种理论不足以为理性主体的行动带来规范性的保障。荀子以"礼义"为核心,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承认理论进路的替代方案,认为在规范性的思考中必须考虑"情"这一因素,只有这样,个人内心的欲望才能得以规范的实现。

    2020年01期 v.33;No.140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5 ]
  • 承认与礼义:黑格尔和荀子论规范性的本质和基础

    马晨;

    黑格尔从自我意识出发,将其早期阶段看作是一种欲望的自我意识。通过阐发不同自我意识之间的承认理论,黑格尔解决了由个人的欲望行动转变为按照社会规范行事的道德行动的理论难题,个人的私利行动也进入到社会交往的"理由空间"之内。儒家不同意把承认作为规范性本质和基础的观点,认为这种理论不足以为理性主体的行动带来规范性的保障。荀子以"礼义"为核心,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承认理论进路的替代方案,认为在规范性的思考中必须考虑"情"这一因素,只有这样,个人内心的欲望才能得以规范的实现。

    2020年01期 v.33;No.140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5 ]

法学研究

  • 新时代我国公众权利意识的代际差异及影响因素

    段易含;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公众对待权利的态度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特征。在代际关系中,权利意识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相较于年长的公众,年轻一代公众对权利认知更加清晰,权利主张的意愿更加强烈。从公众权利意识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来看,城市化、民主化、市场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权利意识,催生权利意识的代际差异。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改革,将有利于缩小公众权利意识代际差异,从而促进社会权利意识整体水平的提升。

    2020年01期 v.33;No.140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21 ]
  • 新时代我国公众权利意识的代际差异及影响因素

    段易含;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公众对待权利的态度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特征。在代际关系中,权利意识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相较于年长的公众,年轻一代公众对权利认知更加清晰,权利主张的意愿更加强烈。从公众权利意识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来看,城市化、民主化、市场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权利意识,催生权利意识的代际差异。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改革,将有利于缩小公众权利意识代际差异,从而促进社会权利意识整体水平的提升。

    2020年01期 v.33;No.140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21 ]
  • 完善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及其启示

    郝万爽;

    欧洲人权法院相关判例对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案件范围、出庭的作证方式以及出庭的保障措施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强制关键证人出庭制度,但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关键证人出庭率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由于立法将决定关键证人出庭与否的裁量权赋予了法院。而透过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发现立法真正的问题在于对质权的缺失、审前证言笔录适用情形不明确、匿名作证方式不完善及强制关键证人出庭的配套措施不足。

    2020年01期 v.33;No.140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371 ]
  • 完善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及其启示

    郝万爽;

    欧洲人权法院相关判例对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案件范围、出庭的作证方式以及出庭的保障措施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强制关键证人出庭制度,但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关键证人出庭率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由于立法将决定关键证人出庭与否的裁量权赋予了法院。而透过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发现立法真正的问题在于对质权的缺失、审前证言笔录适用情形不明确、匿名作证方式不完善及强制关键证人出庭的配套措施不足。

    2020年01期 v.33;No.140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371 ]
  • 人权概念和人权思想的中国话语阐释

    吕怡维;

    西方人权思想理论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产生于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其提供的人权标准和定论对于多元文化的当今世界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意义。对于什么是"人权"和"人权思想"等基本人权理论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西方人权理论的既定框架去认识和定论,应从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中华文化传统以及当代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自己的话语对其进行阐释。应当深入发掘、清楚了解先秦以来中华文化蕴含的"以民为本"思想所固有的人权属性及其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深刻认识其与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坚持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的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的历史厚重感,有力地增强中国人权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2020年01期 v.33;No.140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511 ]
  • 人权概念和人权思想的中国话语阐释

    吕怡维;

    西方人权思想理论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产生于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其提供的人权标准和定论对于多元文化的当今世界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意义。对于什么是"人权"和"人权思想"等基本人权理论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西方人权理论的既定框架去认识和定论,应从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中华文化传统以及当代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自己的话语对其进行阐释。应当深入发掘、清楚了解先秦以来中华文化蕴含的"以民为本"思想所固有的人权属性及其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深刻认识其与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坚持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的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的历史厚重感,有力地增强中国人权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2020年01期 v.33;No.140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511 ]

文学研究

  • 地域经验、寻根意识与底层视角——阿成小说创作论

    喻超;

    阿成的小说充满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始终以赤子情怀关注东北黑土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底层群众的生存状态,是阿成有别于文坛其他作家的个性要素。阿成的小说从创作之初暗合了寻根思潮的精神特质,逐渐走向了对特定地域文化之"根"的动荡性与流转性的深度揭示,并对黑土地上小人物的精神失根状态和生存困境展开了深入的剖析。阿成基于日常经验和地域经验的文学书写,以及他对黑土地底层群体的人间悲喜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东北地域空间内部的生动性、多样性、独特性。阿成之于当代文坛的意义在于,他在主流文学之外开拓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空间向度,使得东北地区不再仅仅作为民族国家"版图"中的一个结构性存在,其丰富面貌得以细致呈现。

    2020年01期 v.33;No.140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72 ]
  • 地域经验、寻根意识与底层视角——阿成小说创作论

    喻超;

    阿成的小说充满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始终以赤子情怀关注东北黑土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底层群众的生存状态,是阿成有别于文坛其他作家的个性要素。阿成的小说从创作之初暗合了寻根思潮的精神特质,逐渐走向了对特定地域文化之"根"的动荡性与流转性的深度揭示,并对黑土地上小人物的精神失根状态和生存困境展开了深入的剖析。阿成基于日常经验和地域经验的文学书写,以及他对黑土地底层群体的人间悲喜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东北地域空间内部的生动性、多样性、独特性。阿成之于当代文坛的意义在于,他在主流文学之外开拓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空间向度,使得东北地区不再仅仅作为民族国家"版图"中的一个结构性存在,其丰富面貌得以细致呈现。

    2020年01期 v.33;No.140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72 ]
  • 契合·共振·贯通——宇文所安论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

    胡作友;朱晗;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论、《文心雕龙》风格论与西方的风格论、内外论与西方的内容形式论体现了创作论上的共振;心物交融论与摹仿论、知音论与西方批评理论体现了批评论上的贯通。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论,可以发掘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中西文论的交互对话。在中西文论的契合中,各民族文学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揭示世界性的文学观念,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2020年01期 v.33;No.140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047 ]
  • 契合·共振·贯通——宇文所安论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

    胡作友;朱晗;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论、《文心雕龙》风格论与西方的风格论、内外论与西方的内容形式论体现了创作论上的共振;心物交融论与摹仿论、知音论与西方批评理论体现了批评论上的贯通。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论,可以发掘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中西文论的交互对话。在中西文论的契合中,各民族文学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揭示世界性的文学观念,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2020年01期 v.33;No.140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047 ]

民族关系研究

  •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一统”思想研究述评

    马晓丽;胡慧琳;

    "大一统"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大一统"思想的概念及内涵,"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形成及演变,儒家文化与"大一统"思想,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人物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思想的作用及影响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一统"思想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概念还不够完善;二是研究着力不均;三是对少数民族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的"大一统"思想研究重视不够;四是现实性关注略显不足。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趋势,"大一统"思想研究中还有许多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的空间,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持续努力。

    2020年01期 v.33;No.140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42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一统”思想研究述评

    马晓丽;胡慧琳;

    "大一统"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大一统"思想的概念及内涵,"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形成及演变,儒家文化与"大一统"思想,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人物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思想的作用及影响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一统"思想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概念还不够完善;二是研究着力不均;三是对少数民族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的"大一统"思想研究重视不够;四是现实性关注略显不足。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趋势,"大一统"思想研究中还有许多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的空间,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持续努力。

    2020年01期 v.33;No.140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42 ]
  • 石勒的年号选择与政权合法性建设

    周莹;

    羯胡石勒早在319年已脱离屠各刘氏,独立称王,但迟至330年才正式称帝。其霸业稽延10年之久,除受制于前、后赵东西对峙的局面外,在政治上亟需构建自身统治合法性,亦是一关键因素。其中319-328年使用的王号纪年,即无年号纪年,尤其引人注目,它是石勒建设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举措。新出土的《汉故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濮阳景侯张公之碑》和《赵浮图澄造像释迦像碑跋》中,河北民众对屠各汉国的历史记忆、对前赵"光初"年号的认同,从侧面反映出石勒王国期确立政治合法性的艰难历程。前、后赵在319-324年不战不和的"中间"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民众的上述立场。

    2020年01期 v.33;No.14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14 ]
  • 石勒的年号选择与政权合法性建设

    周莹;

    羯胡石勒早在319年已脱离屠各刘氏,独立称王,但迟至330年才正式称帝。其霸业稽延10年之久,除受制于前、后赵东西对峙的局面外,在政治上亟需构建自身统治合法性,亦是一关键因素。其中319-328年使用的王号纪年,即无年号纪年,尤其引人注目,它是石勒建设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举措。新出土的《汉故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濮阳景侯张公之碑》和《赵浮图澄造像释迦像碑跋》中,河北民众对屠各汉国的历史记忆、对前赵"光初"年号的认同,从侧面反映出石勒王国期确立政治合法性的艰难历程。前、后赵在319-324年不战不和的"中间"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民众的上述立场。

    2020年01期 v.33;No.14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14 ]

历史研究

  • 明代朝贡交往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南炳文;时培磊;

    明代各种形式的外交活动非常活跃,其作用和影响有正面者,亦有负面者。学界既往对其从正面角度关心较多,但明代朝贡交往之负面角度,亦不容忽视。明代朝贡交往的负面问题有三:沿袭前代自认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观念;实行厚往薄来的错误经济方针;存在内鬼勾外祟之行贿受贿现象。这些负面表现,限制了明代中外交流的充分发展。当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倡导的是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各国平等、互利,从而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两相对比,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外交路线之英明。

    2020年01期 v.33;No.140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84 ]
  • 明代朝贡交往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南炳文;时培磊;

    明代各种形式的外交活动非常活跃,其作用和影响有正面者,亦有负面者。学界既往对其从正面角度关心较多,但明代朝贡交往之负面角度,亦不容忽视。明代朝贡交往的负面问题有三:沿袭前代自认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观念;实行厚往薄来的错误经济方针;存在内鬼勾外祟之行贿受贿现象。这些负面表现,限制了明代中外交流的充分发展。当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倡导的是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各国平等、互利,从而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两相对比,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外交路线之英明。

    2020年01期 v.33;No.140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84 ]
  • 从“父子”到“君臣”:明太祖义子现象与明初政治秩序的构建

    吕成震;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际广收义子,赐名改姓,与之结成拟制父子关系。朱元璋通过义子节制诸将、出镇地方,将军队置于拟家庭化的构建之中,缓解了乱世中"部下多易于去就"的内部信任危机。但随着朱元璋集团由地方势力向君主政权的转变,义子关系已不适用于皇权政治。洪武元年前后,朱元璋在推行"正纲纪、明上下"礼法秩序的同时,逐渐命义子复姓归宗,双方关系由"父子"变为"君臣"。在明初政治秩序的设计中,复姓后诸义子的政治身份逐渐转变为普通武臣和勋臣贵族。随后,朱元璋又分封诸王,代替义子出镇地方、控制军队。由此,朱元璋完成了对复姓后义子身份的重塑,以及对义子原有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义子是考察朱元璋从起兵到建立王朝过程中权力结构建立与转变的重要视角,也是研究明初政治秩序的一个着眼点。

    2020年01期 v.33;No.140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92 ]
  • 从“父子”到“君臣”:明太祖义子现象与明初政治秩序的构建

    吕成震;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际广收义子,赐名改姓,与之结成拟制父子关系。朱元璋通过义子节制诸将、出镇地方,将军队置于拟家庭化的构建之中,缓解了乱世中"部下多易于去就"的内部信任危机。但随着朱元璋集团由地方势力向君主政权的转变,义子关系已不适用于皇权政治。洪武元年前后,朱元璋在推行"正纲纪、明上下"礼法秩序的同时,逐渐命义子复姓归宗,双方关系由"父子"变为"君臣"。在明初政治秩序的设计中,复姓后诸义子的政治身份逐渐转变为普通武臣和勋臣贵族。随后,朱元璋又分封诸王,代替义子出镇地方、控制军队。由此,朱元璋完成了对复姓后义子身份的重塑,以及对义子原有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义子是考察朱元璋从起兵到建立王朝过程中权力结构建立与转变的重要视角,也是研究明初政治秩序的一个着眼点。

    2020年01期 v.33;No.140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92 ]

经济与管理

  • 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

    宋岩;李帅;宋爽;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股权质押影响企业市值管理的途径,从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视角考察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经济影响,并对这种中介效应的大小进行量化。基于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基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证实了股权质押通过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中介作用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在机理,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在影响市值管理的过程中均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盈余操纵的中介效应程度为8.68%,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程度为18.75%。

    2020年01期 v.33;No.140 10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下载次数:1252 ]
  • 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

    宋岩;李帅;宋爽;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股权质押影响企业市值管理的途径,从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视角考察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经济影响,并对这种中介效应的大小进行量化。基于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基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证实了股权质押通过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中介作用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在机理,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在影响市值管理的过程中均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盈余操纵的中介效应程度为8.68%,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程度为18.75%。

    2020年01期 v.33;No.140 10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下载次数:1252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新开拓的有效信息。

    2020年01期 v.33;No.140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2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新开拓的有效信息。

    2020年01期 v.33;No.140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