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经典)理论阐释与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中国古代和亲词义辨析

    崔明德;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和亲”一词不仅内涵非常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变化。先秦时期的“和亲”以和睦亲近为核心理念,主要有和睦、和谐、修好、和好、联合、协调等含义;汉唐时期的“和亲”虽具有结盟、通好等含义,但这类和亲只出现在少数朝代和个别政权之间,而绝大多数“和亲”则为不同民族上层之间的联姻。宋元明清时期虽有“和亲”即联姻之例,但大都具有结盟、议和之意,明朝还将互市、封贡称为“和亲”。尽管和亲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多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关。不同时期“和亲”的词义之所以不尽相同,盖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民族关系、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

    2025年05期 v.38;No.174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2 ]
  • 金朝共享中华文化及其与辽宋西夏的交往交流——以《金史》诸“本纪”为中心的考察

    王文光;涂新昌;

    建立金朝的女真人虽然是东北地区的民族,但是在金朝政权建设过程中,绝大部分女真人进入了中原地区,积极主动地参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成为辽宋夏金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体。为了加强金朝的政权建设,金朝的政治家主动共享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华夏认同特征。此外,尽管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分立,但是各个政权之间的交往交流仍然没有中断。由于辽宋金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希望能够建立大一统政权,故虽然有矛盾冲突,但都在各自的辖境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使中华文明显示出鲜明的连续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上述这些事实在《金史》诸“本纪”中都有记载,值得重视。

    2025年05期 v.38;No.174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8 ]

社会学研究

  • 党建对社会组织协商的促进作用研究——基于CSWLS2019的实证分析

    王洛忠;李心怡;李怡冰;

    探讨社会组织党建在促进社会组织协商中的作用,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基于CSWLS2019数据,运用Logit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党建有利于社会组织合法性的增强及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并通过这两条路径促进社会组织协商活动的开展;与成立党组织相比,开展党组织生活更有利于推进社会组织协商的发展。故在推进党组织覆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工作覆盖及活动覆盖,促使社会组织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

    2025年05期 v.38;No.174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38 ]

哲学研究——《资本论》研究专题

  • 《资本论》的《逻辑学》思想来源初探——以《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为例

    庄振华;

    黑格尔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史向来不是学院式的单向过程,而是体现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化用与批判两个方面。《资本论》与《逻辑学》分别作为二人成熟期思想的最重要结晶,其相互关联对于理解二人思想都极为重要。澄清《资本论》的《逻辑学》思想来源,首先要看到前述影响史在马克思思想前后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前期马克思虽然阅读与讨论了《逻辑学》,但主要受益于《精神现象学》对西方文明的“设定性”现象的揭示,形成了以人本主义立场与黑格尔的所谓“颠倒”相对抗的抽象姿态,但相对缺乏辩证逻辑的论证。只有到了后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才通过与《逻辑学》的争辩而形成了自己的辩证法,在经济学形式下化用和批判了《逻辑学》。所谓“化用”,主要表现在通过黑格尔本质论“现象”层面的思想成果,洞察“等价性”规律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所谓“批判”,则表现在改造本质论“现实性”层面,将劳动力设定为类似于黑格尔“实体”概念的关键“支点”,由此揭示资本机制急于掩盖的秘密(劳动力商品化),并建立自己的劳动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此外,对《资本论》的《逻辑学》思想来源的考察还有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吸收传统形而上学的“宇宙秩序”思想遗产,并在新时代扩充我们对劳动力内涵的理解,以应对更复杂的时代课题。

    2025年05期 v.38;No.174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43 ]
  • 《资本论》的存在论阐释:思路、限度与原则

    付文军;

    存在论话题是哲学和科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对存在问题的深度考察中,马克思积极扬弃了对存在的思辨主义和经验主义考察范式,在主体和客体、思维与存在、逻辑和现实的辩证关联中推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存在之思”。马克思既合乎逻辑地呈现了存在的状况,又制定了科学考察存在问题的范式和思路。《资本论》充分确证了“资本”这一特殊存在的社会历史地位与作用,一切存在都难逃“资本化”的侵蚀。基于此,学界开启了将《资本论》与存在论关联起来加以考究的尝试。国外学者在存在主义技术路线的影响下,或是直接借用《资本论》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来审视当代社会的存在问题,或是以存在主义的思路并间接利用《资本论》的理论来剖析人的存在意义和方式。国内学者则在文本与现实的结合中挖掘了《资本论》的存在论蕴含,或是从对经济范畴的解剖中洞察这些范畴的存在论意蕴,或是沿着资本逻辑这一“主线”呈现了其存在论基础,或是在思想史中凸显《资本论》的存在论的特色与贡献。《资本论》的存在论阐释充分凸显了马克思“存在之思”的独特性、超越性和批判性,但也容易陷入将《资本论》哲学化、主观化和抽象化处理的误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资本论》的存在论的研读者和阐释者既要促成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存在论的有机对接,又要坚持“人类解放”这一存在论的主题与方向,还要加强学科互动并拉近思想与现实的距离,以此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5年05期 v.38;No.174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6 ]

法学研究

  • 《公司法》关于实际控制人法律规制之审视与完善

    翟云岭;刘景綦;

    实际控制人系置身于公司法定治理架构之外的事实现象,长期以来未获得与其现实影响相匹配的充分法理审视。基于公司控制权积极功能与潜在风险并存等理由,有必要将实际控制人纳入公司法规制范畴。2023年修订的《公司法》尝试构建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相结合的规制体系,彰显保护公司与股东权益并重的价值目标,但仍存在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结构性失衡、事前约束相对弱化以及股东权益保护不够周延等困境。建议弘扬股东中心主义理念,完善以诚信义务为引领、以比例原则为司法审查工具的直接规制模式。展望未来,公司法可考虑明确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治理主体地位,在法律约束与治理效能释放之间寻求均衡点。

    2025年05期 v.38;No.174 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96 ]
  •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的解释论——以霍菲尔德权利分析理论为方法

    郭洁;杜维桂;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具有公权与私权双重属性。然而,大陆法系的“对物关系说”理论难以有效支撑委托代理机制的法理构建,其局限表现为:“对物关系说”要求的“一物一权”原则无法容纳自然资源客体的集合性;列举式的物权权能难以清晰界定和动态适应开放、综合、多元内涵的所有者职责。构建委托代理制度亟需跨越公私法权属性的理论工具。霍菲尔德权利理论将(广义)权利和义务分解为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并通过逻辑重组,建构了四类“相伴的法律关系”。据此,委托代理关系可被还原为数个价值无涉的元法律关系组合,从而厘清其内在的物上关系网络;运用权利客体的二阶性原理,可清晰阐释自然资源权利的嵌套式结构生成机理;通过元法律关系的动态组合,能够形式化地涵盖并表达所有者职责的全部内容。霍氏权利理论为“两权”分离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并系统释明了各项所有者职责的深层法律意蕴。

    2025年05期 v.38;No.174 8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61 ]
  • 法学基本范畴视域下数据跨境流动的规范建构

    江河;常鹏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的发展,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据跨境流动最具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成为全球数字治理的核心问题。不同国家的国内法对数据跨境流动进行了规制,并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模式。然而就全球范围而言,调整跨境数据流动行为的国际法规范仍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在法学基本范畴的视域下,数据自由流动和数据本地化的冲突、发达国家的数据霸权等多重挑战,都映射出数据跨境流动中最为基础的主体论和价值论问题。全球治理的范式从“国家中心主义”转向“多边协调共生”,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可以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与政治共识,从而促进国家间的平等合作和实现全球数字平等。在从秩序价值向终极正义价值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软法与硬法的制度性结合与互动,协调不同层次的数据规则,以实现多层次的数据治理。基于主体及其价值取向对本体建构的能动作用,这种主体论与价值论的建构将沿着广义法律体系的不同层面塑造数据跨境流动的规范。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制实践中可以演绎为数字命运共同体,这实际上可以通过人类的主体性和共同价值,推动全球范围内数字正义的规范建构。

    2025年05期 v.38;No.174 9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96 ]

自主知识体系

  • 管仲经济学论纲

    刘长明;程恩富;

    管子及其著《管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占有开天下先的重要地位。作为君师合一的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既有博大精深的经世济民理论,又有相齐、平天下的成功实践。以经世济民维度视之,管仲经济学大厦由有机联系的12个方面奠基:从民所欲、以人为本的民本经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经济要旨;天下之物、普利万民的共富主张;以农为本、本末并举的产业战略;“唯官山海”、集天下权的计划策论;经营市场、脉动天下的市场学说;轻重之术、聚天下财的富国方略;相地衰征、分级定租的级差地租;人与天调、和谐生物的生态经济;财经天下、以道取之的道德经济;谋形造势、制衡天下的经贸博弈;俭侈有度、知量知节的消费观。综观而论,管仲足以称得上是世界经济学开山鼻祖,《管子》是人类第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管仲学派是史上第一个经济学学派。

    2025年05期 v.38;No.174 10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3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中国碳市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

    王璟珉;李成龙;许伟;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减排手段,被广泛应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还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及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深入梳理国内碳市场的发展特征,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围绕环境效益、市场及金融效率和市场机制建设三方面构建符合中国特色和当前碳市场发展阶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熵值-TOPSIS评价方法对中国八个碳交易试点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发展现状,总结市场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和成功经验,丰富对全国碳市场进行综合评价的理论研究,进而提出针对中国碳市场和控排企业的建议,为中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8;No.174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43 ]
  • 确定贴现率:历史、现实与突破

    张志强;俞明轩;

    贴现率是财务和金融中的核心变量。贴现率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财务、金融计算和决策正确与否。业内人士都知道,Sharpe CAPM只考虑系统风险,即只考虑了部分风险,不符合决策的谨慎原则,这意味着贴现率确定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没有真正解决。为方便财务、金融、证券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的判断和选择,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贴现率确定的理论与方法对比后发现,目前流行的方法不仅有较为严重的理论缺陷,如概念上混淆资本实际成本与合理成本等,而且有较为严重的应用问题,如Sharpe CAPM在常规的应用中以实际的市场收益率代表合理的市场收益率,导致贴现率估计结果不合理,甚至可能低于无风险利率。分析结果证实,基于考虑总风险的ZZ CAPM以及ZZ债务或贷款定价模型,可以得出股权资本、债务资本和总资本三大资本贴现率模型,其理论上更为合理,应用上更为方便可靠,且都有“无风险利率+风险补偿率”的合理结构。通过进一步探讨,可以解决这些模型应用中的相关变量估算问题,消除模型应用中的障碍。最后,基于ZZ CAPM,能够轻松而圆满地解答贴现率的长期趋势等疑难问题。

    2025年05期 v.38;No.174 14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4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