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和谐剃刀”——以生态系统的自平衡机制为线索

    刘长明;

    智慧的生态系统内存着一个奇妙的自平衡机制,这个自平衡机制恰似一个平衡万物价值、维护和谐的剃刀。和谐剃刀,又称平衡剃刀,其基本内涵是:为了平衡万物的价值,和谐剃刀有时会为了保全一种存在而牺牲另一种存在,这是迫不得已的,甚至是必要的;和谐剃刀会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种群的适度需求,但不会容忍他们(或它们)的过度贪婪;即使是为了生存与发展的必需,人类也必须以人道的方式宰杀其他动植物或改变其他存在的存在状态,将其痛苦和对自然既有和谐秩序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关键时刻,和谐剃刀会剔除妨害和谐借以实现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仅仅向自然索取我们确实需要的那一部分,对自然施加可以接受的影响;如无必要,人类尽可能不要随意改变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敬畏万有存在和万有存在共同体,以和谐正义法则构筑万物存在和演化共同的和谐基础,是万有存在的共赢选择。

    2006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6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160 ]
  • 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曹孟勤;

    “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马克思提出的命题。认真分析这一命题,对深化生态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之死”并不仅仅是一个机械自然观的问题,更是“人之死”的问题。消除生态危机,使自然界死而复活,关键不是恢复有机论,而是寻找人的再生。人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即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的统一,自然界才能得以真正的复活。

    2006年01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311 ]
  • 庄子和谐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刘俊英;

    庄子和谐观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保护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6年01期 12-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775 ]
  • 知识产权请求权功能的解析与展开

    杨明;

    知识产权是私权,因而民法上应当为其设置请求权的救济制度。知识产权请求权是救济知识产权之专有性的手段,其在知识产权的私法保护中居于重要地位。对于知识产权请求权的救济功能,可以从经济学基础、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不同角度来予以解析和展开,从而使知识产权请求权的功能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得以体现。

    2006年01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877 ]
  • 证券化制度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李富成;

    证券化是从美国发端而扩及全球的金融创新。考察从美国到全球的主要证券化市场发展历史,可以得到以下足为我国证券化市场与制度建设之镜鉴的经验与教训:发展动因上的区别影响引入证券化制度的模式和路径;大多数证券化市场的成功起飞离不开政府积极有效的推动;银行作为证券化市场的主力参与者,决定着一个证券化市场发展的道路与程度;民法法系国家应立足于自己的法律文化和制度体系,改革固有的法律制度以为证券化市场提供制度支持。

    2006年01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2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10 ]
  • 从市场运行机制看经济法的形成

    陶广峰;李玉虎;

    市场运行机制需要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民商法是保障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垄断、外部性和社会分配不公正等经济和社会问题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经济法就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痼疾而出现的法律部门。

    2006年01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83 ]
  • 沿海滩涂上的物权制度研究

    樊静;解直凤;

    沿海滩涂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其中潮上带和潮间带的法律性质是土地,所有权可以属于国家,也可以属于农民集体;潮下带部分本质上属于海域,所有权只能属于国家;自然淤积形成的滩涂所有权归属应该按附合规则确定。沿海滩涂上的使用权,既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农用地使用权,又有海域使用权,并且海域使用权有向土地使用权转化的可能。滩涂利用发生冲突时,应按效益原则解决开发利用中的纠纷。

    2006年01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0 ]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526 ]
  • 论司法的形式性与公正性

    宋振武;

    司法的形式性与公正性是可以作精确区分的两个概念。司法的形式性是规范问题,司法的公正性是价值问题。司法的形式性要求司法与实在法律的价值基础及政策相分离,并且要求司法权的独立性。司法的形式性是保障实在法律的普遍实现,从而保障自由与正义的普遍实现的必要条件。中国司法的真正问题乃是司法的形式性的缺失。鉴于中国一向缺乏形式法传统,维护司法的形式性应当是中国当前的司法体系面临的首要任务。

    2006年0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6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59 ]
  • 生命与思想的内在张力——象征主义文学创作论的艺术悖论

    马小朝;

    象征主义文学是发生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历史文明出现空前悖论时期的文学现象。它以生命与思想的内在张力规定了自己的创作原则,从而以令人惊咤万端的艺术悖论担当起了应付历史悖论的神圣使命,拓开了一个与历史悖论相周旋的想象时空。

    2006年01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3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491 ]
  • 价值寻求与感性生命的错位——对市场经济下中国小说创作路向的反思

    任现品;

    不同于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小说创作,市场经济下的小说创作显示出了另一种特征,前者因服务于意识形态而忽略了感性生活形态,后者则将价值寻求消隐在了感性生命的张扬之中,能否将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结合在一起是当下小说创作突破的关键。

    2006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8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36 ]
  • 欧洲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分析

    宋晓英;

    从欧洲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看,他们更加注重凝聚着东方哲学和美学精髓、体现汉民族文化本真语言特性的作品,同时把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关注其历时性的发展进程以及东西方文学理论和现象的相互影响和差异。但是欧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系统的研究体系。欧洲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理论视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所启示。

    2006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9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88 ]
  • 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分析——兼及我国保税区与国外自由贸易区比较

    李友华;

    当前保税区发展中争论最大的问题表现为两点,其一是目标模式的选择;其二是管理体制的设计。这是构建中国未来自由贸易区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两个难题。在我国加入WTO背景下,我国保税区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定位。因此对我国保税区的定性、定位及管理体制作全面分析并进行国际比较,对提出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2006年0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3 ] |[引用频次:65 ] |[下载次数:1626 ]
  • 墨子哲学与心理经济学

    王赞源;

    西班牙经济学家费南多、亚历士提出心理经济学并归结出“创造幸运六大心法”。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的哲学思想可以创造性地诠释其中的企业管理思想:“兼爱”适合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其“爱人利人”“相爱相利”进而“兼爱”天下的管理思想可以促进企业团体去思索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而塑造有创意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墨子“兼爱”哲学的现代化意义。

    2006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8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64 ]
  •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杨建新;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01期 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2 ] |[引用频次:46 ] |[下载次数:1522 ]
  • 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

    方铁;

    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总体趋势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成分壮大,逐渐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各民族融合的途径及融合方式复杂多样,由此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具有的博大精深、源广流长的特点。南北方古代民族的融合途径与融合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以前,南方民族地区大致经历汉族移民逐渐“夷化”的过程,少数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实。明清时因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融合倾向改变为部分少数民族持续汉化,融合外来移民形成地方性汉族群体。北方民族地区在明清前后,基本趋势都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融入汉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大致经历持续“汉化”的过程。产生上述差异,与南北方民族势力的形成及特点,南北方民族自身文化的不同,以及封建王朝施行的政策等有关。

    2006年01期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05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1312 ]
  • 关于唐代婚姻成立禁止条件的探讨

    岳纯之;

    在唐代,同姓不婚包括同宗、共姓和姓音同字不同三种情况,有人认为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其实并不正确。亲属不婚限制的是与异姓之间的婚姻行为,反对尊卑为婚。唐律和唐令都有官民不婚的规定,但互有不同,可能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前执行的是唐律的规定,之后则执行的是唐令的规定。在唐代存在有妻更娶妻的情况,但不能估计过高,有妻不婚的禁令基本得到贯彻。唐朝尽管没有僧尼不婚的规定,但由于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要求僧尼严守戒律,因此僧尼的身份在事实上已经构成婚姻的法定障碍,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僧尼不婚确实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2006年01期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868 ]
  • 宋代流民救助述论

    郭文佳;

    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救助这些流民,宋朝采取了对流民进行救济和安置、让流民返还故乡、照顾流民中的老弱病者、招募流民从军入伍等具体救助措施。这些措施对流民起到了较好的救助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6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6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614 ]
  • 南宋乡村区划探析——以都保为中心

    梁建国;

    南宋时期,“并都”、保伍法以及经界—推排—自实法相继实施,最初作为地方自治及保防组织的都保,兼具了人户控制和土地控制的双重功能,其乡村区划的意义日渐得以强化,县以下的行政事务主要通过都保来执行。但是,原来的乡一级区划和都保只存在地域上的包含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统属关系,这两种乡村区划体系长期并存,各自发挥着相应的功能。

    2006年01期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6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42 ]
  •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交叉途径与动力

    韩晓玲;吴晓燕;

    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两大亲缘学科,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很大的迭交领域,语言—文化是这个迭交区的核心部分。文章在论述两学科理论联系和迭交领域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它们的交叉途径与动力。

    2006年01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48 ]
  • 近十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崔明德;曹鲁超;

    民族主义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概念、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及当代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困境和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发展路向等各个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深化民族主义研究十分必要。

    2006年01期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3310 ]
  • 李志贤先生《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书后

    李鸿宾;

    2006年01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