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对当代文艺传播机制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Mobile Internet on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王传领;
摘要(Abstract):
移动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生活与工作的效率,还对当前文艺传播的机制产生了重大作用。在传播形态上,包括文艺作品的时空、渠道、内容乃至受众接受都已呈现为全方位碎片化态势;在传播生态上,传播主体以文艺作品为中心来整合包括传播平台、资本力量、移动运营商等在内的诸多传播要件,并将传播对象作为整个传播生态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完整的文艺传播生态;在传播理念上,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文艺作品逐渐开始构建全新的受众"部落",从而形成了更契合文艺作品受众的传播心理,也更具生命力的"部落化"空间。由此观之,文艺作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并非仅是"移动设备+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产生了诸多如化学效应的新型传播机制。
关键词(KeyWords): 移动互联网;传播机制;碎片化;部落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机制嬗变研究”(17CZWJ11);; 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Authors): 王传领;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8.05.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单小曦:《当代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5期。
-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22日,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66437.html。
- (2)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与发展进路》,《新闻与写作》2014第7期。
- (3)廖圣清等:《媒介的碎片化使用:媒介使用概念与测量的再思考》,《新闻大学》2015年第6期。
- (4)Holtzman&Steven,Digital Baroque:The Aesthetics of Cyberspace,New York:Simon&Schuster,1997,pp.167-169.
- (5)昝廷全、高亢:《手机“碎片时间”价值的“长尾理论”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 (1)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96页。
- (2)张波:《当下中国新媒体剧的生产态势及类型特征》,《电视研究》2012年第12期。
- (3)Rubinstein,J.S.,Meyer,D.E.,&Evans,J.E.,“Executive control of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ask switch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July2001),pp.763.
- (1)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 (2)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 (3)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 (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 (1)在当代文艺领域中,“IP”既作为符号化的文艺作品而出现,也具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它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欣赏,还能够在不同的媒介之间转换。这使得它不仅可以跨越媒介和时代成为经典,还能在不同的媒介语境中完成商业运作,在文化工业体系中获得社会和市场对于作品本身和创作者的双重认可。见《文艺作品“IP”化问题刍议》,《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8期。
- (2)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第118页。
-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8页。
- (2)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
- (3)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移动视频直播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11月25日,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677.html.
- (4)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7页。
- (5)道格拉斯·凯勒:《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 (1)薛可、熊文霞、余明阳:《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品牌危机处理策略》,《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 (3)李和佳、高兆明:《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演进:从福柯、哈贝马斯到霍耐特》,《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 (4)姚晓鸥:《互联网广告---重新部落化与他者缺失》,《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6期。
- (1)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 (2)王迪、王汉生:《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 (3)马歇尔·麦克卢汉:《古腾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赖盈满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第33页。
- (5)卡斯特认为由于互联网的连接特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而在时间方面,卡斯特区分了传统的机械时间、生物时间以及网络社会背景下具有相对性的社会时间,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社会将构建新的社会时空。见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66-568页。
- (1)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