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本体关系的反思——关于“实践本体论”的讨论述评Reflection on Practical Ontology and Material Ontology
谢维营;姜文有;
摘要(Abstract):
"实践本体论"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认识,因而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原著依据。它可以在逻辑、社会历史和生成意义上成立。反对者反驳"实践本体论"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本体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实际上,这种讨论打"语录仗"的成分较多,"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
关键词(KeyWords): “实践本体论”;成立意义;物质本体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超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谢维营;姜文有;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0.04.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于:《谈实践本体论》,《社会科学报》1988年7月7日。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
- 刘纲纪:《实践本体论》,《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5页。
- [1]刘纲纪:《实践本体论》,《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1页。
- [3]王于,陈朗:《“实践本体论”及其革命意义》,《哲学动态》1988年第3期。
- [4]朱宝信:《从社会存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卢卡奇重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评析》,《攀登》2003年第1期。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8页。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1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1页。
-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926—927页。
- [5]谢维营:《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 [6]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鲁鹏:《实践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本体》,载《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何中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辩护》,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褚文渐:《实践本体论在何种意义上成立》,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
-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2—83页。
- [1]陈志尚:《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 [2]王金福:《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与实践本体论者讨论》,《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8页。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
- [4]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 张绥:《关于实践本体论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 [6]孙亮:《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证伪——与何中华教授商榷》,《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 [1]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05页。
- [1]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4—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