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塑造新青年的基本战略考察A Survey of the Strategies Shaping the“New Youth”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李培艳;
摘要(Abstract):
出于对民国政治的失望,1915年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将塑造"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战略,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有意识召唤之下,大批青年学生与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五四新文化的重要追随者与实践者,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社会潜能被唤醒,成为担负文化与社会变革的新的文化主体与政治主体,并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以《青年杂志》的创刊与青年问题讨论为话题起点,在"新民"到"新青年"的思想史脉络变迁中追溯"五四"塑造"新青年"战略的历史源起,青年导师对于理想青年人格的期待,以及"五四"青年战略与新文化运动特殊的文化政治实践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KeyWords): 新文化运动;新民;新青年;社会改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第61批二等资助(2017M610855)
作者(Authors): 李培艳;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8.06.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在王汎森看来,在“五四”之前,《新青年》大约可以分为强调“青年文化”、批评孔教与军阀、提出伦理革命及文学革命、强调思想革命四个阶段,而“五四”之后,则逐步以宣传社会主义为主题。详细讨论可参阅王汎森:《思潮与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45-246页。
- (2)魏建、毕绪龙:《〈新青年〉与“新青年”》,《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 (3)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18)》(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 (4)庄森:《陈独秀和〈青年杂志〉》,见《飞扬跋扈为谁雄---作为文学社团的新青年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26页。
- (5)《通信》,《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 (6)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与结社---对五四时期小团体实践的整体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
- (7)例如《新青年》第1卷对德国青年团、法国青年团、英国少年团的介绍,以及《青年论》、《青年与性欲》等青年话题的翻译。详细可参阅《德国青年团》(《新青年》第1卷第3号)、《英国少年团规律》(《新青年》第1卷第5号)、《法国青年团》(《新青年》第2卷2号)、《青年论》(《新青年》第1卷第3号)、《青年与性欲》(《新青年》第1卷第5号)等文章。
- (1)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18)》(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 (1)李大钊:《青春》,《李大钊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 (2)李大钊:《青春》,《李大钊全集》(第一卷),第192页。
- (3)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 (4)陈映芳:《“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 (5)研究者通常认为“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打破了以科举选士制度为核心,奉程朱理学为圭臬,以私塾、官学和书院为基本形式的传统教育体制,开启了输入西方知识体系的新纪元”,详细可参阅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52页。
- (1)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第40页。
- (2)宋宏:《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 (3)陈独秀:《陈独秀书信集》,水如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2页。
- (4)转引自陈万雄:《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一八七九---一九一五)》,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第65页。
- (5)萧瑜:《毛泽东和我的游学经历》,斯诺,等著:《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刘统编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312页。
- (6)恽代英:《实现生活》,载《劳动》第1卷第4号,1918年6月20日。
- (7)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序言》,王光祈著:《少年中国运动》,1924年。
- (1)转引自陈映芳:《“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第31页。
- (2)陈独秀:《新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18)》(第一卷),第208页。
- (3)陈独秀:《新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18)》(第一卷),第208页。
- (4)杨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 (5)毛泽东:《体育之精神》,《新青年》第2卷第3号。
- (1)逄增玉:《东亚病夫、醒狮与涅槃凤凰---晚清到五四时期中国形象的书写与传播》,《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 (2)李宁:《“东亚病夫”的缘起及其演变》,《体育文史》1987年第6期。
- (3)《安徽爱国社拟章》,《苏报》1903年5月25日。
- (4)转引自何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体育思想》,《教育探索》2006年第12期。
- (5)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第2卷第1号。
- (6)陈独秀:《新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18)》(第一卷),第209页。
- (7)许纪霖:《个人主义的起源---“五四”时期的自我观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 (1)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编(1897-1918)》(第一卷),第159页。
- (2)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第1卷第1、2、3号。
- (3)李大钊:《青春》,《新青年》第2卷第1号。
- (4)汪晖:《预言与危机---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上篇、下篇),《文学评论》1989年第3、4期。
- (5)相关研究有:许纪霖:《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许纪霖:《个人主义的起源---“五四”时期的自我观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王奇生:《个人·社会·群众·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演进》,《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王汎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中国文化》1996年第2期。
- (6)许纪霖:《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 (7)陶履恭:《新青年之新道德》,《新青年》第4卷2号。
- (8)恽代英:《社会性之修养》,《光华学报》第2卷第1期,1917年1月7日。
- (9)傅斯年:《青年的两件事业》,《晨报》1920年7月3日、5日。
- (1)王汎森:《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知识分子论丛第8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 (2)汪晖:《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关于“五四”的问答》,《现代中文学刊》2009年第1期。
- (3)高语罕:《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青年杂志》第1卷5号。
- (1)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