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门水、湟水音名考——兼论藏、汉药学中的ShoMang类药用植物Shomang,Dahuang,Haomen and Huang:An Etymological Stud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Herbs from Tibet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
摘要(Abstract):
汉医药学中的活(黄)类药用植物源自羌藏地区,其名称属古藏语或古藏缅语借音。因湟水流域盛产此类植物,湟水及其支流浩门水的名称也来源于这一类植物的古藏语类称。浩门水、湟水的释名也有助于揭示河湟地区历史地理和古史传说中的某些重要信息。
关键词(KeyWords): 大黄;浩门水;湟水;释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蒙医学史研究》(07BMZ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0.03.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王育杰整理,中册,“大黄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916-917页。本文药用植物的名称、别称及其产地,除特别注出外,均依《本草纲目》对汉医古籍的归纳,不另注出。
- ②王好古:《汤液本草》,崔扫尘、尤荣辑点校,卷四,草部“大黄”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 ①普尔热瓦尔斯基:《荒原的召唤》,王嘎、张友华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2页。
- ②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刘尚荣校点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 ③《晶珠本草》,下部药用晶钏广论,“肖芒”条,罗达尚等译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98页。
- ⑤黄侃笺识:《尔雅音训》,“蓧蓨”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3页。
- ⑥据郑张尚芳先生的中古音拟音系统。
- ⑦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草第十三,“须”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93页。
- ⑧参见傅斯年先生关于“姜羌为一字”的研究,载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8-70页。
- ⑨参见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医研究院,1995年。及宗喀.漾正冈布等:《卓尼生态文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9-160页。
- 10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安多政教史》,“论湟水北部地区政教发展情况”,参见吴均、毛继祖、马世林的汉译本,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86页。
- 11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金城郡条,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第6册,第1611页。
- ①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陇右道上,兰州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8页。
- ②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卷二“河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页,下文所引《水经注》均来自卷二“河水”,不另注出。
- ③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6-167页。
- ④佐藤长:《隋炀帝征讨吐谷浑的路线》,梁今知摘译,《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 ⑥佐藤长:《隋炀帝征讨吐谷浑的路线》。
- ⑦李:《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地部三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第1册,第309页。
- ⑧“度养楼山,至张掖镇”,见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 ⑨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陇右道上,鄯州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97页。
- ①黄、朱逊志等:《续修山丹县志》,卷三,“焉支山”条,据道光十五年抄本。
- ②有关宗喀(Tsong ka)一名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使用讨论,请参见陆离:《Tsong ka(宗喀)、khri ka(赤卡)、临蕃城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资料》,第23辑,武汉: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2007年。
- ③脱脱:《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第7册,第2168页。
- ④李远撰、马忠辑:《青唐录》,载《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10页。
- ⑤吴均:《吴均藏学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第522页。
- ⑥郭郛:《山海经注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 ⑦郭郛:《山海经注证》。
- ⑧杨向奎:《三皇考》,载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2-67页。
- ①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载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4-35页。
- ②道润梯步认为此词语指深水(或大河)之意,非后(或妃)之意。见道润梯步:《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第155-156页。
- ③以上两河蒙语名称见赵尔巽:《清史稿》,地理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第9册,第2459、2464页。
- ⑤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第11册,第3456页。
- ⑥杨治平编:《丹噶尔厅志》,何平顺等标点本,载《青海地方旧志五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0页。
- ⑧F.W.Thomas:Ancient Folk-Literature From North-Eastern Tibet:Introduction,text,translation and notes,BerlinL Akademie-Verlag,1957。汉文大意参考了李有义、王青山的中文译本,见译本第137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 ①内贝斯基:《西藏的鬼怪和神灵:比较宗教学研究》,载《国外藏学译文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3页。
- ④夏雷鸣:《古楼兰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罗布泊地区墓葬麻黄的文化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 ⑤关于松耳石文化现象可以参见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80-81页。“毒药”指“攻病之药”。
- ⑦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四“坠形训”,殷光熹点校本,合肥、昆明: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2-133页。
- ⑧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及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