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裂说”到“抹平论”——19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种思路解读From "Discontinuous Theory" To "Homogeneous Theory" in Literary History——A Study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1990s
赵黎波;
摘要(Abstract):
1990年代以来,批评界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及批评开始了全面的反思,对深受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的文学史叙事进行反思和解构即是一种影响颇大的思路。但这种批评在解构了80年代文学史叙事"断裂说"的同时,自己却走向了文学史叙事的"抹平论",这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KeyWords): 文学史叙事;启蒙话语;“断裂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启蒙思潮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价值转型”(项目编号09CZW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赵黎波;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0.03.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李杨:《重返八十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接受人大研究生访谈》,《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1期。
- ②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原载《走向未来》1986年创刊号,收入《李泽厚十年集.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44-45页。
- ①这一概念由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1985年提出,具体可见《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后来他们还在《读书》杂志上连续发表六篇相关学术对话。后来都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 ②郜元宝:《批评五嗌》,《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
- ③关于这一点贺桂梅在《人文学的想象力》中有具体分析,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6-76页。
- ④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 ①见《汪晖自选集》中有关五四启蒙的论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06-340页。
- ②李杨:《“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分析》,《书屋》2002年第5期。
- ③旷新年:《“重写文学史”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研究转型》,《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 ④洪子诚、静矣:《五六十年代文学的意义——洪子诚访谈录》,《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
- ⑤李杨:《“文学史意识”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江汉论坛》2002年第3期。
- ①旷新年:《“重写文学史”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研究转型》,《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 ②旷新年:《人民文学:未完成的历史建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
- ①王彬彬语,见董健、丁帆、王彬彬关于书写文学史的谈话《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观念与方法》。
- ①程光炜、杨庆祥:《文学、历史、方法——程光炜教授访谈录》,未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