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A Discussion of the Thoughts and Culture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Ancient China
崔明德;
摘要(Abstract):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认识甚至比汉族政治家和思想家还要深刻和精辟。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推崇"孝"和孝子,看重和强调道德和品行,重视和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强烈呼吁和期盼出现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之所以会出现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思想观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其二,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与中原汉族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保留着汉族思想文化的基因;其三,少数民族的政治家都比较重视学习和吸收汉族的思想文化;其四,一批汉族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上层人物,在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对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五,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深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丰富内涵;影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崔明德;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0.01.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杨伯骏:《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页。
- ②《汉书》卷54《李广传附李陵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册,第2455页。
- ①《汉书》卷2《惠帝纪》,第1册,第86页。
- ②《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第11册,第3829页。
- ③《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第11册,第3818页。
- ④《北史》卷99《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册,第3290页。
- ⑤《资治通鉴》卷102,“海西公太和四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册,第3223页。
- ⑥《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册,第2899页。
- ⑦《贾谊新书》卷8《道德说》,第60页。
- ⑧《后汉书》卷25《鲁恭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册,第875、877页。
- ①《晋书》卷123《慕容垂载记》,第10册,第3078页。
- ②《晋书》卷127《慕容德载记》,第10册,第3162页。
- ③《晋书》卷127《慕容德载记》,第10册,第3163页。
- ④《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第10册,第2896页。
- ⑤《南诏德化碑》,见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南诏大理文物》,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
- ⑥《南诏德化碑》,见《南诏大理文物》,第155页。
- ⑦《南诏德化碑》,见《南诏大理文物》,第156页。
- ⑧《南诏德化碑》,见《南诏大理文物》,第156页。
- ⑨《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册,第6122页。
- 10《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六月”条,第16册,第7288页。
- 11《册府元龟》卷663《奉使部.羁留》,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12册,第7937页。
- ①《孟子.梁惠王上》。
- ②《论语.学而》。
- ③《论语.阳货》。
- ④《资治通鉴》卷192,“武德九年十二月”条,第13册,第6027页。
- ⑤《全唐文》卷6《讨高昌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册,第75页。
- ⑥《唐大诏令集》卷129《蕃夷.册封.册突厥李思摩为可汗文》,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95页。
- ⑦《旧唐书》卷71《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册,第2555页。
- ⑧参见《资冶通鉴》卷197,“贞观十七年六月”条,第13册,第6201-6202页。
- ①《晋书》卷116《姚苌载记》,第10册,第2973页。
- ②《资治通鉴》卷107,“孝武帝太元十六年五月”条,第8册,第3399页。
- ③《晋书》卷116《姚苌载记》,第10册,第2971页。
- ④《资治通鉴》卷107,“孝武帝太元十六年五月”条,第8册,第3399页。
- ⑤《资治通鉴》卷102,“海西公太和四年十一月”条,第7册,第3223页。
- ⑥《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第2891页。
- ⑦《资治通鉴》卷102,“海西公太和四年十一月”条,第7册,第3223页。
- ⑧《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第2891页。
- ⑨《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第2887页。
- 10《旧唐书》卷194《突厥传上》,第16册,第5169页。
- ①参见《资治通鉴》卷206,“圣历元年八月戊子”条,第14册,第6531页。
- ②《旧唐书》卷200《安禄山传》,第16册,第5370页。
- ③《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16册,第5207页。
- ④《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199页。
- ⑤《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04页。
- ⑥《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04页。
- ⑦《资治通鉴》卷220,“至德二年九月”条,第15册,第7034页。
- ①《旧唐书》卷127《源休传》,第3575页。
- ②参见《白氏长庆集》卷4《阴山道》。
- ③杜预等注:《春秋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 ④《孟子.梁惠王上》。
- ⑤《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23页。
- ⑥《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23页。
- ⑦《晋书》卷45《刘毅传》,第1272页。
- ⑧《北史》卷38《裴佗传附讷之子矩传》,第1390页。
- ⑨《旧唐书》卷1《高祖纪》,第18页。
- 10《全唐文》卷75,第788页;《元史》卷4《世祖纪一》,第65页。
- 11《大义觉迷录》,载《清史资料》第4集。
- ①《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下》,第2915页。
- ②《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第2896页。
- ③《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下》,第2933页。
- ④《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下》,第2911页。
- ⑤《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下》,第2914页。
- ⑥《全唐文》卷999,第10册,第10341页。
- ⑦《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31页。
- ⑧《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册,第2879页。
- ⑨《史记》卷115《朝鲜列传》,第2985页。
- 10《史记》卷113《南越列传》,第2967页。
- ①《史记》卷114《东越列传》,第2979页。
- ②《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80页。
- ③《资治通鉴》卷233,“贞元三年九月”条“胡注”,第16册。
- ④《全唐文》卷999《南诏德化碑》,第10册。
- ⑤《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第2895页。
- ⑥《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第2899页。
- ⑦《旧唐书》卷196《吐蕃传》,第5222页。
- ⑧《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和亲二》,第11498页。
- ⑨《资治通鉴》卷249,“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条,第17册,第8078页。
- 10《汉书》卷54《李广传附李陵传》,第2457页。
- ①据《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记载,匈奴使者就曾说:“蒙中国大恩,危亡复续,妻子完安,累世相继,宜有以报厚恩。”
- ②《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南诏蛮传》,第5281页。
- ③《资治通鉴》卷180,“大业三年八月壬午”条,第12册,第5633页。
- ④《梁书》卷54《诸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册,第813页。
- ⑤《汉书》卷96《西域传下》,第3917页。
- ⑥《资治通鉴》卷178,“开皇十七年七月戊戍守”条,第12册,第5558页。
- ⑦《隋书》卷84《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册,第1874页。
- ⑧《唐会要》卷97“吐蕃”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下册,第1730页。
- ①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 ②薛登:《请止四夷入侍疏》,《全唐文》卷281,第3册,第2853页。
- ③《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册,第918页。
- ④《藏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传统友谊》,《光明日报》1956年4月20日。
- ⑤《全唐诗》卷746。
- ⑥《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六月”条,第16册,第7282页。
- ⑦《资治通鉴》卷226,“建中元年六月”条,第16册,第7282页。
- ⑧《资治通鉴》卷225,“大历十四年七月庚辰”条,第15册,第7265页。
- ⑨参见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63页。
- 10《资治通鉴》卷236,“贞元十七年七月己丑”条,第16册,第7597页
- 11《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第16册,第5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