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铭文中的“德”新释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De” in the Inscriptions of Duke Sui Xu
刘涛;
摘要(Abstract):
遂公盨铭文中多次出现的"德",并不是指道德、美德,也不是敬天之德、孝祖之德和保民之德的结合。从铭文上下文背景,清华简《厚父》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器主遂公先人的作为来看,铭文中的"德"是指天神命令。同时,遂公氏族世代守德(天神的命令)。
关键词(KeyWords): 遂公盨;铭文;德;天神的命令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商初名臣伊尹史事与思想综合研究”(18CLSJ11);;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清华简所见伊尹相关古史综合研究”(J17RA073)
作者(Authors): 刘涛;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8.05.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裘锡圭:《遂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朱凤瀚:《遂公盨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李零:《论遂公盨发现的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冯时:《遂公盨铭文考释》,《考古》2003年第5期;连劭名:《遂公盨铭文考述》,《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4期;陈英杰:《遂公盨铭文再考》,《语言科学》2008年第1期。
- (2)以上诸位先生的讨论文章,可参见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 (1)铭文的隶定和标点充分参考了各位时贤的高见,为免繁琐,恕不一一注明,敬请谅解。
- (2)裘锡圭:《遂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同时,下文所有引用裘锡圭先生的观点,除特殊说明外,均出自此文。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注出。
- (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269-276页。
- (4)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 (5)李零:《论遂公盨发现的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 (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18《楚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62页。
- (2)江林昌:《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以“绝地天通”“铸鼎象物”为例》,《东岳论丛》2010第10期。
- (3)与“畴方”相类似,《史记·宋微子世家》裴骃集解引郑玄注《尚书·洪范》“洪范九畴”云:“天道大法九类”。见《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册,第1611页。这说明文献中记载的“畴方”等,都与天神或沟通天神有关。
- (4)李学勤:《清华简〈厚父〉与〈孟子〉引书》,《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第3期;程浩:《清华简〈厚父〉“周书”说》,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5辑)》,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第147页;杜勇:《清华简〈厚父〉“王若曰”之“王”考实》,《邯郸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 (5)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第110页。
- (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第111页。本文所有引用清华简《厚父》篇整理者的观点,均出自此书,为免繁琐,下文不再一一注出。
- (2)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2《虞书·尧典》,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页。
- (3)李昉等:《太平御览》卷8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83页。
- (4)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8,庄公八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765页。
- (5)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 (6)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卷10《小雅·六月》,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425页。
- (7)邢昺疏:《孝经正义》卷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549页。
- (1)朱凤瀚:《遂公盨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 (2)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 (3)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44,昭公八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053页。
- (4)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3页。
- (5)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6页。
- (6)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2页。
- (7)《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1册,第31页。
- (1)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