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The Discovery of a Legend: the Change of Different Editions and Its Values——A Case Study on "A War Between the Ch'iang and the Ko People" in the Upper Min River Valley
高琳,石硕
摘要(Abstract):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学者与西方传教士在对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调查中首次发现了"羌戈大战"这一传说。历经几代学者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羌戈大战"现已成为理解和认识羌族古老历史的一个重要文本。"羌戈大战"传说不但存在众多版本,而且其在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包括羌族研究,又涉及了岷江上游人群族属、族系等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整理出的各种版本看,该传说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羌、戈大战情节外,也反映了"羌人"与"戈人"的早期生存状态及社会生活诸多内容。
关键词(KeyWords): 羌戈大战;发现;流变;价值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高琳,石硕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2.01.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王建民:《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 ②“民国二十六年夏六月,作者曾赴四川西北部作边疆民族之考察……”参见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石硕主编:《川大史学.专门史(3)》,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 ③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川大史学.专门史(3)》,第58页。
- ①吕朝相:《羌民生活一瞥》,《风土杂志》,1943(第一卷)2、3合期,第85页;冯汉骥:《禹生石纽辨》,《川大史学.冯汉骥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Liu En-lan:《Tribes of Li-Fan country in northwest Szechwan》,《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1944(15A):4.
- ②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川西调查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出版,1943年,第1页。
- ③葛维汉先生的资料来源正如其所说:“这些现象发生在1948年夏天作者与羌族人进行最后一次接触以前。”见李绍明、周蜀荣:《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第4页。
- ④李绍明,周蜀荣:《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第27页。
- ⑤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羌族调查资料》,成都: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84年,第158页。
- ⑥李绍明:《关于羌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李绍明民族学文选》,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年,第572页。
- ⑦钱安靖:《羌族巫师经典四则》,《宗教学研究》,1984年第00期。
- ⑧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羌族简史简志合编》,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出版,1963年,第14页。
- ⑨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07页。
- ①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川大史学.专门史(3)》,第58页。
- ②《川西调查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出版,第1页。
- ③林向:《<羌戈大战>的历史分析——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巴蜀考古论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 ④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川大史学.专门史(3)》,第58页。
- ⑤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9页。据《氐与羌》提及:“解放前曾两次到羌族地区作过前后约四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工作。……”因此,其调查资料来自于建国之前。
- ⑥胡鉴民:《羌民的经济活动型式》,《民族学研究集刊》,1944年第4期。
- ⑦吕朝相:《羌民生活一瞥》,《风土杂志》,1943(第一卷)2、3合期,第88页。
- ⑧林向:《<羌戈大战>的历史分析——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巴蜀考古论集》,第350页。
- ⑨汪宁生:《西南访古卅五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第7页。
- 罗世泽,时逢春:《木姐珠与斗安珠》,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95-117页;四川省调查组编:《羌族社会历史调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154页。
- 胡鉴民:《羌民的经济活动型式》,《民族学研究集刊》,1944年第4期。
- 马长寿:《氐与羌》,第167页。
- ①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川大史学.专门史(3)》,第88页。
- ②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川大史学.专门史(3)》,第58页。
- ③钱安靖:《试论以白石祟拜为表征的羌文化》,《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 ④胡鉴民:《羌族之信仰与习为》,《川大史学.专门史(3)》,第58页。
- ⑤胡鉴民:《羌民的经济活动型式》,《民族学研究集刊》1944年第4期。
- ⑥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第210-213页。
- ⑦冯汉骥:《禹生石纽辨》,《川大史学.冯汉骥卷》,第38页
- ⑧Chèng Tè-k'un:《The Slate Tomb Culture of Li-fa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46(2):74.
- 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857页。
- ①马长寿:《氐与羌》,第172页。
- ②石硕:《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6页。“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与冉駹有关”是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也就是说葬用无底石棺的戈人与冉駹有一定的关系,而马长寿先生从语音、地理位置和文化等方面对汉代的冉駹,隋唐的嘉良夷和现今的嘉绒进行过比较,认为“今之嘉戎即汉前之冉駹,唐之嘉良夷”,这一观点是民族史学界的主要看法。那么,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羌戈大战”中的戈人与现今的嘉绒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参见马长寿:《嘉戎民族社会史》,见周伟洲编:《马长寿民族学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6-130页。
- ③格勒:《古代藏族同化、融合西山诸羌与嘉戎藏族的形成》,《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 ④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论文选(1)》,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 ⑤邹立波:《“羌戈大战”与岷江江上游古羌人的族群认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 ⑥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 ⑦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第28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