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之真理观——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条On the Truth View of the Phenomenology of Human Existence:Rereading the Second Point of Marx's Theses on Feuerbach
何中华
摘要(Abstract):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条所确立的真理观,不是认识论的,而是存在论的。它只有从存在论维度上被领会,才能彰示其丰富内涵和马克思的独特贡献。在马克思那里,真理不过是人的存在本身的"祛蔽"。人的异己化意味着人的实存以扭曲的方式同人的本质相悖反,其典型表现就是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把意识形态批判作为终其一生的事业。当意识形态遮蔽被逻辑地和历史地超越之后,人的存在及其历史才能以本真性的方式显现,这便是真理的发生。人的存在的"祛蔽",也就是人的历史解放,它只有通过人的实践的批判才能实现。如此一来,哲学不再是哲学家头脑中或书房里的思辨活动,而是变成了人的存在的历史展现及其完成本身的反思形式。
关键词(KeyWords):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条;实践;祛蔽;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真理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11AHZ009)
作者(Author): 何中华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7.05.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5-226页。
- (2)顺便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原本属于本体论问题,但恩格斯却把它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何者为第一性;二是两者有无同一性。这实际上是混淆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不同论域。
- (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 (1)《列宁选集》第2卷,第78页。
- (2)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28页。
- (3)列宁:《哲学笔记》,第397页。
- (4)高清海:《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第13-18页。
- (5)Г·А·巴加图里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页。
- (1)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73页。
-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16页。
- (3)海德格尔说:“存在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5页)。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这句话应当被修正为:实践本体论只有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认为,“真理”不是“已成之物”,而是“方成之物”;真理是人在其感性活动的建构中不断地“现→象”出来的。
-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528页。
-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31页。
- (3)蒂莫西·奥黑根:《从萨特看黑格尔》,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编译:《外国哲学资料》第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59页。
-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60页。
-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58页。
-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72页。
-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73页。
-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68页。
- (2)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2页。
- (3)参见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16页。
- (4)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11页。
- (5)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11页。
- (6)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11页。
- (7)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12页。
- (8)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73页。
- (9)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73页。
- (10)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65页。
- (11)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123页。
- (1)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第140页。
-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5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4页。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6页。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6页。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0页。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11页。
-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7页。
-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86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5页。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75页。
- (5)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第383页。
- (6)熊伟:《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谢龙编:《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大学名教授演讲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
- (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第383页。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页。
-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