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相关著作及作者述评A Commentory of the Writers and Their Book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 Among Nationalities in the Sui and the Tang Dynasties
马晓丽;
摘要(Abstract):
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高度发展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编撰了大量的与民族关系思想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既体现了他们对历史和现实民族关系的认识,也为研究民族关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尽管这些人物著述的风格不尽一致,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著述大都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之处:第一,这些人物都是博学之士,都有满腹经纶。博学使他们熟知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对现实的民族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他们著述的出发点大都是为最高统治者提供治理边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信息资料和经验教训,也可以说都是经世致用之作。事实证明,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处理民族关系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第三,他们的著作大都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第四,他们大都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或工作的经历,对少数民族比较了解,这为他们撰写相关著作提供了方便,也使他们对民族关系有了更加接近实际的感悟和认识。第五,他们大都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因而他们的著作大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关键词(KeyWords): 民族关系思想;著作;隋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07BMZ0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s): 马晓丽;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08.01.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 [3]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4]刘?.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 [6]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7]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 [8]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 [9]王应麟.玉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1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11]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12]陶宗仪.说郛[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1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 [14]马端临.文献通考[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1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16]樊绰,向达,木芹.云南志补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 [17]李?.太平御览[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18]李?.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 [19]刘灏.御定广群芳谱[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20]云南通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21]李德裕.会昌一品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22]王应麟.玉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23]四川通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2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25]樊绰.蛮书[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②唐朝于吐火罗国叶护所居遏换城置月氏都督府,于嚈哒部落所治活路城置大汗都督府,于诃达罗支国王所居伏宝瑟颠城置条枝都督府,于解苏国王所居数瞒城置天马都督府,于骨咄施国王所居妖沙城置高附都督府,于罽宾国王所居遏纥城置修鲜都督府,于失帆延国王所居伏戾城置写凤都督府,于石汗那国王所居艳城置悦般州都督府,于护时犍国王所居遏密城置奇沙州都督府,于怛没国王所居怛没城置姑默州都督府,于乌拉喝国王所居摩竭城置旅獒州都督府,于多勒建国王所居低保那城置崑墟州都督府,于俱蜜国王所居禇瑟城置拔州都督府,于护蜜多国王所居摸达城置鸟飞州都督府,于久越得犍国王所居步师城置王庭州都督府,于波斯国王所居陵城置波斯都督府(参见《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条第1324—1325页及《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陇右道》第1649页)。
- ①《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上.龟兹传》载:“都护以政绩称华狄者,田扬名、郭元振、张孝嵩、杜暹云”;《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龟兹传》载:“其安西都护,则天时有田扬名,中宗时有郭元振,开元初则张孝8、杜暹,皆有政绩,为夷人所伏”。
- ①《新唐书》卷59《艺文志三》,第1551页;《通志》卷68。
- ②《宋史》卷204《艺文志三》,第5154页;《陕西通志》卷74;《蜀中广记》卷96。
- ③《唐会要》卷36“修撰”条,第659页;《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第389页;《滇略》卷8;《云南通志》卷30。
- ①关于裴肃斩杀栗锽的时间,《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记为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而《新唐书》卷7《德宗纪》记为贞元十五年(799年)四月。
- ②《旧唐书》卷171《李渤传》,第4437页。《新唐书》卷118《李渤传》则称“以不能养母废于世”。
- ①关于袁滋出师南诏的时间,《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南诏蛮传》、《新唐书》卷222上《南蛮传上.南诏传上》及《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都记为贞元十年(794年),惟有《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传下.袁滋传》记为贞元十九年(803年)。
- ①《新唐书》卷222中《南蛮传中.南诏传下》载为杜再荣,此从《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和《资治通鉴》卷251“咸通十年十一月”条所载。
- ②《唐会要》卷99“南诏蛮”条误载为徐云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