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式化看汉语动结式的内部类别Constructionalization: Subtypes in Chinese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袁健惠;
摘要(Abstract):
动结式是汉语复杂补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关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都着重考察特定的动词在不同组合中的功能演变,对动结式的内部类别缺乏充分的关注。在构式化的理论背景下讨论动结式的内部类别,汉语中典型的动结式"V完"、"V却"、"V破"、"V醉"可以分为由语法化而来的动结式和由词汇化而来的动结式两种类型。由语法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表达结果的补语的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达完成意义的体标记的某些语法功能。由词汇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补语除了表达结果之外,其词汇意义仍然存在。
关键词(KeyWords): 构式化;语法化;词汇化;动结式;内部类别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受事成分句法位置的选择机制及其制约因素的历时考察”(15BYY126)
作者(Authors): 袁健惠;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8.06.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朱德熙根据补语所表示的意义将现代汉语补语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五类。本文所讨论的动结式是广义的说法,既包括带典型结果补语的“V破”类,也包括带非典型的结果补语的“V完”类(有的学者称之为动相补语)。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祝敏彻:《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语言学论丛》(第十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12-136页;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7-348页;蒋绍愚:《魏晋南北朝的“述宾补”式述补结构》,《国学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3-322页;吴福祥:《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江蓝生、侯精一主编:《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17-345页;魏培泉:《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4分册,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四川:巴蜀书社,2000年,第74-89页;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年;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中国语文》2005年第3期;帅志嵩:《“哭湿”类动结式的衍生过程及其词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 (1)我们所考察的文献有《论语》、《左传》、《荀子》、《韩非子》、《史记》、《战国策》、《淮南子》、《论衡》、《齐民要术》、《道行般若经》、《杂譬喻经》、《风俗通义》、《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百喻经》、《贤愚经》、《杂宝藏经》、《敦煌变文集》、《祖堂集》、《朱子语类》、《三朝北盟会编》、《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初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红楼梦》。
- (1)Zeno Vendle,Verbs and Times,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66,No.2.1957:143-160.
- (1)有意思的是,如果将“完纳”、“完聚”之类的结构颠倒语序,就成了动结式“纳完”、“聚完”。但这并不能说明动结式“V完”是由此类结构发展而来的。从动结式的产生历史来看,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这也意味着“V1(动作)+V2(结果)”结构在六朝时期已经定型。虽然个别词汇在进入该结构的时间上有差异,但随着动词“完”语义和功能的变化,其作为第二动词进入到“V1V2”结构中V2位置上的几率增强,因此无需通过先进入到诸如“完办”等“状语+动词”结构中,再通过语序颠倒的方式来实现向动结式的发展。
- (1)宋亚云:《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372页。
- (2)关于动词兼具及物和不及物语法的相关论述,详见孙朝奋:Chinese resultative verbs,斯坦福大学汉语历史语法课讲义,2014年。
- (3)关于“破”动作性减弱性状性增强的趋势,我们还可以从其做定语的用例使用频率增加看出来。诸如《世说新语》中的“破冢”、“破甑”和《齐民要术》中的“破瓦”、“破皮履”、“破鞍”等组合中“破”明显的是作为其后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用以说明其后名词性成分所代表的事物的性状或特征的。
- (1)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96页。
- (2)Brinton&Traugott,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罗耀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59页。
- (3)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84页。
- (1)Brinton&Traugott,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94.
- (2)Sun Chaofen,Chinese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2013:643.
- (3)从论元选择的角度来看,在“V完”、“V却”、“V破”、“V醉”动结式形成之前,虽然“完”、“却”、“破”、“醉”都可以跟其他动词组合成一定的结构,如“V完”、“完V”等,但其在功能上仍然都是谓语,仍然具有参与选择论元的能力。动结式形成之后,汉语中表达结果的模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用复杂小句表示结果的模式变为通过小句融合形成结构上比较简单的动结式的方式来表示。随着及物性程度的降低,上述动词出现在“V+V”构式中第二个动词位置上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其基本功能也跟原先用于平行的连动结构中时有所不同。此时原先的连动结构发生重新分析,“完”、“却”、“破”、“醉”都不再参与论元选择,它们在语义上更漂白,在意义上用于表示结果或状态。
- (1)Bybee,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the role of frequency.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ed.by Brian D.Joseph&Richard D.Janda,Malden:Blackwell,2003:602.
- (2)Traugot,t“Constructions in grammaticalization.”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ed.by Brian D.Joseph&Richard D.Janda,Malden:Blackwell.2003:64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