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移植——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思想资源The Transplantation of Lives——On the Resources of Ideas of YAN Ge-ling’s Immigrant Novels
张栋辉
摘要(Abstract):
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无论是其身份建构、题材拓展,还是叙事策略、文化视野,都体现了她对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整合、融会: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灯来探测人的隐秘心理、以移民视角为坐标来观照文化差异、吸取普伊格的同性情谊和奥涅尔的地母形象来拓展人性体验的维度,而中国传统的"性善论"思想则是其不变的内核,正是这种对多种文化思想资源的吸纳,才使其作品呈现出和同时代的大陆本土文学迥然不同的风貌、神韵。对严歌苓新移民小说思想资源的具体梳理,既有助于我们探寻其创作演变轨迹的内在理路,又能使大陆作家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关键词(KeyWords): 新移民文学;严歌苓;移植;思想资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栋辉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1.01.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严歌苓:《中国文学的游牧民族》,《波西米亚楼》,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 [1]严歌苓:《人寰》,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第5页。
- [2]严歌苓:《角儿朱依锦》,《有个女孩叫穗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 [3]严歌苓:《自尽而未尽者》,《波西米亚楼》,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 [4]严歌苓:《主流与边缘》,见庄园编:《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 [5]严歌苓:《错位归属》,见庄园编:《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 [1]严歌苓:《扶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 [2]刘守华:《文化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
- [3]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韩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 [4]严歌苓:《主流与边缘》,《波西米亚楼》,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 [5]王宁:《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第22页。
- [6]朱沿华:《最干净的同性恋小说》,《新闻周刊》2002年7月8日。
- [7]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417页。
- [8]芦泊:《女作家严歌苓访问录》,《华夏时报》2002年5月20日。
- [1]严歌苓:《白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第5页。
- [2]严歌苓:《白蛇》,第36页。
- [3]严歌苓:《波西米亚楼》,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 [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4),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 [5]严歌苓:《扶桑》,第2页。
- [1]严歌苓:《扶桑》,第4页。
- [2]严歌苓:《少女小渔》,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 [3]严歌苓:《主流与边缘》,庄园编:《女作家严歌苓研究》,第211页。
- [4]葛晨虹:《人性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92-93页。
- [5]王红旗:《探寻人性原根大爱的女性传奇——王红旗与严歌苓》,《中国女性文化》第8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 [1]严歌苓:《天浴》,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 [2]陈瑞林:《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见庄园编:《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