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喜剧意识的审美本质On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Comedic Sens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tures
马小朝
摘要(Abstract):
历史告别是西方喜剧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本质。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说明的重要问题:第一,历史进步是一个渐进过程;第二,历史合理性的判定,取决于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观心理尺度。历史告别的喜剧意识审美本质常常呈现出复杂的纠缠交错。道德胜利是中国喜剧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本质。其中也有两个方面需要说明的重要问题:第一,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具有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权力;第二,中国人坚信道德修养同万物变化发展存在神秘联系。
关键词(KeyWords): 历史告别;主观心理;道德胜利;意识形态权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比较研究中西喜剧意识的审美意蕴”(12BWXJ04)
作者(Author): 马小朝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4.0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页。
-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页。
- ③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7页。
- ④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3页。
- 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页。
- ①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42页。
- ②里普斯:《喜剧性幽默》,刘半九译,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62页。
- ①莫里哀:《〈达尔杜弗〉的序言》,《文艺理论译丛》第四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22页。
- ②高乃依:《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55页。
- ③别林斯基:《诗的分类和分型》,《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187页。
- ④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页。
-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90、291页。
-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86页。
- ③柏格森:《性格中的滑稽》,《笑与滑稽》,乐爱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 ④柏格森:《性格中的滑稽》,《笑与滑稽》,乐爱国译,第102页。
- ①梅尔文·赫利茨:《幽默的六要素》,诺思罗普·弗莱等著:《喜剧:春天的神话》,傅正明、程朝翔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271页。
- ②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 ③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1页。
- ④爱默生:《喜剧性》,《爱默生散文选》,姚暨荣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41页。
- ⑤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第14页。
-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王伯祥选注《史记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02页。
- ②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9、160页。
- ③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王伯祥选注《史记选》,第511页。
-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2页。
- ①王实甫:《西厢记》,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
-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9页。
-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6页。
- ④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150页。
- ⑤王实甫:《西厢记》,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第109页。
- ①王实甫:《西厢记》,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第150页。
- ②李渔:《笠翁传奇十种》,《李渔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