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傅斯年文论中的论述策略及文学革新观On Fu Ssu-nien's New Literature Strategies and Outlook on Literature Reform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宋尚诗
摘要(Abstract):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文论中有意采取面目模糊的文学定义,背后隐匿了其新文学观的论述策略,即借助歧义丛生的文学定义,获得"文学革新"的自身合法性,进而阐述文学革新观。傅斯年把现代文学变革放置在中华古典文学演变的大语境内,以历史的变革惯性来论证"文学一物,不容不变";没有割裂新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而是利用古典文学内在变革的规律,规训和证明新文学的存在,得出文学的进化与革新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要求这一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傅斯年文学革新观的内在特质突显了文学的"时代精神",从而使文学与时代、社会建立紧密联系,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文以载道"。
关键词(KeyWords): 五四;新文学;傅斯年;文学革新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宋尚诗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7.05.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参见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 (1)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7页。
- (2)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页。
- (3)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文集》第3卷,第7页。
- (4)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 (5)以文学工具论为例,严复在1895年甲午海战失败后,发表《原强》一文,其主张可看做是注重文学启蒙的一面;而文学自主论一方,较为著名的则是吕思勉在《小说丛话》中对“美术”性质的探讨:“夫美术者,人类之美的性质之表现于实际者也。美的性质之表现于实际者,谓之美的制作。”。
- (6)汪晖在《预言与危机(上篇)---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论述了“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参见《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 (7)高汉诚:《傅斯年和五四新文学运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 (8)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1)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2)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3)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4)这封信完全有理由获得更多的注目。除却学理上隐埋的伏笔外,正是由于这封信,才使得傅斯年引起蔡元培的注意和赏识,两人由此交往密切,在傅斯年留学前夕,后者赠予他这样的对联:山平水远苍茫外,地阔天开指顾中。
- (5)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年,第1页。
- (1)傅斯年:《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新潮》1卷2号,1919年2月1日。
- (2)傅斯年:《故书新评》,《新潮》1卷4号,1919年4月1日。
- (3)傅斯年:《故书新评》,《新潮》1卷4号,1919年4月1日。
- (1)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2)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1)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2)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3)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4)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5)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6)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36页。
- (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第36页。
- (1)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新青年》(季刊)1923年第2期。
- (2)胡适:《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第17页。
- (3)胡适:《致陈独秀》,《新青年》2卷2号,1916年10月1日。
- (4)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6)》,第34页。
- (5)钱玄同:《致陈独秀》,《新青年》3卷1号,1917年3月1日。
- (6)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3卷3号,1917年5月1日。
- (7)常乃德:《致陈独秀》,《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 (1)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2)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3)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4)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傅斯年主张的去古典主义。
- (5)见齐森华、刘昭明、余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献疑》,《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 (6)在前文,我比较傅斯年与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时,曾说胡适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观依旧没有脱离传统文论的文体通变观的窠臼。
- (1)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全一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6页。
-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54页。
- (3)齐森华、刘昭明、余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献疑》,《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 (4)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 (5)有的论述者认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具体可参见林基成:《天演=进化?=进步?---重读〈天演论〉》,《读书》,1991年第12期。
- (6)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 (7)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3卷3号,1917年5月1日。
- (8)张厚载:《新文学与中国旧戏》,《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 (9)朱希祖:《非“折中派的文学”》,《新青年》6卷4号,1919年4月15日。
- (1)韩毓海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