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从新视界到新境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创生逻辑

    王天民;高涧竹;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创生的关键在于确立了全新的理论根基,即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人类开创了一个自为的生活世界,并以辩证的方式生活在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超越西方传统观念论哲学,以人的生活世界为思想对象,开启新的理论视域,建构起作为人的自我理解学说的崭新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属人精神特质,内蕴着与人的生存样式的同构属性,彰显出变革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境界旨趣。

    2023年03期 v.36;No.16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5 ]
  • 论儒家身体政治思维由孟子到荀子的转向

    康宇;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都曾以身体隐喻国家政治。在孟子的思维中,君主与臣民具有互为主体性关系,地位相对平等。而在荀子的思维中,突出强调一种单线的下对上的服从关系,尊君意味更为浓厚。究其原因,战国中期与战国后期的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亦发生改变。由于同出自儒家,孟子与荀子的身体观亦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即突显“以气养身”的工夫。不过,孟子执着于通过意志力的内化工夫,达成身体的“践形”;荀子则讲求外在力量的作用,其思想核心在于以“伪”的方式,促使人们过上礼义的生活,进而使身体脱离现实困境,获得充沛的生命活力。

    2023年03期 v.36;No.160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3 ]

法学研究

  • 法律解释的论证转向——以“目的解释”到“目的性论证”为例

    焦宝乾;杨笑宇;

    传统的法律解释研究专注于各种法律解释规准,伴随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及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法律解释的用语、观念与方法皆发生了论证转向。司法实践中,法律解释不仅对应于推导出具体的解释结论,还对应于某种解释结论的合理性证立。法律解释天然具有“论辩”属性,其实质上是评估与比较不同解释之选择的论证问题。较之于传统的法律解释方法,借由“论辩图式”表达,且遵循论证程序规则的“解释性论证”更能还原法律解释的动态过程。从“目的解释”到“目的性论证”,就是法律解释的论证转向的典型代表。

    2023年03期 v.36;No.160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3 ]
  • 协同主义在执行转破产中的阐释与应用

    黄茂醌;

    执行转破产具有化解潜在纠纷和执行积案的优势,对债权人、债务人和法院而言,却存在低收益性、高负面性和审判负担过重等问题,这直接导致执行转破产启动率过低。协同主义强调解纷主体间的相互协作,不仅为执行与破产回归到应然联结状态提供助力,且与追求社会秩序稳定的司法理念相契合。应当以协同主义作为多方主体协力启动破产程序的法理依据,并完善相关制度。由反对方对被执行人未资不抵债承担证明责任,将控股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纳入申请主体范围。提高执行转破产的程序正当性,实现信息主管部门协查义务的法定化。实施以中级人民法院为主的协同管辖机制,提高执行转破产的效率。设立企业破产费用保险基金制度,化解债务人无产可破的风险。

    2023年03期 v.36;No.160 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8 ]

文学研究

  • 《水浒传》“快活林”的内涵溯源及美学魅力

    任树民;

    《水浒传》在处理“快活林”的“林”之设定时,摇摆在“物材所聚”和“林子”之间。“快活林”的“林”之设定乃是熟读经史的文士对《诗经·陈风》“夏氏邑”“株林”邑都外疆界坐标的一种迁移。纠葛在市镇和林子之间的“快活林”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世界与“书会才人”所代表的民间世界各取所需的一场美妙邂逅。时下的接受者将“快活林”纠葛在市镇与林子之间,不能放弃“林子”背景,是昧于《诗经》《尔雅》以来的“林”“野”文化背景所致。由“株林”和“酒池肉林”转换生成的“快活林”由于寄寓了市民阶层的生活信念和品质追求,使得“快活林”在演绎完了水浒故事之后,又进一步在《水浒传》以外的文学世界乃至现实世界中频频现身。

    2023年03期 v.36;No.16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7 ]

民族关系研究

  • 《史记》“本纪”“世家”中的华夏族形成发展史——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

    王文光;马宜果;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有历史维度,要从历史文献中寻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支持,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初的起源。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历史,在《史记》的“本纪”和“世家”中有相关记载,故研究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来说都是基础性的,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3年03期 v.36;No.160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0 ]
  • 满蒙联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

    崔明德;崔红霞;

    满蒙联姻是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标志着中国和亲政策的成熟。清朝各个时期的满蒙联姻都有明确动机、鲜明特点、突出作用和深刻影响。满蒙联姻促进了满蒙双方政治上的互信、经济上的交往、文化上的交流、血脉上的交融,使满蒙双方强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3期 v.36;No.160 6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9 ]

中古史研究专题

  • 中古正史孝子传中的佛教元素

    张金龙;朱富春;

    正史中的孝子传以叙述孝子及其孝行为主要内容,是宣扬儒家传统孝道观念的主要阵地。与早期孝子传不同的是,中古正史孝子传在叙述孝子行孝的过程中开始掺入诸多佛教元素。除却中古时期佛教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影响外,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与佛教的主动适应和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有关。为弥缝儒释双方在孝道层面的争执,佛教元素自始至终以助孝手段出现于中古正史孝子传,且并未动摇儒家的孝道地位,因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带有佛教特色的孝行通常给予正面的评价,这为孝子传接纳佛教元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融入孝子传的过程中,佛教元素也充分借助了已有的且日渐成熟的孝感叙事模式。中古正史孝子传中对于佛教元素的接纳,为我们认识佛教本土化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

    2023年03期 v.36;No.160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0 ]
  • 魏晋仕途与门第——宫崎市定贵族乡品论探究

    刘军;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以独具特色的六朝贵族制论享誉国际汉学界,乡品论乃其核心环节。乡品原本是魏晋中正为士人划定的资格等级,门阀社会固化后变为昭示家世门第的标志,并对仕途人生起到制约作用,进而成为维护贵族流品秩序的体制保障。宫崎全面系统地梳理乡品与仕进层级的比例对应关系,提出乡品比起家官品高四等的著名论断,迄今仍为学界津津乐道。他又指出乡品的授予遵循汉代任子精神,以实现父辈资源的等位传递和既有身份体系的再复制,从而揭示贵族制世袭性的本质特征。他还格外强调乡品对仕进前景的预期功能,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2023年03期 v.36;No.160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0 ]

经济与管理

  • 非线性思维视角下组织的“随机态”管理

    王科;王振兴;

    非线性思维关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的深层次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系列管理重心和管理手段的彻底变革。领导者需对组织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固性”形成更全面、更准确的认知,继而主动改变对单一线性思维下有序、理性和全面管控局面的极致追求,把更为随机和不可预测的管理行为作为常态化、必然性之举。需秉持复杂性策略思维、差异性方法思维、不确定性过程思维、线性化目标思维,将领导效能提升置于风险、误差的更充分预测,以实现误差管理的最优化作为首位目标,确保在领导活动中各种有序态、随机态和混沌态等多样性行为能和谐共同存在于领导系统内。领导者对于各类情形的应对要能够随系统内外不同参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真正实现对多元、动态情势的有效驾驭。

    2023年03期 v.36;No.160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3 ]
  • 内部资本市场、控制权结构与冲突协调

    张安淇;李元旭;

    大型企业集团或企业结合体内部存在多法人联合的事实,其组织形态、契约结构及内部资本市场都表现出特有的组织关系特征。基于契约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可知,此类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子公司内部在结构上存在明确的底层和表层的利益冲突,进而产生交易冲突,最终导致投资人利益遭受侵害。鉴于资本市场中控制权结构的复杂性,企业对于各种利益冲突的协调解决应基于各级投资人权益维护和追求集团层面统筹安排,实现资本配置优化,从而完善企业集团内部治理,完善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和交易技术,培育内部和外部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妥善处置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权关系,有效协调内部冲突,维护投资人权益。

    2023年03期 v.36;No.160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1 ]

语言学研究

  • 图式理论观照的民俗文化负载表达认知翻译——以莫言《生死疲劳》及葛译本为例

    于翠红;

    葛译本对莫言所著《生死疲劳》中的民俗文化负载表达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翻译处理,从图式理论视角看,可归纳为文化对应、冲突和缺省三种情况。文化图式对应时,认知路径畅通,译者直接匹配对等表达;文化图式冲突时,主要通过转换文化负载词的表层含义使之契合译语文化语境;文化图式缺省时,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负载词呈现出不同的翻译范式:因富含鲜明的文化特色,社会和信仰类负载词大多需要译者对其底层文化内涵进行明示化处理;物质、社会及信仰类负载词主要通过表层或底层含义的转换得以在译语中加以呈现。总体来看,表层含义转换这一路径更适用于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可以使用简单词汇和语法结构保留民俗之文本风格。相关发现对于当前我国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外译与文化传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3年03期 v.36;No.160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6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