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基础与世界正义

    丛占修;

    世界正义作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为化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张力、分配全球合作利益与责任、巩固全球团结提供规范和纽带。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观,忽视了国际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以及国内与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差异。国家主义者的国际正义观念,虽然对国际社会现实做出妥协,但也默认了全球巨大贫富差距的合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世界正义观,以人民作为世界正义的主体,在区分世界正义与国内正义、经济正义与政治正义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各国经济上平等、政治上独立自主的正义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超越了世界主义的抽象平等主义和普遍主义,也超越了国家主义的二元论,提供了一种理想且可行的世界正义方案。

    2023年02期 v.36;No.15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41 ]
  • 诠释学视域下数学证明的构造机理研究

    刘伟伟;刘晓红;

    数学证明的整体系统构造中隐含着诠释学,数学证明本质上是一个解释性的论证过程与理解性的验证过程相统一的动态整体系统。解释与理解数学命题的普遍媒介是具有“思辨结构”的数学语言,数学命题借助于数学语言实现了其“存在”与“表现”的思辨统一性。数学命题的证明过程是一种在“我—你”关系的对话中实现语言一致性的论证与验证过程,数学证明的目的是走向数学真理。数学真理是在数学命题的解释与理解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效果历史”作用下的开放式对话、视域融合与时间距离保证了数学真理的更新与发展,这种更新与发展体现了数学真理的动态性与可谬性特征。

    2023年02期 v.36;No.159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7 ]

《民法典》解释与适用

  • 《民法典》居住权:立法意旨、功能演化及制度重构——基于人役性向用益性转变之视角

    金俭;罗亚文;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的人役权,具有鲜明的保障功能,部分大陆法系国家在承继罗马法居住权的基础上逐步淡化居住权的人役性特征,以期摆脱人役性对居住权制度的功能限制。我国居住权“入典”的立法意旨置重于“住有所居”的实现及住房的多元利用。在新型不动产用益物权格局形成的背景下,人役性居住权的立法规范极大限缩了居住权的制度功能。除传统人役性的保障功能外,居住权可为以房养老、合资买房(建房)、分时度假酒店、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等多领域提供不可替代的制度支持。《民法典》应采用“多编协同”的立法模式,将人役性居住权置于婚姻家庭编及继承编中加以规范,同时以物权编的立法规范实现居住权用益物权本质下的多元制度功能。

    2023年02期 v.36;No.159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366 ]
  • 保证金账户担保若干问题之探讨——兼评《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70条

    陈本寒;贾雨荷;

    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70条将保证金账户担保定性为非典型担保,同时又规定担保权人对账户内的资金享有优先受偿权,该规定与非典型担保为债权性质担保的属性相冲突,保证金账户担保实为典型担保中的权利质押。作为权利质押的一种方式,保证金账户质押应当满足质押客体特定化和质押账户外观化的要求。就特定化而言,账户内的保证金债权虽然可以浮动,但不得突破预先设定的最低限额,这是确保保证金账户担保客体特定化的当然要求。就外观化而言,设立专门的保证金账户并加以明确标识,这一公示方法既符合账户质押的特点,也便于司法实务判断账户质押是否达到“合理识别”的标准。

    2023年02期 v.36;No.159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6 ]
  • 《民法典》规范逻辑中外观主义的限制——以执行程序对外观主义的不当运用为切入点

    李国强;朱晓慧;

    外观主义以牺牲真实权利人利益的代价保全交易相对人的利益,是利益衡量的结果。从外观主义理论的演进历史来看,外观主义保护的是交易产生的法律行为。这不仅使执行程序建构有关外观主义的规则不具备理论基础,也决定了外观主义相关规则的运用应以“限制”为基调。《民法典》中体现外观主义的规范正是以此为逻辑,对其核心构成要件“善意”,根据不同类型的外观事实,结合交易习惯、交易场景进行判定,从而明确严格的适用条件,达到审慎适用的效果。

    2023年02期 v.36;No.159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73 ]

文学研究

  • 城与乡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小说中的“外来者”形象

    罗义华;刘瑞雪;

    中国现代小说家往往借助“外来者”的特殊身份和文化立场来表达他们对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审视与探究。作为徘徊于现代都市和传统湘西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创作了大量鲜明独特的“外来者”形象,如早期都市小说中的“乡下怯汉”、成熟期湘西小说中的“城市病人”和晚期湘西小说中的“掠夺者”等。藉由这些“外来者”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实现了都市与湘西的近距离对照与互参,在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行双向审视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着自我在城与乡之间的身份定位。

    2023年02期 v.36;No.159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56 ]

民族关系研究

  • 清代贵州定期集市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翁泽仁;

    清代是贵州地区定期集市不断发展成熟时期。集市不仅成为汉族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彼此文化交往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集市作为多民族的互动场域,拥有极强的融合性力量。其在塑造人们经济、文化观念及社会交往态度的同时,构建了贵州稳固、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集市及其贸易活动,贵州各族民众的联系更为紧密、接触更为频繁。由于承载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定期集市成为了解贵州民族关系、民族生活及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2023年02期 v.36;No.159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9 ]

历史研究

  • 宋代政务处理中奏议留中的非制度性现象——以宋仁宗时期为中心

    寇欢;

    皇帝通常对既定政治制度不能随意兴废,但可在政治运行过程中使非制度性政治行为常态化。宋仁宗时期,政务处理空间后移,官员奏议多呈送禁中,待君主以文书裁定。在这一过程中,仁宗有意扩大了留中奏议的范围,使得奏议留中成为奏议处理的常态化手段。当皇帝留中奏议,欲以己意下发诏令时,若两制官员以缴还词头的方式阻滞政令下达,皇帝则会以熟状或内降的形式下发政令,从而绕开两制官员。官员对奏议留中的异议多针对政事本身,并不针对将留中作为奏议的处理方式。非制度性奏议留中这类政务处理方式有效弥补了正式制度的缺陷,使得君主的政务处理方式更加多元且富有弹性。

    2023年02期 v.36;No.159 71-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5 ]
  • 化用与瓦解——论章刘古文学立场与今文学派的关系

    贝承熙;

    章太炎、刘师培所建立的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古文学者的立场亦往往存在暧昧、游移。章太炎的古文学是在与常州今文学的对话中建立的,其早期主要回应刘逢禄对古文不言大义的批判,努力调和春秋三传,论证《左传》亦传素王大义;中期接受“六经皆史”之说,以今古文经皆为良史;后期坦然接受刘逢禄对古文为史学的论断,擅“尊史”为古文专长。刘师培与今文学的关联更为暧昧,其早期始终试图调和今古,与今文学家亦关系良好;中期因章太炎之力劝,方才信古非今;后期在廖平影响下重新以地理疆域为视角调和今古。而古文后学因对实证史学的追求,更罕言今古之辨,走向瓦解今古之争的道路。

    2023年02期 v.36;No.159 7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7 ]

经济与管理

  • 企业数字化转型、政府支持与创新效率——基于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宋岩;王晓月;

    以2015—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Hansen门槛回归模型,研究政府支持力度不同阶段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创新效率的视角寻找政府支持的合理区间。相关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效率之间存在着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效率受到政府支持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的门槛效应。政府支持力度低于0.84%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效率成正向关系。政府支持高于0.84%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效率成负向关系。根据企业规模不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规模企业门槛效应依然显著,小规模企业则不再存在门槛效应,为企业和政府推动创新效率提供了相关启示。

    2023年02期 v.36;No.159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11 ]

语言学研究

  • SentiWordNet情感词标注及其对我国语文词典的启示

    李学宁;

    在观点挖掘研究中,SentiWordNet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英文电子情感词典。它基于情感词的义项进行“三性合一”的极性标注,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自动计算极性的强度。借鉴SentiWordNet,当前《壮汉英词典》可以增补壮语情感词极性标注的方法;《现代汉语词典》的褒贬因子计数法存在局限性,并在逻辑起点、同义词集等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修改。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个案说明,SentiWordNet对于改进我国语文词典的情感词标注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2023年02期 v.36;No.159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0 ]
  • 生成词库理论视野下的英语名源动词研究

    袁健惠;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由名词发展而来的动词。名源动词是集中体现名词和动词之间密切关系的语言现象。从名源动词在起源名词的物性结构中所充当的物性角色来看,英语中投射到名源动词词义的物性角色有处置、施成、行为、定位、功用、形式6类。不同物性角色所在的物性结构语义表达式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名源动词在句法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物性角色跟起源名词的语义场分布的对应方面,存在着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情况;在名源动词语义类型跟起源名词物性角色的对应方面,主事、处所、施事、工具、终点这5种类型的名源动词跟起源名词在物性角色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受事和结果这2种类型的名源动词跟起源名词在物性角色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023年02期 v.36;No.159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