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定言命令式研究

  • 价值还是自由——康德定言命令式的基础性问题

    郭宇航;

    当代康德道德哲学前沿核心问题是探究定言命令式的基础性问题。科斯加德、盖耶和伍德等学者将一些善的概念如人性、自由或人的设定目的的能力视为绝对内在价值,作为定言命令式的基础,回应黑格尔对定言命令式空洞无内容的批判。康德既没有从价值中推导出定言命令式,也不支持任何潜在的价值基础论,也没有用价值来解释定言命令式的有效性,康德的问题不是分析伦理学的问题:为什么要道德?他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定言命令式?康德用自由证明定言命令式的可能性,并不因为自由是规范性实体,而在于自由蕴含描述性或非规范性意义。现实在自由条件下表现,法则是真实的,人出于对法则的尊重而去遵循。

    2021年04期 v.34;No.14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1 ]
  • 论康德定言命令式的可能性:质疑与挑战

    潘麒羽;

    康德的定言命令式表达出道德法则对有限理性存在者意志的无条件强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重点讨论这种定言命令式的可能性问题。有学者基于"自由—道德法则"的循环论证对康德的阐释提出质疑。通过《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相关论述,康德分别以"跳出循环"和"消除循环"的方式回应这类质疑。然而,当将康德的定言命令式理论应用到现实道德问题时,也暴露出貌似难以克服的局限。这些局限才是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在当代理论视野中所真正面临的挑战。

    2021年04期 v.34;No.149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5 ]

法学研究

  • 主合同有仲裁约定时保证合同诉讼之程序建构

    刘学在;李冠男;

    司法案例表明,主合同有仲裁约定时连带保证合同之诉的受理和裁判存在混乱和无序,其原因在于法院对仲裁协议性质、连带责任保证诉讼机理的误读。现有的处理模式既无法实现理论自洽,也无法缓解司法僵局。因此要借鉴民事实体法规定和程序法原理,法院对保证合同之诉应予受理并独立审理。在程序建构上,应尊重债权人的处分权,允许其自由选择对债务人的仲裁程序或对保证人的诉讼程序。然而,当诉讼程序和仲裁程序并存时,基于债务人承担最终责任的基本法理,应先对主合同纠纷予以仲裁,保证合同之诉中止审理,并根据仲裁结果的不同情形对保证合同之诉分别作出处理。

    2021年04期 v.34;No.149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9 ]
  • 立法保留范围之规范解释——兼论《立法法》第八条、第九条的修改

    周敬敏;

    立法保留的问题核心是其范围问题。《立法法》第八条和第九条存在文义模糊与解释困难。形式上,立法保留在《立法法》上的规范依据是第九条的"但书",但若将立法作为义务确立为立法保留的核心意义,则立法保留在《立法法》上的规范依据就不仅是第九条的"但书",还包括第八条。《立法法》规定立法保留的事项范围,旨在明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但通过规范解释显示出《立法法》对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作为义务的"谨慎"态度。依宪法有关规定及宪法法理分析,建议未来修改《立法法》时,对"专属立法权"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将第八条中的"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进行修改,明确区分两类立法作为义务,并对第九条的"但书"进行修改。

    2021年04期 v.34;No.149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728 ]
  • 仇恨犯罪成因的犯罪学解析与动态模型构建

    孙嫣然;

    "仇恨犯罪"已经在当下犯罪学和司法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渐引起社会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理论界的研究和讨论也逐步趋多。仇恨犯罪概念的庞杂体系可以被逐一厘清却很难被概括定义,但仍可从犯罪人心理与受害人性质两方面来架构仇恨犯罪概念框架。由此衍生出的以情绪认知为核心的仇恨犯罪行为模型更可以为仇恨犯罪反应机制提供新思路。

    2021年04期 v.34;No.149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42 ]
  • 软法理论与我国法的传统概念之修正

    凌彦君;

    随着我国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法治实践的不断拓进,我国主流法理学教科书中法的传统概念的不足日益显现。随着全球公共治理的兴起、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组织的发展以及欧盟软法实践的推动而在西方兴起的软法理论,为我们认识法的传统概念的不足提供了新的视阈。考察国内外学者关于软法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科学认识软法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对法的传统概念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法的概念涵括软法和硬法(传统的国家法)两种法类型,可以促进法的基础理论的完善,更好地解释和推进我国的法治实践。

    2021年04期 v.34;No.149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898 ]

鲁迅文化观研究

  • 鲁迅为什么说“不爱江南”?——兼论鲁迅的文化观和审美观

    黄健;

    鲁迅说他"不爱江南",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文化、美学等多重因素。从现代心理学维度来看,鲁迅童年和青少年成长期所遭遇的家庭变故和人生变化,是他"不爱江南"的心理根源。在他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对中国文化所作的反思、反省和批判,特别是对处于现代转型的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人生及其国民性所作的深入思考,则是他"不爱江南"的思想文化根源。从美学维度来看,鲁迅更喜欢那种"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式的粗犷、雄浑、宏大、豪迈的崇高之美。这种有利于促进国民性改造的审美偏爱,可以看作是他"不爱江南"的美学根源。

    2021年04期 v.34;No.149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1 ]
  • 重审以鲁迅为中心的现代作家对老庄的批判

    雷文学;

    学界一般认为,现代作家对老庄的批判是出于拯救民族命运的现实目的,而未在学理上加以考量。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现代作家并不是"无暇返回东西文化的本原",他们对老庄的批判其实已经超越了改造民族命运的功利目的,并且深入到文化深层进行本体论的考量——以充满力感的尼采哲学置换消极落后的老庄思想的潜在文化目的。鲁迅及众多作家的老庄批判透露出他们进行文化更新的潜在意图,只是这样的文化目的混糅在民族救亡的强大话语中,并为后者所遮掩。

    2021年04期 v.34;No.149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4 ]

文学研究

  • 中西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文化发生问题

    马小朝;

    古希腊文明和中国秦汉前文明应该是中西方古代文化的发生时期。古希腊文明是海洋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强调分工合作的社会关系,实行民主政治,科学理性健全发育。中国秦汉前文明是农耕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强调血缘宗亲的伦理关系,实行君主专制政治,伦理理性超常发育。从文化发生的角度言,西方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历史理性主义,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是伦理理性主义。

    2021年04期 v.34;No.149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5 ]

民族关系研究

  • 共话“和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才智——“中国和亲历史与和亲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左岫仙;

    由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和亲历史与和亲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5月21—23日在烟台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的和亲历史、和亲文化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了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理论动态,也显示了学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现实问题的热切关注。

    2021年04期 v.34;No.14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08 ]
  • 清朝皇帝的“元朝观”

    邓涛;

    在清朝兴起和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漠南蒙古是其重要助手。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对元朝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入主中原之后,清朝从帝王庙祭祀上恢复了元朝的正统地位,且通过校核史书来维护元朝的积极形象。此外,清朝诸帝在治国理政中亦对元朝历史有所借鉴。清朝皇帝对元朝等少数民族所建立政权的认可和肯定,说明清朝将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所建立政权视为中华统绪和中华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清朝皇帝历史观的相对进步性。

    2021年04期 v.34;No.14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24 ]

历史研究

  • 皇权授受与政治忌讳——从王禹偁贬谪事件看宋初政治生态

    乐进进;

    宋初的皇权合法性混沌不明,致使当时的政治生态在皇权授受问题上多有忌讳。王禹偁自身"赋性刚强,不能容物",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些政治忌讳。他以儒家本位坚决地排斥佛教,违拗赵宋以君权神授来粉饰篡权本质的初衷。在太宗继位的敏感问题上,王禹偁又未能迎合上意曲笔增饰,故而屡犯逆鳞。因为君主有政治上的需要,导致王禹偁的罪名尽管相当含糊,却被数度重责。

    2021年04期 v.34;No.149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1 ]

语言研究

  • 学风视野下的乾嘉文字学研究

    曾昭聪;张梦帆;

    清代乾嘉时期强调求真务实的学风,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学风与文字学研究的密切关系。乾嘉学者认为文字学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强调正俗字的区分与汉字规范,突出文字学的本体及相关学科研究,注重字书编纂及刊布,由此可见学风之于文字学研究乃至一切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

    2021年04期 v.34;No.149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2 ]
  • 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句法功能

    袁健惠;

    名源动词是上古汉语语法系统中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从语义类别看,该时期的名源动词主要分为8类;从语义结构和句法表现来看,不同语义类别的名源动词都跟一定的语义结构相对应。名源动词的语义结构决定其句法功能。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在句法上能否带宾语以及所带的宾语属于哪种语义角色都跟其自身的语义结构有关,语义结构不同,带宾语的能力就不同,带宾语的比例和所带宾语的语义角色也不同。当名源动词带宾语时,在句法上都有等值的分析型结构与之相匹配。

    2021年04期 v.34;No.149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