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历史逻辑与逻各斯精神

    刘凤娟;

    西方逻各斯精神在康德的辨证历史观中得到双重呈现,人类普遍历史的合规律性进程实则只是人类纯粹理性站在道德的高度反思全部人类社会的结果。正是囿于这种先验设定,历史与逻辑在康德哲学中只能达到外在的统一性。黑格尔扬弃了康德的先验预设的理性原则,将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进程看作是世界理性的客观理念的实现过程,由此使历史与逻辑获得了内在统一性,并将辨证历史观提升为普遍方法论。马克思则进一步扬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基础,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则奠定在物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由此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论。

    2019年05期 v.32;No.13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30 ]
  • 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历史逻辑与逻各斯精神

    刘凤娟;

    西方逻各斯精神在康德的辨证历史观中得到双重呈现,人类普遍历史的合规律性进程实则只是人类纯粹理性站在道德的高度反思全部人类社会的结果。正是囿于这种先验设定,历史与逻辑在康德哲学中只能达到外在的统一性。黑格尔扬弃了康德的先验预设的理性原则,将人类历史的辨证发展进程看作是世界理性的客观理念的实现过程,由此使历史与逻辑获得了内在统一性,并将辨证历史观提升为普遍方法论。马克思则进一步扬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基础,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则奠定在物质世界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由此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论。

    2019年05期 v.32;No.13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30 ]
  • 论世界主义及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鉴意义

    丛占修;

    世界主义者在反思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一种全球共同体的观念。全球共同体既是世界主义确证全球正义等规范原则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其理想目标。建构全球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全球正义是道德基础,世界主义民主是制度保证,培养世界公民则是其文化条件。世界主义的全球共同体观念在批判霸权主义、促进世界正义等方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对民族国家的作用、世界正义的主体以及价值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理解上存在本质区别。我们既要避免世界主义的内在缺陷,又要借鉴其积极因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资鉴。

    2019年05期 v.32;No.138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882 ]
  • 论世界主义及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鉴意义

    丛占修;

    世界主义者在反思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一种全球共同体的观念。全球共同体既是世界主义确证全球正义等规范原则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其理想目标。建构全球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全球正义是道德基础,世界主义民主是制度保证,培养世界公民则是其文化条件。世界主义的全球共同体观念在批判霸权主义、促进世界正义等方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对民族国家的作用、世界正义的主体以及价值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理解上存在本质区别。我们既要避免世界主义的内在缺陷,又要借鉴其积极因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资鉴。

    2019年05期 v.32;No.138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882 ]
  • 儒家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反思

    敦鹏;

    古代中国对分配正义思想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基于人的尊严,主张每个人的生存需求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在儒家的分配理念中,承认平等与不平等并存,并以仁礼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要求职位与俸禄应当按照人的贤能与贡献程度来进行分配,旨在以相对机会开放的形式使有德行的君子占据高位,以有利于民众的方式实施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尽管儒家分配正义思想对当时各等级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儒家的正义观与现代分配正义观存在明显不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和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甚至还存在矛盾和对立,有必要对其进行现代的反思和扬弃。

    2019年05期 v.32;No.138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550 ]
  • 儒家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反思

    敦鹏;

    古代中国对分配正义思想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基于人的尊严,主张每个人的生存需求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在儒家的分配理念中,承认平等与不平等并存,并以仁礼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要求职位与俸禄应当按照人的贤能与贡献程度来进行分配,旨在以相对机会开放的形式使有德行的君子占据高位,以有利于民众的方式实施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尽管儒家分配正义思想对当时各等级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儒家的正义观与现代分配正义观存在明显不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和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甚至还存在矛盾和对立,有必要对其进行现代的反思和扬弃。

    2019年05期 v.32;No.138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550 ]

法学研究

  • 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教义学探究

    毛海利;

    基于死刑的正当性疑问及我国的现实状况,综合运用立法削减与司法控制限制死刑的思路值得肯定。对于备而不用或偶尔适用的死刑罪名继续进行立法削减,经常适用的死刑罪名则必须诉诸司法控制。鉴于当前绝大多数的死刑判决集中于暴力犯罪,其无疑应当成为死刑司法控制的中心。随着司法程序的不断完善,死刑的实体控制愈发重要,关键在于明确死刑的适用标准。关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标准,应当区分量刑基准与量刑起点在死刑适用中的不同意义,围绕死刑立即执行建构死刑适用的量刑基准,将普通死缓确定为死刑适用的量刑起点,然后依照普通死缓——死缓限制减刑——死刑立即执行的逻辑顺序,根据影响特殊预防不利情节的裁量情况,最终确定行为人死刑适用的具体方式。

    2019年05期 v.32;No.138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56 ]
  • 暴力犯罪死刑适用标准的教义学探究

    毛海利;

    基于死刑的正当性疑问及我国的现实状况,综合运用立法削减与司法控制限制死刑的思路值得肯定。对于备而不用或偶尔适用的死刑罪名继续进行立法削减,经常适用的死刑罪名则必须诉诸司法控制。鉴于当前绝大多数的死刑判决集中于暴力犯罪,其无疑应当成为死刑司法控制的中心。随着司法程序的不断完善,死刑的实体控制愈发重要,关键在于明确死刑的适用标准。关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标准,应当区分量刑基准与量刑起点在死刑适用中的不同意义,围绕死刑立即执行建构死刑适用的量刑基准,将普通死缓确定为死刑适用的量刑起点,然后依照普通死缓——死缓限制减刑——死刑立即执行的逻辑顺序,根据影响特殊预防不利情节的裁量情况,最终确定行为人死刑适用的具体方式。

    2019年05期 v.32;No.138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56 ]
  • 征地补偿义务主体的制度困境与对策研究

    高飞;

    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以对土地被征收的农民集体进行补偿为基本条件,《宪法修正案》第20条是征地补偿立法的宪法依据。我国法律关于征地补偿义务主体的规定不统一,实践中通常以用地单位为征地补偿义务主体,这是对征地补偿法律关系的扭曲,也是对国家行使征收权后农民集体失去土地所有权与用地单位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之法律逻辑加以模糊处理的结果。征收补偿由征收权的行使引起,是因征收权的实施侵害了被征收人的财产权所产生的一种债的关系,从征地补偿法律关系来看,国家和被征收人是当事人,其中行使征地权的国家是补偿义务主体。

    2019年05期 v.32;No.138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6 ]
  • 征地补偿义务主体的制度困境与对策研究

    高飞;

    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以对土地被征收的农民集体进行补偿为基本条件,《宪法修正案》第20条是征地补偿立法的宪法依据。我国法律关于征地补偿义务主体的规定不统一,实践中通常以用地单位为征地补偿义务主体,这是对征地补偿法律关系的扭曲,也是对国家行使征收权后农民集体失去土地所有权与用地单位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之法律逻辑加以模糊处理的结果。征收补偿由征收权的行使引起,是因征收权的实施侵害了被征收人的财产权所产生的一种债的关系,从征地补偿法律关系来看,国家和被征收人是当事人,其中行使征地权的国家是补偿义务主体。

    2019年05期 v.32;No.138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6 ]

文学研究

  • 初唐送别诗创作的多元格局及诗歌史意义

    杨玉锋;

    跨度近百年的初唐是唐代诗歌的发轫时期,也是送别诗发展的一个关键时间段。初唐时期的送别诗数量虽然有限,但是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和文学史价值。初唐送别诗的创作格局中,主要存在三种体式的诗歌:存在于宫廷环境中的宫廷送别诗,以创作上的集体性和风格上的富丽性为标志;活跃在贵族官僚阶层的送别诗,其中的送人赴任的饯送诗、涉及贬谪的送别诗具有诗风、诗体的转折意义与示范价值;代表文坛新鲜血液的底层文人创作的送别诗,这类诗歌将送别诗拉回到抒情的轨道上,气势激昂,感情热烈,启盛唐之先鞭。送别诗的频繁创作使初唐文坛保持着活力与生命力,也体现了唐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南北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初唐送别诗是整个唐诗从宫廷走向江山与塞漠的表征之一,对后来的同主题诗歌创作起到了开创和引导作用。

    2019年05期 v.32;No.138 5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927 ]
  • 初唐送别诗创作的多元格局及诗歌史意义

    杨玉锋;

    跨度近百年的初唐是唐代诗歌的发轫时期,也是送别诗发展的一个关键时间段。初唐时期的送别诗数量虽然有限,但是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和文学史价值。初唐送别诗的创作格局中,主要存在三种体式的诗歌:存在于宫廷环境中的宫廷送别诗,以创作上的集体性和风格上的富丽性为标志;活跃在贵族官僚阶层的送别诗,其中的送人赴任的饯送诗、涉及贬谪的送别诗具有诗风、诗体的转折意义与示范价值;代表文坛新鲜血液的底层文人创作的送别诗,这类诗歌将送别诗拉回到抒情的轨道上,气势激昂,感情热烈,启盛唐之先鞭。送别诗的频繁创作使初唐文坛保持着活力与生命力,也体现了唐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南北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初唐送别诗是整个唐诗从宫廷走向江山与塞漠的表征之一,对后来的同主题诗歌创作起到了开创和引导作用。

    2019年05期 v.32;No.138 5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927 ]
  • “情”与“病”的变奏——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

    游澜;

    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曾大量存在着情爱与疾病两种美学因素的结合。从晚清民初言情小说中的"以病证情"到"五四"婚恋小说中的"因情害病","情"与"病"的关系嬗变不仅隐喻了个体自治的理想在不同现实文化语境中的受挫,更昭示了作为文化体系之基础的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

    2019年05期 v.32;No.138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92 ]
  • “情”与“病”的变奏——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

    游澜;

    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曾大量存在着情爱与疾病两种美学因素的结合。从晚清民初言情小说中的"以病证情"到"五四"婚恋小说中的"因情害病","情"与"病"的关系嬗变不仅隐喻了个体自治的理想在不同现实文化语境中的受挫,更昭示了作为文化体系之基础的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

    2019年05期 v.32;No.138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92 ]
  • 价值哲学视野下茅盾文学奖的导向功能和可能未来

    葛瑞应;

    历来对茅盾文学奖的质疑多指向评奖标准和核心价值的种种缺陷,二者构成了茅盾文学奖研究亟需直面的理论课题。在价值论视野中,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中国作协为评价践行者的一种评价标准,它与茅盾文学奖的价值标准并不完全重合,具有调试的可能与必要。在国家文学制度的整体设计下,茅盾文学奖的价值体系是以主旋律为主体,由内至外依次为家国价值、伦理价值、理想价值的构造,核心价值与共适性价值呈现互融趋势。如此设计的合理性在于将文学提供独特中国经验的功用性置于显要位置,由此产生的主旋律引力使自由、发展、创造等超越性价值追求有了现实落脚点。此外,还给予艺术性标准以弹性操作空间,从评奖条例的修订细节到突破审美惯性的获奖作品均能反映茅盾文学奖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性越来越强,这也为接纳更多长篇小说家族的成员提供了可能。

    2019年05期 v.32;No.138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97 ]
  • 价值哲学视野下茅盾文学奖的导向功能和可能未来

    葛瑞应;

    历来对茅盾文学奖的质疑多指向评奖标准和核心价值的种种缺陷,二者构成了茅盾文学奖研究亟需直面的理论课题。在价值论视野中,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中国作协为评价践行者的一种评价标准,它与茅盾文学奖的价值标准并不完全重合,具有调试的可能与必要。在国家文学制度的整体设计下,茅盾文学奖的价值体系是以主旋律为主体,由内至外依次为家国价值、伦理价值、理想价值的构造,核心价值与共适性价值呈现互融趋势。如此设计的合理性在于将文学提供独特中国经验的功用性置于显要位置,由此产生的主旋律引力使自由、发展、创造等超越性价值追求有了现实落脚点。此外,还给予艺术性标准以弹性操作空间,从评奖条例的修订细节到突破审美惯性的获奖作品均能反映茅盾文学奖对艺术创新的包容性越来越强,这也为接纳更多长篇小说家族的成员提供了可能。

    2019年05期 v.32;No.138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97 ]
  • 中西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哲学基础、理论阐发

    马小朝;

    中西方人都有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的哲学思考。中西方人都有文学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的理论阐发。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偏好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西方人的哲学思考,偏好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

    2019年05期 v.32;No.138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10 ]
  • 中西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哲学基础、理论阐发

    马小朝;

    中西方人都有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的哲学思考。中西方人都有文学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的理论阐发。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偏好恪守伦理道德理想的意志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超越必然的审美自由。西方人的哲学思考,偏好认识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知识自由;文学审美自由理想的理论阐发,偏好认识必然的审美自由。

    2019年05期 v.32;No.138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10 ]

民族关系研究

  • 边疆安全、边疆开发与明代中朝交往的互动

    王桂东;

    边疆地带安全环境的建立及维护、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同明代中朝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及开发建设,为双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及物质上的保障。而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融洽,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与开发程度。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朝两国之间,而且在古代东亚世界的邻国交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2019年05期 v.32;No.138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19 ]
  • 边疆安全、边疆开发与明代中朝交往的互动

    王桂东;

    边疆地带安全环境的建立及维护、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同明代中朝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及开发建设,为双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及物质上的保障。而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融洽,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与开发程度。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朝两国之间,而且在古代东亚世界的邻国交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2019年05期 v.32;No.138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19 ]

历史研究

  • 允与请的博弈与皇权崇拜:唐前期的请行幸

    张琛;

    请行幸是臣民朝见皇帝的一种形式,以皇帝驾幸某地来完成,分为民间群体请幸三都、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臣民请行驻跸礼三种。民间群体请行幸的参加者多为父老、僧、道等,形式由诣阙上表和遣使以闻两种,内容包括请驾幸和请留驾两个方面。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则有京内和京外之分,多有邀宠之嫌。一般来说,请行驻跸礼的主体为"所司",但遇到"封禅礼"这种高规格礼典,请行幸则要全民参与,形式由上表、献赋颂、诣阙请封等。在实际运作中,请行幸的效用甚微,其意义更多的在于"请"的礼仪表达,这种礼仪表达是君尊臣卑的反映,也是皇权崇拜的体现。

    2019年05期 v.32;No.138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8 ]
  • 允与请的博弈与皇权崇拜:唐前期的请行幸

    张琛;

    请行幸是臣民朝见皇帝的一种形式,以皇帝驾幸某地来完成,分为民间群体请幸三都、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臣民请行驻跸礼三种。民间群体请行幸的参加者多为父老、僧、道等,形式由诣阙上表和遣使以闻两种,内容包括请驾幸和请留驾两个方面。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则有京内和京外之分,多有邀宠之嫌。一般来说,请行驻跸礼的主体为"所司",但遇到"封禅礼"这种高规格礼典,请行幸则要全民参与,形式由上表、献赋颂、诣阙请封等。在实际运作中,请行幸的效用甚微,其意义更多的在于"请"的礼仪表达,这种礼仪表达是君尊臣卑的反映,也是皇权崇拜的体现。

    2019年05期 v.32;No.138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8 ]
  • 唐宋时期李密形象的构建与流变

    朱旭亮;

    唐初史臣出于维护政局稳定的目的,在构建李密的形象过程中将其与项羽相比附,呈现出相对较为正面的形象。后世的史臣虽然排除了唐初的政治顾虑,却又掺入了维护各自王朝统治秩序的现实考量,从而使李密的形象愈发丰满,同时其负面成分也相对有所增加。李密在多种史书中的形象各有异同,缘于史臣需要使李密的形象更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要求,因此各个时段所构造出来的李密形象都蕴含着特殊的政治意义。

    2019年05期 v.32;No.138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56 ]
  • 唐宋时期李密形象的构建与流变

    朱旭亮;

    唐初史臣出于维护政局稳定的目的,在构建李密的形象过程中将其与项羽相比附,呈现出相对较为正面的形象。后世的史臣虽然排除了唐初的政治顾虑,却又掺入了维护各自王朝统治秩序的现实考量,从而使李密的形象愈发丰满,同时其负面成分也相对有所增加。李密在多种史书中的形象各有异同,缘于史臣需要使李密的形象更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要求,因此各个时段所构造出来的李密形象都蕴含着特殊的政治意义。

    2019年05期 v.32;No.138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56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

    2019年05期 v.32;No.138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特别注重涵纳对已有理论新见解、对科学方法新探

    2019年05期 v.32;No.138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