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伦理精神及其生成逻辑

    王天民;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创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是在马克思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诞生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生长点,而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实践的历史性理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创立的关键。随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创立,哲学转向了生活世界,同时也就凸显出了伦理精神。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精神是以彰显人的主体性为重心的生成变化着的伦理精神,无意识的自然伦理、有意识的功利伦理和超意识的自由伦理的递进提升是其生成变化的基本逻辑环节。

    2018年02期 v.31;No.12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9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739 ]
  • “文化中国”: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兼与杜维明商榷

    涂可国;

    "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学术范式、思想范式和实践范式,既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交流可以倚重的特殊文化符号,也是用以说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和全球文明大格局中重要地位的标示性概念,同时也是连接海内外华人以及一切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抱有好感或兴趣的有识之士的精神纽带。"文化中国"既可以指由某种文化特质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也可以指由某一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综合体所展现出来的中国面相;既可以解释为历史的或现实的藉由某些文化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中国象征,也可以理解为未来文化繁盛的中国图像等。"文化中国"观念不仅为中国和中国文化确立了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合适位置,试图拓展中华文化的生存空间,打造中国文化圈,而且它对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中华民族的振兴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18年02期 v.31;No.129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53 ]
  • 论朱熹理学的诠释学建构

    耿芳朝;

    朱熹以"天理"为形上架构,构筑"太极、理、气、阴阳"宇宙系统、深化完善"理本体论"思想,视其为万物生化的本根和伦理价值的本源,使之获得诠释本体的地位。在诠释方法上,贯彻理一分殊的"以理演申法"和兼治汉宋的"训诂解义法":前者确保诠释原则及意义的整体性,开显儒学的思辨内涵和形上意蕴;后者融贯汉唐训诂释辞、以文解意释义法,延续传统经学。理学诠释学立足儒家经典,坚持哲学诠释和文本释义双重路向;承继了传统训诂释义的经学宗旨、赋予儒学哲理化,将儒学提高至新高度。理学的兴发,汉、宋之学的互动及经典诠释的与时偕行,皆与理学诠释学致思路向密不可分。其本体与方法相即互融的特点,可资助益于当前西方诠释学之新生。

    2018年02期 v.31;No.12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5 ]

法学研究

  • 授权立法条款研究——以《旅游法》为考察对象

    汪全胜;

    《旅游法》是我国旅游的基本性法律,它奠定了我国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旅游法》通过设置授权立法条款,促使其他相关立法主体制定《旅游法》适用的配套法律规范性文件。虽然绝大多数授权立法条款得到了落实,有关立法主体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但是一些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可操作性仍然需要加强。《旅游法》在授权立法条款设置上存在默示授权条款过多、授权立法条款不规范等缺陷,需要在运用明示授权立法条款、完善授权主体与被授权主体以及授权条款立法语言的表达技术上进一步完善。

    2018年02期 v.31;No.129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67 ]
  • 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构——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展开

    刘计划;孔祥承;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诉讼模式革新与诉讼制度改革的产物,也是对现实司法需求的回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构既要满足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理论要求,又要积极回应实践需求。未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应当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案件,但协商应当以量刑为限,不得涉及定罪问题。在具体操作时,应赋予有量刑建议权的检察机关协商启动权,保障法官中立行使协商认定权,同时充分保证当事人的协商参与权。

    2018年02期 v.31;No.129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22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992 ]
  •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法院应对

    常洁琨;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我国实行诉讼阶段论的制度设计并不矛盾,应当确立审前司法审查制度和人身保护令制度,以延展审判职能,并严格遵循法庭审理和裁判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发挥好庭前会议的作用,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确立法院的审判权威。

    2018年02期 v.31;No.129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5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11 ]

文学研究

  • 曾国藩何绍基交游考论

    二月河;张鑫洁;

    曾国藩与何绍基都是晚清文化名人,又都在政坛有不同影响,两人交游数十年,共同见证了时代巨变和文化风貌。曾、何二人因诗文创作上的志同道合才真正相识相交。道光二十四年以后,二人由"亲密"走向"疏离"。何绍基在咸丰五年离开官场,曾国藩则致力于江南战事。江南平定后,何绍基的金陵之行成为二人友谊的融冰之旅。《十三经注疏》的"志同道合"是曾国藩与何绍基最后的默契。

    2018年02期 v.31;No.129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05 ]
  • 城乡关系视域下莫言《四十一炮》再解读

    魏家文;

    莫言的《四十一炮》是当代乡土小说中的杰作。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城乡关系演变的视角,以一个村庄在改革开放后的变迁史为切入口,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由隔阂对立、利益冲突到同流合污的演变过程。《四十一炮》是对乡土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从乡土小说传统来看,莫言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困境,但他强调人的肉体的满足是精神提升的前提;莫言延续了沈从文对城市文明负面性批判的传统,但他没有像沈从文一样,把乡村堕落的责任归结为来自外部的城市文明,而是从人的内在欲望的角度来探讨其深层原因,把人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创作的旨归,这实际上是更为深沉的人本主义关怀。

    2018年02期 v.31;No.129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9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87 ]
  • 情境力量场与路西法效应——社会伦理学视域下的《锻炉上的血》

    庞好农;

    阿塔威在《锻炉上的血》里通过情境力量场与种族环境的相互作用,揭示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或恶魔的致因和客观规律。人格毁损情境力量场、生存情境力量场和物化情境力量场相互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路西法效应的多种表现形式。从社会伦理学来看,在社会关系物化、亲情关系物化和生态环境物化的社会环境里,物化者在物化他人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物化,以"去人性化"的形式把生存空间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社会环境和文明退化的求生状态。

    2018年02期 v.31;No.129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3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02 ]

民族关系研究

  • 关于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几点看法

    崔明德;

    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二是研究机构快速增加,三是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四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五是研究成果非常丰硕,六是学术氛围不断浓厚。新形势下,民族理论政策及民族问题研究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一些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一些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进一步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完善和发展民族理论,既需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从中得到智慧,也需要立足于现实问题和现实需要,还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进一步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针对性强、管用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彰显特色。我校的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设在我校的山东省民族研究中心,都突出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研究这一特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培养民族学研究生,我们都把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摆在最突出位置。

    2018年02期 v.31;No.12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2 ]
  • 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刍议

    李致江;

    作为列宁民族理论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民族自决权",在指导俄国革命、苏联创立以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新环境下,民族自决权实施的主体与时空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系统梳理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由来与基本内涵,深入挖掘其隐含的民族联合与民族自治思想,根据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需要,对其进行重新阐释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2018年02期 v.31;No.129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5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707 ]

历史研究

  • 孙诒让“周公作《周礼》”说评析

    邱林;

    《周礼》一书于诸经最为晚出,且记载多有不合之处,因而历来存在很大争议。刘歆最早提出《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道,经过礼学专家郑玄的认可,这种说法后来得到更多的认同,孙诒让作《周礼正义》也延续此说。为了弥合"周公作《周礼》"这一默认前提,孙诒让有时不得不勉为其说,把歧异之处解释为时代差异是最常用的方法。孙诒让的学术背景、经学立场、个人局限,以及当时激烈的今古文之争,都是他延续旧说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8年02期 v.31;No.129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0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8 ]
  • 试论傅斯年的墨学研究及影响

    马越;马亮宽;

    傅斯年的墨学研究以墨子"非命论"为核心内容,探讨了墨家思想的宗教性特点,分析了儒墨相争的原因和实质,考证了墨学源流及墨子其人其书。他的研究对同时期的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之墨学研究,既秉承科学的真理观,也富有民族主义情结,极具批判与创新精神,是一种努力重新评价传统的表现,有着与"五四"运动一样的关怀。他运用比较学、统计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史料,进行合理的哲学思辨,为墨学研究乃至先秦思想史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2018年02期 v.31;No.129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43 ]

语言学研究

  • 汉语普通话声调中声学信息和语言学信息的加工

    余可可;王瑞明;周亚聪;李利;

    声调是汉语普通话的一个重要特征,包含了声学和语言学两方面信息。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加工,既包括对声学信息的加工,更包括对语言学信息的加工。其中,声学信息的加工主要偏向于在大脑右半球进行,而语言学信息的加工主要偏向于在大脑左半球进行。此外,这两种信息加工的时序关系在前注意阶段和注意阶段可能有所不同。而非汉语母语者,尤其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非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加工主要表现为对声学信息的加工,偏向于在大脑右半球进行。

    2018年02期 v.31;No.129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6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09 ]

  • 来稿须知

    <正>《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的办刊方针和"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连续取得喜人成绩,创出了品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所载文章力争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

    2018年02期 v.31;No.129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