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晶;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近代文论领域仍受关注的诗人。近代尊陶之风中对陶渊明诗文不平之气的认同,可与以冲淡自然论陶渊明诗文的主调相抗衡;近代崇谢论多与谢灵运诗歌艺术的创新以及清代以来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倾向有关。受传统诗论和近代思潮影响,近代陶谢论有陶谢并提,互文互释的特色,已暗合西方互文性理论。近代陶谢论在文论史观的建构、哲学美学视野的开拓上已初步表现其在近现代文论体系中的价值。在一些诋斥六朝之风的评论中,亦可见对陶谢诗尤其是对谢诗评论的微词异响。
2015年04期 v.28;No.113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7 ] - 邓伟;
民初政论刊物《甲寅杂志》偶有文学创作,其大体因袭传统方式,基本不涉及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学"的"现代"浮现的线索,表现于《甲寅杂志》的观念方面,在其众多的政治言论之中显得复杂、隐蔽,而所开拓的领域十分深广。《甲寅杂志》诸公以"人生"观照与评论小说,使得文学观念内化,同时也芜杂化,在其中不难发现新质。民初"文学"观念与整个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变化密不可分,在其内部逐步酝酿否定性因素,从而超越晚清的改良文学思潮。黄远庸就标出"新文学"一词,试图寻找根本的救济方法,认为"新文学"应与现代思潮接触,以启蒙的手段促人觉醒,改良人生。
2015年04期 v.28;No.11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2 ] - 郭俊超;
中国台湾地区新乡土小说明显背离了传统乡土小说的书写路向,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状态,在书写意蕴和操作技术上进行新开拓。新乡土作家的创作体现了在"本土化"社会环境中对"地方性"的建构;这批作家注重在现代化与现代性负荷下对更加隐秘和私人化的存在感及精神体验;同时其作品又笼罩了一层魔幻色彩,隐含地标示着对自我、现实与历史的指涉。
2015年04期 v.28;No.113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52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15 ] - 黄峰;
由于兼有P、J两个底本的创世内容,《创世记》前三章在叙事逻辑上具有显性冲突。但犹太教祭司们在坚持宗教信仰准则的同时,巧妙地通过表层文本的细节叙事暗示出亚当在吃禁果中的隐性犯罪,并进而建构起"三次祝福——三次诅咒"的潜文本叙事结构。《创世记》前三章利用这种表层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叙事共谋关系,不仅有效地化解了P、J两底本之间的显性冲突,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完善了创世故事,这对增强整个圣经文本的内在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2015年04期 v.28;No.113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7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