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文;
章炳麟的政治、哲学思想随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而变。章炳麟哲学思想前期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而撰《訄书》、《菌说》、《视天论》等,以阿屯(Atom)、以太为而非精神性"性海"为苍苍然成物者;后因"苏报案"囚系上海,在狱中潜心佛学,推崇法相唯识学,发表了《建立宗教论》、《无神论》、《人无我论》、《四惑论》、《俱分进化论》等,建构了其哲学理论思维体系。从章炳麟思想演变过程中,可以窥见中国近代化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章炳麟的基本立场是会通中西,西为中用,他早期吸收西方阿屯(原子)说,以充实中国天的学说;他接受西方进化论,而改造为俱分进化论,并根据现实社会人生的苦乐、善恶的实际,主张苦乐、善恶并进;他讲西方的自由、平等,以佛教唯识学和中国传统《庄子·齐物论》思想加以诠释。这种诠释,是中国化的诠释,是在中西文化互动、交流、冲突、融合中,做出了西方近现代思想中国化的尝试,这一点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014年04期 v.27;No.10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9 ] - 张立文;
章炳麟的政治、哲学思想随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而变。章炳麟哲学思想前期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而撰《訄书》、《菌说》、《视天论》等,以阿屯(Atom)、以太为而非精神性"性海"为苍苍然成物者;后因"苏报案"囚系上海,在狱中潜心佛学,推崇法相唯识学,发表了《建立宗教论》、《无神论》、《人无我论》、《四惑论》、《俱分进化论》等,建构了其哲学理论思维体系。从章炳麟思想演变过程中,可以窥见中国近代化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章炳麟的基本立场是会通中西,西为中用,他早期吸收西方阿屯(原子)说,以充实中国天的学说;他接受西方进化论,而改造为俱分进化论,并根据现实社会人生的苦乐、善恶的实际,主张苦乐、善恶并进;他讲西方的自由、平等,以佛教唯识学和中国传统《庄子·齐物论》思想加以诠释。这种诠释,是中国化的诠释,是在中西文化互动、交流、冲突、融合中,做出了西方近现代思想中国化的尝试,这一点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014年04期 v.27;No.10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9 ] - 张克宾;
马王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以损益二卦论四时阴阳之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卦气说,所表达的不仅是四时阴阳的损益消长,而且将"产"作为天地之变的价值归宿。由对损益之变的体察,《要》篇提出了"易道"的观念,以"顺于天地之心"为易道之要义,并以"君道"的视野来论易道,实现了易学由筮到德再到道的理论提升。随着易道观的提出,《要》篇对《易》之为书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新的解读,特别从易象角度阐发三才之道和四时之变。与《说卦传》相关章节相比,《要》篇"损益之道"章的问题意识和致思理路更为原始,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痕迹。
2014年04期 v.27;No.107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45 ] - 张克宾;
马王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以损益二卦论四时阴阳之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卦气说,所表达的不仅是四时阴阳的损益消长,而且将"产"作为天地之变的价值归宿。由对损益之变的体察,《要》篇提出了"易道"的观念,以"顺于天地之心"为易道之要义,并以"君道"的视野来论易道,实现了易学由筮到德再到道的理论提升。随着易道观的提出,《要》篇对《易》之为书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新的解读,特别从易象角度阐发三才之道和四时之变。与《说卦传》相关章节相比,《要》篇"损益之道"章的问题意识和致思理路更为原始,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痕迹。
2014年04期 v.27;No.107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45 ]
- 郭明瑞;
《德国民法典》立法模式的根本特点是按总则分则结构编排民法典。民法总则是对各分则共通事项的规定。作为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责任在各分则部分都会存在,即使将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也有必要将侵权责任与债务不履行责任的共通事项再抽象出来置于总则中。民法的各项制度是以民事法律关系构建的,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结合而成的,从"权利——义务——责任"的逻辑关系上,民事责任应为民法总则的内容。制定民法总则应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在总则中规定民事责任符合我国已形成的立法传统。
2014年04期 v.27;No.107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833 ] - 郭明瑞;
《德国民法典》立法模式的根本特点是按总则分则结构编排民法典。民法总则是对各分则共通事项的规定。作为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责任在各分则部分都会存在,即使将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也有必要将侵权责任与债务不履行责任的共通事项再抽象出来置于总则中。民法的各项制度是以民事法律关系构建的,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结合而成的,从"权利——义务——责任"的逻辑关系上,民事责任应为民法总则的内容。制定民法总则应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在总则中规定民事责任符合我国已形成的立法传统。
2014年04期 v.27;No.107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833 ] - 厄恩斯特·卡纳;毕潇潇;
欧洲各国大致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对人格权的民法保护。其中欧陆法系国家有两种,一部分是关注一般人格权保护,另一部分是注重具体人格权保护,而英国法则是关注违法行为本身以及不同侵权个案的具体情形。无论哪种保护方式,核心问题是要区分人格权内涵的不同领域而予以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对法律地位清晰明确、显而易见以及法律位阶较高的人格权益,应予以较高程度的保护,反之,则应给予较低程度的保护或者不予保护。宪法性权利可以对私权产生间接却重要的影响,人权对人格权的影响也是如此。欧洲许多国家便是通过解读《欧洲人权公约》来寻求人格权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欧洲人权法院在适用《欧洲人权公约》的过程中,试图促成欧洲各国人格权保护的统一标准。在侵害人格权的法律后果上,是否适用非财产损害赔偿,是反映一个国家对人格权保护是否充分以及适当的试金石。基于对侵权法补偿功能的考量,并不适宜将惩罚性赔偿引入人格权法律保护。
2014年04期 v.27;No.107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02 ] - 厄恩斯特·卡纳;毕潇潇;
欧洲各国大致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对人格权的民法保护。其中欧陆法系国家有两种,一部分是关注一般人格权保护,另一部分是注重具体人格权保护,而英国法则是关注违法行为本身以及不同侵权个案的具体情形。无论哪种保护方式,核心问题是要区分人格权内涵的不同领域而予以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对法律地位清晰明确、显而易见以及法律位阶较高的人格权益,应予以较高程度的保护,反之,则应给予较低程度的保护或者不予保护。宪法性权利可以对私权产生间接却重要的影响,人权对人格权的影响也是如此。欧洲许多国家便是通过解读《欧洲人权公约》来寻求人格权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欧洲人权法院在适用《欧洲人权公约》的过程中,试图促成欧洲各国人格权保护的统一标准。在侵害人格权的法律后果上,是否适用非财产损害赔偿,是反映一个国家对人格权保护是否充分以及适当的试金石。基于对侵权法补偿功能的考量,并不适宜将惩罚性赔偿引入人格权法律保护。
2014年04期 v.27;No.107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02 ] - 廖永安;李林启;
在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司法诚信建设,不仅是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已成为当今的一个时代主题。司法诚信是维护社会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引领社会诚信的最佳示范,司法诚信建设是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最有力突破口。加强司法诚信建设,要以法官诚信司法为前提,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诚信诉讼为核心,以执行诚信建设为着力点。
2014年04期 v.27;No.107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443 ] - 廖永安;李林启;
在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强司法诚信建设,不仅是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已成为当今的一个时代主题。司法诚信是维护社会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引领社会诚信的最佳示范,司法诚信建设是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最有力突破口。加强司法诚信建设,要以法官诚信司法为前提,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诚信诉讼为核心,以执行诚信建设为着力点。
2014年04期 v.27;No.107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443 ] - 张玉东;
不作为侵权与作为侵权的区分在当下仍具意义。二者区分的必要性,尤其体现在因果关系确认上的不同,注意义务负担上的差异,以及作为与不作为共同致害时责任承担的特殊规则三方面。
2014年04期 v.27;No.107 43-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83 ] - 张玉东;
不作为侵权与作为侵权的区分在当下仍具意义。二者区分的必要性,尤其体现在因果关系确认上的不同,注意义务负担上的差异,以及作为与不作为共同致害时责任承担的特殊规则三方面。
2014年04期 v.27;No.107 43-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83 ]
- 邹华;
新时期文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拓展了文艺理论建设的视野和思路,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长期滞留在古典主义的历史阴影之中,新时期文论在"文革"结束后三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从"唯情内转"到"唯利外转"为主线的演变转化,审美特性与社会生活趋向统一的现代美学课题始终未能得到理论思维的关注和解决,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亦随之出现较大的偏差,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上。深入研究新时期文论在引进和移植西方现代美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而建立既不同于"西马"又不同于"苏马"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是中国当代文论重要理论课题和历史任务。
2014年04期 v.27;No.107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6 ] - 邹华;
新时期文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拓展了文艺理论建设的视野和思路,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长期滞留在古典主义的历史阴影之中,新时期文论在"文革"结束后三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从"唯情内转"到"唯利外转"为主线的演变转化,审美特性与社会生活趋向统一的现代美学课题始终未能得到理论思维的关注和解决,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亦随之出现较大的偏差,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上。深入研究新时期文论在引进和移植西方现代美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而建立既不同于"西马"又不同于"苏马"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是中国当代文论重要理论课题和历史任务。
2014年04期 v.27;No.107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6 ] - 冯妮;
晚清"新小说"是近代知识分子应对时代危机的产物,它着眼于对大众情感进行整合与教育,其目的在于想象和构建一种新的主体。在除旧布新之际,"少年"表征了新的时间起点,而"少年"之"成长"则意味着将线性时间注入进步历史观念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基本母题与形式结构。"新小说"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第一人称少年主人公形象,通过讨论其中所呈现出的多种形式症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时代危机下半殖民国家面对现代转型时的难题与困境。
2014年04期 v.27;No.107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28 ] - 冯妮;
晚清"新小说"是近代知识分子应对时代危机的产物,它着眼于对大众情感进行整合与教育,其目的在于想象和构建一种新的主体。在除旧布新之际,"少年"表征了新的时间起点,而"少年"之"成长"则意味着将线性时间注入进步历史观念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基本母题与形式结构。"新小说"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第一人称少年主人公形象,通过讨论其中所呈现出的多种形式症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时代危机下半殖民国家面对现代转型时的难题与困境。
2014年04期 v.27;No.107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28 ] - 张雅萍;
美国自然文学女作家玛丽·奥斯丁描写了西南沙漠地域的地形风貌、动植物特性、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土著居民,将浓郁的西南地域特色融入美国自然文学传统之中。她的文学创作与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相契合,就像沙漠仙人掌一样,从作家心灵的种子萌发,在西南沙漠地域的自然和印第安文化中汲取养料,将她的思想、情感、灵魂客观化在作品当中开花结果,写出了"沙漠经典"《少雨的土地》和其他自然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将西南沙漠自然环境、作家生活经历、艺术创作三者联系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奥斯丁的自然文学创作使她的生命得以升华,调和她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成就自我精神的完整性。
2014年04期 v.27;No.107 66-7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57 ] - 张雅萍;
美国自然文学女作家玛丽·奥斯丁描写了西南沙漠地域的地形风貌、动植物特性、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土著居民,将浓郁的西南地域特色融入美国自然文学传统之中。她的文学创作与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相契合,就像沙漠仙人掌一样,从作家心灵的种子萌发,在西南沙漠地域的自然和印第安文化中汲取养料,将她的思想、情感、灵魂客观化在作品当中开花结果,写出了"沙漠经典"《少雨的土地》和其他自然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将西南沙漠自然环境、作家生活经历、艺术创作三者联系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奥斯丁的自然文学创作使她的生命得以升华,调和她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成就自我精神的完整性。
2014年04期 v.27;No.107 66-7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57 ]
- 段金生;
近代边疆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中国蔓延,这既是中国内部窳败、政治失序所致,也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演变所致。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化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既是帝国主义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重要表现,也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结果。列强这一"他者"的侵略,一方面使边疆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也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觉醒,国人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地缘政治是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博弈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民族与宗教问题则成为列强利用其以干预中国边疆问题时的重要方式。对这些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复杂面相,应有深层次的梳理、分析与诠释。
2014年04期 v.27;No.107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73 ] - 段金生;
近代边疆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中国蔓延,这既是中国内部窳败、政治失序所致,也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演变所致。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化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既是帝国主义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重要表现,也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结果。列强这一"他者"的侵略,一方面使边疆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也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觉醒,国人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地缘政治是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博弈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民族与宗教问题则成为列强利用其以干预中国边疆问题时的重要方式。对这些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复杂面相,应有深层次的梳理、分析与诠释。
2014年04期 v.27;No.107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73 ] - 孙健飞;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用以分别华夏与夷狄的主要标准。礼尤为重视的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以及男女之别,而这也正是夷夏之辨的主要内容。结合先秦儒家关于礼的论述以及《史记》、《汉书》等史籍中有关少数民族的记载,我们发现儒家所强调的礼与夷狄的文化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凹凸对应"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儒家的礼正是在夷夏两种文化的对立中形成和发展的。进一步的探究更能发现,夷夏两种文化也有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离不开各民族的努力。
2014年04期 v.27;No.107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04 ] - 孙健飞;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用以分别华夏与夷狄的主要标准。礼尤为重视的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以及男女之别,而这也正是夷夏之辨的主要内容。结合先秦儒家关于礼的论述以及《史记》、《汉书》等史籍中有关少数民族的记载,我们发现儒家所强调的礼与夷狄的文化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凹凸对应"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儒家的礼正是在夷夏两种文化的对立中形成和发展的。进一步的探究更能发现,夷夏两种文化也有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离不开各民族的努力。
2014年04期 v.27;No.107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04 ]
- 沈刚;
东汉时代私谥盛行,获谥者可分为隐逸者、去官或致仕者及部分在任官吏,他们皆通晓儒术。命谥者除门生、故吏外,还包括地方长吏和外戚在内的现任官吏、国人与乡人等。赠谥原则亦依据儒家经典及古义,谥号因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私谥的流行与谥法制度的封闭、刻板,士人重视声誉,以及士族发展等因素有关,它反映了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的离心倾向。
2014年04期 v.27;No.107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52 ] - 沈刚;
东汉时代私谥盛行,获谥者可分为隐逸者、去官或致仕者及部分在任官吏,他们皆通晓儒术。命谥者除门生、故吏外,还包括地方长吏和外戚在内的现任官吏、国人与乡人等。赠谥原则亦依据儒家经典及古义,谥号因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私谥的流行与谥法制度的封闭、刻板,士人重视声誉,以及士族发展等因素有关,它反映了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的离心倾向。
2014年04期 v.27;No.107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52 ] - 孙正军;
《通典》记载晋世太尉著进贤三梁冠,与《晋书·职官志》《晋百官表注》《晋公卿礼秩》等不合。《通典》这一错误记载本自《晋书·舆服志》,后者则因糅合《续汉书·舆服志》和晋令而成,故保留了一些与晋制不符的记载。汉魏时期,太尉著进贤冠,至西晋初年改著武冠,并为南朝所尊承。太尉首服的这一变化,除以八公制的设立及公分文、武为契机外,还得益于复古改制思潮对秦汉旧制典范意义的消解。
2014年04期 v.27;No.107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46 ] - 孙正军;
《通典》记载晋世太尉著进贤三梁冠,与《晋书·职官志》《晋百官表注》《晋公卿礼秩》等不合。《通典》这一错误记载本自《晋书·舆服志》,后者则因糅合《续汉书·舆服志》和晋令而成,故保留了一些与晋制不符的记载。汉魏时期,太尉著进贤冠,至西晋初年改著武冠,并为南朝所尊承。太尉首服的这一变化,除以八公制的设立及公分文、武为契机外,还得益于复古改制思潮对秦汉旧制典范意义的消解。
2014年04期 v.27;No.107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46 ]
- 钱明辉;李子南;
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口碑传播在虚拟社区中的作用也随之突显,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提升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营销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口碑传播问题吸引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诸多关注。聚焦于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机理,以虚拟社区中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涉入度与口碑传播意愿的内在作用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动机取向这一变量,构建了新的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模型,对涉入度与口碑传播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析,既为补充和完善网络口碑研究做出了贡献,也为互联网企业实施有效的用户口碑营销管理提供了借鉴。
2014年04期 v.27;No.107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7 ] |[下载次数:718 ] - 钱明辉;李子南;
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口碑传播在虚拟社区中的作用也随之突显,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提升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营销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口碑传播问题吸引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诸多关注。聚焦于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机理,以虚拟社区中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涉入度与口碑传播意愿的内在作用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动机取向这一变量,构建了新的口碑传播意愿作用模型,对涉入度与口碑传播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析,既为补充和完善网络口碑研究做出了贡献,也为互联网企业实施有效的用户口碑营销管理提供了借鉴。
2014年04期 v.27;No.107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下载次数: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