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略论山东儒学的地域性特征

    徐庆文;

    自孔子后,儒学的传承是按两条理路行进的,一条是忠于儒家经典"六经"的注释和传播(继承),一条是对儒学的创造性改造(创新)。山东是儒学的发祥地,山东的学人因处"圣人之地",自荀子以后就选择了对儒家经典注疏这条理路,而荒于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所以,山东的儒学研究在汉代显赫,自宋以后显得沉寂。这构成了山东儒学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2011年01期 v.24;No.9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3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54 ]
  • 外观以化与内观以明——《周易·观卦》“观—看”之道的哲学考察

    刘春雷;

    《周易·观卦》体现了主体性意义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其中,"初六童观"、"六二窥观"、"六四观国之光"、"上九观其生"都是主体指向外部世界的"外观",这种"外观以化"的"观—看"之道以教化为目的,成为神道设教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六三观我生"、"九五观我生"都是主体指向自身内部世界的"内观",这种自照、内省的"观—看"之道对后世明心见性传统有重要影响,在儒释道三家都有体现。"外观"与"内观"是"成己""成物"内在机制,两者因洞见本源成为生存论上的"体知"范畴,展现了《周易·观卦》的"观—看"智慧。

    2011年01期 v.24;No.9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815 ]

法学研究

  • 补充责任、相应的补充责任与责任人的追偿权

    郭明瑞;

    补充责任为二人以上共同承担责任中的一种责任形态,责任主体须为二人以上,且责任人在承担责任上有先后顺序之分。补充责任不同于按份责任,也不同于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属于共同责任中的一种独立形态。《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补充责任有两种情形,相应的补充责任为其中一种。相应的补充责任是对补充责任的一种限制,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责任应与其过错相应,并以此为限度。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可否追偿,应依责任发生的原因具体分析。凡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为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不应发生追偿。相应的补充责任人承担的相应的补充责任是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的责任,因此相应的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不享有追偿权。

    2011年01期 v.24;No.92 12-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4 ] |[引用频次:304 ] |[下载次数:4518 ]
  • 论船舶所有权移转中间省略登记

    王立志;

    中间省略登记在各国受到不同的待遇。我国应当在船舶所有权登记方面承认中间省略登记的效力,并赋予船舶所有权最终受让人以中间省略登记请求权。但船舶所有权移转中间省略登记应当在适用范围、船舶所有权交易间隔期间和交易次数方面进行限制。

    2011年01期 v.24;No.92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14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35 ]
  • 交通肇事罪中两个“逃逸”含义的新解读

    陈洪兵;

    加重处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保护初次及后续事故中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法益。除能证明不救助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外,肇事后不救助伤者以及不清除肇事形成的路障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均应认定为肇事逃逸。逃逸致死既包括不救助初次事故中的伤者致其死亡,也包括肇事者不清除路障引起后续事故致人死亡。成立肇事逃逸和逃逸致死不以逃逸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肇事仅致一人伤害后不救助导致死亡的,应认定为逃逸致死;单纯逃逸的只需评价为逃逸致死,积极移置型逃逸升高了伤者死亡风险的,成立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2011年01期 v.24;No.92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95 ] |[引用频次:68 ] |[下载次数:3027 ]

私法中的强制性规范研究

  • 商法强制性规范的历史流变

    张强;

    商法强制性规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罗马万民法时期,私法中的强制性规范主要是民法规范而非商法规范。中世纪商法的强制性规范主要是针对商行为的构成性规范和教会法影响下的商业伦理道德规范。近现代商法中的强制性规范由于从"习惯法"到"制定法"的转型,而扩展到商主体法领域。当代商法的强制性规范因为"商法公法化"运动,形成了私法属性的强制性规范与公法属性的强制性规范共生的状态。

    2011年01期 v.24;No.92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6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977 ]
  • 论《合同法》中的强制性规定——兼谈《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的功能

    黄凤龙;

    《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是对《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强制性规定"的限缩解释,但强制性规定中的非效力性规定向《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逃逸"可能架空该限制的意义。《合同法》第52条第5项是立法者就认定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的事项对司法者的概括授权。《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是对该概括授权的行使路径的说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合同法》第52条第5项因欠缺但书规定而导致的功能减损。

    2011年01期 v.24;No.92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18 ] |[引用频次:36 ] |[下载次数:2297 ]

文学研究

  • 论胡适的审美启蒙理念

    刘东方;

    审美启蒙的理念是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之一。他的审美启蒙理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现代白话建设具有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以"清楚明白"为核心元素的审美标准;将白话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的中心,充分肯定白话文学的审美价值。

    2011年01期 v.24;No.9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6 ]
  •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哲学之思与生态之维

    邹建军;杜雪琴;

    易卜生早年长诗《在高原》以抒情主人公"我"告别故居谷地而上高原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故事,抒写出了诗人对于自我与自然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在高处"哲学的探索。长诗的主题具有多重性,长诗的生态之思具有多维度,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得到体现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都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和前提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在长诗中是一种二位一体的存在。

    2011年01期 v.24;No.92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5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48 ]
  • 觉悟到荒诞的局外人态度——加缪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论

    马小朝;

    加缪在其文学作品中,以人物形象觉悟到荒诞的局外人态度,充分彰显了围绕人与世界的"荒诞"感受。觉悟到荒诞的局外人态度,表现为对常规生存状态的疑问,延伸为超越众生的孤独感。

    2011年01期 v.24;No.92 62-6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64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4703 ]
  • 生命的移植——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思想资源

    张栋辉;

    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无论是其身份建构、题材拓展,还是叙事策略、文化视野,都体现了她对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整合、融会: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灯来探测人的隐秘心理、以移民视角为坐标来观照文化差异、吸取普伊格的同性情谊和奥涅尔的地母形象来拓展人性体验的维度,而中国传统的"性善论"思想则是其不变的内核,正是这种对多种文化思想资源的吸纳,才使其作品呈现出和同时代的大陆本土文学迥然不同的风貌、神韵。对严歌苓新移民小说思想资源的具体梳理,既有助于我们探寻其创作演变轨迹的内在理路,又能使大陆作家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2011年01期 v.24;No.92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98 ]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1462 ]
  • 中国未来女性的期待与塑造——秦文君小说中的女孩形象分析

    田媛;

    秦文君是一名紧跟时代步伐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折射出不同的人情风貌,作为女性,她在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细小事件中的描写中得心应手;作为母亲,她对孩子心中对于母爱的渴望了如指掌,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她在作品中对女孩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秦文君在作品中对影响女孩成长的淑女的天性、自强向上的性格特征格外关注,并对那些问题女孩给予更多的关爱,这种对女孩形象的关注与思考实际上是对中国未来女性的期待与塑造,表现了她强烈的内在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女孩成长的殷切关爱。

    2011年01期 v.24;No.92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4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651 ]

经济研究

  • 影响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黄家瑶;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显著方式之一,也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主体力量。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文化,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表明,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是社会共同体和谐稳定的主体力量,现代慈善捐赠理念是增强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自觉性以实现企业自我发展的文化导向,改善优化外部环境是提高现代企业慈善捐赠广度和力度的必要保证。

    2011年01期 v.24;No.92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6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027 ]

两汉学术思想研究

  • 西汉楚元王家族学术文化传统探论

    邓骏捷;

    西汉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始自刘交,终于刘向刘歆,代代相传,历久不断,对汉代政治、学术的影响深刻巨大。楚元王家族在学术文化上的突出之处,在于积极崇尚经学的前提下又有着多元的学术取向。刘向刘歆父子的治学道路,深受家族传统的影响,逐步并出色地完成了西汉后期以今文经学为主导,融会诸子百家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古文经学派的显著发展。楚元王家族总体的学术倾向,大体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另一方面,楚元王家族身为宗室,又深深介入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斗争,从而形成学政结合的特点,以学辅主的强烈政治色彩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惊人影响力。综观整个西汉学术大势,与其他盛极中绝或无以为继的藩王学术相较而言,楚元王家族堪称西汉学术文化第一世家。

    2011年01期 v.24;No.92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8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01 ]
  •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郝虹;

    两汉经学思潮的兴盛引发了汉末一系列流弊,在汉末社会批判思想家们探讨本末颠倒和名实相乖等流弊的过程中,本末观的思想方法凸显并逐渐清晰,最终成为魏晋玄学本体论建立的基石。老子思想在汉末的被激活和被吸收,是联接两汉经学转为魏晋玄学的又一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我们亦可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中找到清晰的痕迹。

    2011年01期 v.24;No.92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11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304 ]

民族关系研究

  • 蚕丛考

    贾雯鹤;

    蚕丛氏作为擅长养蚕制丝的部族,即以蚕而得名。蚕丛之"丛"应读为"宗",蚕丛氏实即蚕宗氏,和河宗氏的命名方式一样。蚕丛氏大约在夏代就从岷山辗转迁徙到达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纵目,而我国文献记载上的纵目之人和昆仑(岷山)关系密切,他们应当是岷山地区的古部族共同的信仰。三星堆的纵目神像为鱼凫族的信仰,而鱼凫族同样源于岷山。

    2011年01期 v.24;No.92 95-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7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493 ]
  • 略论后赵与两晋的关系

    庄金秋;

    羯族是西晋时期众多弱小民族之一,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在匈奴汉国逐渐壮大并建立后赵。西晋时期,石勒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是众多反抗西晋力量之一,因加入匈奴汉国,成为推动西晋灭亡的重要力量。而在进攻西晋的战争中,其实力也在发展壮大,最终消灭西晋在北方势力。进入东晋后,后赵吞并前赵,统一北方,与东晋相对峙。双方皆有统一全国的愿望,但受实力所限及内部不和等因素的影响,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后赵与两晋战争不断,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在稳步进行,后赵通过招抚汉人进入政权,使得后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汉化倾向,有利于羯族的汉化,加速了后赵境内各民族的汉化与融合。

    2011年01期 v.24;No.92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2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54 ]

语言学研究

  • 轻声性质的跨方言研究

    亓海峰;

    轻声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对其性质的界定仍莫衷一是。描写、分析汉语方言中轻声的语音表现,具有典型性的方言的例证说明,轻声不仅仅是一种声调的变化,更是一种与语义相关的特殊变音。

    2011年01期 v.24;No.92 112-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28 ]
  • 先秦汉语前置受事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功能阐释

    袁健惠;

    受事前置句是先秦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运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在细致考察该句式在先秦七部文献中的用例的基础上,从句法分布、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对前置的受事加以探讨。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前置的受事在句法上由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成分充当;在语义上具有定指或类指的特点;在语用上与话题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话题虽然最初是一个属于语用平面的概念,但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语法化在句法结构中显现出来。

    2011年01期 v.24;No.92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2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