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富忠;
人的目的行为主体观认为:人是直立有文化的(样),在其整合力和需要推动下,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环境制约下(因),进行自觉盲目-理性非理性、自由被动、品质各异的(样)价值目的行为的主体(质);是以动物和人之猿祖的进化为前提,伴随着口语等本体文化和工具等对象文化的创造(因)进化而来,并在竞争与协作中(样)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主体(质)。
2010年01期 v.23;No.8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16 ] - 苏富忠;
人的目的行为主体观认为:人是直立有文化的(样),在其整合力和需要推动下,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环境制约下(因),进行自觉盲目-理性非理性、自由被动、品质各异的(样)价值目的行为的主体(质);是以动物和人之猿祖的进化为前提,伴随着口语等本体文化和工具等对象文化的创造(因)进化而来,并在竞争与协作中(样)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主体(质)。
2010年01期 v.23;No.8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16 ] - 姜涌;
在人类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中,个人利益是前提,也是基础,社会的其他利益是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个人利益对应的是社会利益(共同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国家利益);而特殊利益对应的是普遍利益,如果把共同体利益等同于普遍利益,实际是把普遍利益的内涵缩小,而把共同体利益的外延扩大了,实际是把共同体利益扩大等同于普遍利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的共同体利益替换成社会的普遍利益。
2010年01期 v.23;No.88 10-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72 ] - 姜涌;
在人类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中,个人利益是前提,也是基础,社会的其他利益是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个人利益对应的是社会利益(共同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国家利益);而特殊利益对应的是普遍利益,如果把共同体利益等同于普遍利益,实际是把普遍利益的内涵缩小,而把共同体利益的外延扩大了,实际是把共同体利益扩大等同于普遍利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的共同体利益替换成社会的普遍利益。
2010年01期 v.23;No.88 10-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72 ]
- 王军仁;
我国刑法中的"多次"规定按其规范功能可以分为三种法定类型,即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多次"、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多次"和作为累计载体的"多次"。以"多次盗窃"为代表的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多次"和以"多次抢劫"为典型的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多次"都体现了立法者的从严态度。"多次"从严的根据来自两个方面,即客观方面的违法性增加和主观方面的罪责增加,其中,罪责的增加是"多次"从严的首要根据,而违法性的增加仅为其次要根据。"多次"从严的上述根据对于"多次"的立法、解释与适用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解释论上意义尤为突出。
2010年01期 v.23;No.8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下载次数:745 ] - 王军仁;
我国刑法中的"多次"规定按其规范功能可以分为三种法定类型,即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多次"、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多次"和作为累计载体的"多次"。以"多次盗窃"为代表的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多次"和以"多次抢劫"为典型的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多次"都体现了立法者的从严态度。"多次"从严的根据来自两个方面,即客观方面的违法性增加和主观方面的罪责增加,其中,罪责的增加是"多次"从严的首要根据,而违法性的增加仅为其次要根据。"多次"从严的上述根据对于"多次"的立法、解释与适用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解释论上意义尤为突出。
2010年01期 v.23;No.8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下载次数:745 ] - 荣建华;
非营利组织免税主体地位的确立,既是非营利组织特殊公益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平正义和效率正义法治理念协调统一的必然结果。决定非营利组织免税主体地位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和政策性。防范非营利组织利用其免税地位避税,是完善非营利组织税法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
2010年01期 v.23;No.8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529 ] - 荣建华;
非营利组织免税主体地位的确立,既是非营利组织特殊公益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平正义和效率正义法治理念协调统一的必然结果。决定非营利组织免税主体地位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和政策性。防范非营利组织利用其免税地位避税,是完善非营利组织税法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
2010年01期 v.23;No.8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529 ] - 聂长建;
司法三段论的大前提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来源于人们的法律生活经验。大前提是对过去案件事实(小前提)的提炼,小前提居于主导地位,大前适合小前提。大前提不能改变小前提,却要随着小前提的改变而改变。大前提的有效性取决于它与小前提的契合关系。当法律实践中出现法律规则没有规定的新型案件或疑难案件时,法律原则也可以当作法律规范适用,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由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组成的。
2010年01期 v.23;No.88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077 ] - 聂长建;
司法三段论的大前提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来源于人们的法律生活经验。大前提是对过去案件事实(小前提)的提炼,小前提居于主导地位,大前适合小前提。大前提不能改变小前提,却要随着小前提的改变而改变。大前提的有效性取决于它与小前提的契合关系。当法律实践中出现法律规则没有规定的新型案件或疑难案件时,法律原则也可以当作法律规范适用,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由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组成的。
2010年01期 v.23;No.88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077 ] - 董翠香;
实施十余年的《票据法》亟待修正。票据的生命在于流通,重塑票据流通规则与制度,是完善我国《票据法》的关键。应当修正现有立法技术缺陷,完善票据无因性原则,明确票据的背书与交付转让方式,全面承认空白票据效力,完善背书资格、再背书限制、期后背书效力等规定,真正促进票据的高效流通。
2010年01期 v.23;No.88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1029 ] - 董翠香;
实施十余年的《票据法》亟待修正。票据的生命在于流通,重塑票据流通规则与制度,是完善我国《票据法》的关键。应当修正现有立法技术缺陷,完善票据无因性原则,明确票据的背书与交付转让方式,全面承认空白票据效力,完善背书资格、再背书限制、期后背书效力等规定,真正促进票据的高效流通。
2010年01期 v.23;No.88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1029 ] - 李轶;
在虚假广告侵权责任中公众人物承担广告责任,而非产品责任。公众人物之所以承担侵权责任,是因为消费者对其的信赖及其从消费者的信赖中获得利益。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应当采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并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而非补充责任。亲自使用(而非试用)该产品,并达到产品宣传的效果,或者已经超过代言期限一定时期的广告,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对广告的误解比率,公众人物可以免除责任。
2010年01期 v.23;No.88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1218 ] - 李轶;
在虚假广告侵权责任中公众人物承担广告责任,而非产品责任。公众人物之所以承担侵权责任,是因为消费者对其的信赖及其从消费者的信赖中获得利益。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应当采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并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而非补充责任。亲自使用(而非试用)该产品,并达到产品宣传的效果,或者已经超过代言期限一定时期的广告,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对广告的误解比率,公众人物可以免除责任。
2010年01期 v.23;No.88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1218 ]
- 马小朝;
萨特存在主义人生价值论里包含的"不是其所是"的否定性命题,要从根基上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决定论基础上的价值观。这种颠覆在萨特戏剧里主要表现为破碎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制约的历史想象,揭示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孕育的社会现实。
2010年01期 v.23;No.88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02 ] - 马小朝;
萨特存在主义人生价值论里包含的"不是其所是"的否定性命题,要从根基上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决定论基础上的价值观。这种颠覆在萨特戏剧里主要表现为破碎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制约的历史想象,揭示了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所孕育的社会现实。
2010年01期 v.23;No.88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02 ] - 张胜利;
"人民性"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文学研究的重要概念,用以阐释传统文学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总体性话语中,忽视了个人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个体的个性与自由,"人民性"就失去了关怀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新时期以来,一种新的"人性论"文学评价标准取而代之。而文学评价中的"人性"观,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关注个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成为文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悖论在于,人性论强调个人的个性,在阶级社会中,往往权利和金钱能够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它们反而异化了真正的人的个性和品质。
2010年01期 v.23;No.8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42 ] - 张胜利;
"人民性"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文学研究的重要概念,用以阐释传统文学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总体性话语中,忽视了个人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个体的个性与自由,"人民性"就失去了关怀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新时期以来,一种新的"人性论"文学评价标准取而代之。而文学评价中的"人性"观,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关注个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成为文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悖论在于,人性论强调个人的个性,在阶级社会中,往往权利和金钱能够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它们反而异化了真正的人的个性和品质。
2010年01期 v.23;No.8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42 ] - 彭玉平;陈桂清;
儒家《诗》学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源泉。从最初在形式、内容上的攀附《诗经》,并利用孔子删诗的问题为词辩护,到从理论根基、审美原则、诠释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吸收《诗》学理论,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受到了来自儒家《诗》学话语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动因有词体本身"尊体"的需要,也有词学构建者经学背景的因素。《诗》学话语的渗入,虽说成为主流经学意识影响词学的重要方式,但也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理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词论的儒家化也从根源上导致了晚清词学的衰落。
2010年01期 v.23;No.8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55 ] - 彭玉平;陈桂清;
儒家《诗》学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源泉。从最初在形式、内容上的攀附《诗经》,并利用孔子删诗的问题为词辩护,到从理论根基、审美原则、诠释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吸收《诗》学理论,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受到了来自儒家《诗》学话语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动因有词体本身"尊体"的需要,也有词学构建者经学背景的因素。《诗》学话语的渗入,虽说成为主流经学意识影响词学的重要方式,但也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理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词论的儒家化也从根源上导致了晚清词学的衰落。
2010年01期 v.23;No.8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55 ] - 张惠;
在明末清初的传奇中,对以前同题材杂剧和小说作品的改编、重构,都存在一个不易觉察而又耐人寻味的"洁化"现象。究其原因,缘于剧作家"思借戏场维节义"的自我努力,还缘于顺治到康熙清代文化政策调整的影响。"维节义"中重表贞而轻表忠,在于清初士人不满于满族统治,故难述"忠"愿,因此选择表"贞"来扭转世风,救济世道。
2010年01期 v.23;No.8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99 ] - 张惠;
在明末清初的传奇中,对以前同题材杂剧和小说作品的改编、重构,都存在一个不易觉察而又耐人寻味的"洁化"现象。究其原因,缘于剧作家"思借戏场维节义"的自我努力,还缘于顺治到康熙清代文化政策调整的影响。"维节义"中重表贞而轻表忠,在于清初士人不满于满族统治,故难述"忠"愿,因此选择表"贞"来扭转世风,救济世道。
2010年01期 v.23;No.8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99 ] - 曹书文;
在十七年时期的家族小说创作中,叙事时空的设置既制约着文本的叙事结构形式,又影响着人物精神性格的成长与形成。然而,有关叙事时空问题在家族小说研究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十七年时期的家族叙事在叙事时空上呈现出现代线性时间与传统循环时间、显形的阶级空间与隐形的生活空间的双重时空叙事格局,不同时空之间的交织既形成一种叙事的张力,又造成一种相互消解的叙事态势,由此形成十七年时期家族叙事作品政治与审美的双重品格。
2010年01期 v.23;No.88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71 ] - 曹书文;
在十七年时期的家族小说创作中,叙事时空的设置既制约着文本的叙事结构形式,又影响着人物精神性格的成长与形成。然而,有关叙事时空问题在家族小说研究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十七年时期的家族叙事在叙事时空上呈现出现代线性时间与传统循环时间、显形的阶级空间与隐形的生活空间的双重时空叙事格局,不同时空之间的交织既形成一种叙事的张力,又造成一种相互消解的叙事态势,由此形成十七年时期家族叙事作品政治与审美的双重品格。
2010年01期 v.23;No.88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71 ] - 邓伟;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系统发生了裂变,文学语言呈现出多元杂糅发展的局面。在胡适等人的理论倡导下,现代白话一统成为新文学唯一的文学语言基础。同时,白话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呈现出相当的欧化倾向,兼收并蓄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现代民族书写体系。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语言建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空间,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文学中文体、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质。
2010年01期 v.23;No.88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63 ] - 邓伟;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系统发生了裂变,文学语言呈现出多元杂糅发展的局面。在胡适等人的理论倡导下,现代白话一统成为新文学唯一的文学语言基础。同时,白话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呈现出相当的欧化倾向,兼收并蓄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现代民族书写体系。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语言建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空间,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文学中文体、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质。
2010年01期 v.23;No.88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63 ]
- 崔明德;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认识甚至比汉族政治家和思想家还要深刻和精辟。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推崇"孝"和孝子,看重和强调道德和品行,重视和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强烈呼吁和期盼出现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之所以会出现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思想观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其二,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与中原汉族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保留着汉族思想文化的基因;其三,少数民族的政治家都比较重视学习和吸收汉族的思想文化;其四,一批汉族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上层人物,在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对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五,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深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
2010年01期 v.23;No.88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588 ] - 崔明德;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认识甚至比汉族政治家和思想家还要深刻和精辟。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推崇"孝"和孝子,看重和强调道德和品行,重视和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强烈呼吁和期盼出现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之所以会出现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思想观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其二,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与中原汉族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保留着汉族思想文化的基因;其三,少数民族的政治家都比较重视学习和吸收汉族的思想文化;其四,一批汉族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上层人物,在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对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五,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深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
2010年01期 v.23;No.88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588 ] - 张书艳;
匈奴曾建立过一个十分强大的政权,与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其他民族保持着时战时和的状态。其中,和亲政策在匈奴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尤其是与汉朝的关系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骄踞接受到被迫提出,从轻视到重视,从仅与汉朝和亲到运用和亲拉拢西域乌孙、车师等,匈奴对和亲的认识不断发生转变。可以说,在与汉朝的互动中,和亲逐渐成为匈奴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汉朝运用得更为灵活。
2010年01期 v.23;No.88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514 ] - 张书艳;
匈奴曾建立过一个十分强大的政权,与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其他民族保持着时战时和的状态。其中,和亲政策在匈奴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尤其是与汉朝的关系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骄踞接受到被迫提出,从轻视到重视,从仅与汉朝和亲到运用和亲拉拢西域乌孙、车师等,匈奴对和亲的认识不断发生转变。可以说,在与汉朝的互动中,和亲逐渐成为匈奴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汉朝运用得更为灵活。
2010年01期 v.23;No.88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514 ]
- 张箭;
现代汉语中,狭义的南瓜指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南瓜起源于美洲墨西哥地区,9000年前已开始被驯化。到地理大发现前夕,印第安人的南瓜栽培和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南瓜种子可能于1494年传入欧洲,16世纪伊始在园圃、温室里栽培。大概在16世纪初,罗马一座别墅里的壁画就逼真地画出了南瓜。1542年起,欧洲文献始有对南瓜的明确记载。16世纪中叶以后,南瓜在欧洲逐渐从园圃、温室走向农田,从观赏、研究走向餐桌。南瓜于16世纪初由欧人传入亚洲后,16世纪中叶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东南沿海,然后传遍中国内地。在中国的文献中,《本草纲目》始有明确的较详细的关于南瓜的记载,入清后《红楼梦》也曾提及南瓜,《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了其药用功能,吴其浚则较早画出了逼真的南瓜图。中国人对南瓜的栽培、开发、利用(包括药用)等都有贡献,由于从乾隆时代起中国人口剧增,南瓜在用作蔬菜的同时,有时也成为粮食的代用品。
2010年01期 v.23;No.88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下载次数:820 ] - 张箭;
现代汉语中,狭义的南瓜指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南瓜起源于美洲墨西哥地区,9000年前已开始被驯化。到地理大发现前夕,印第安人的南瓜栽培和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南瓜种子可能于1494年传入欧洲,16世纪伊始在园圃、温室里栽培。大概在16世纪初,罗马一座别墅里的壁画就逼真地画出了南瓜。1542年起,欧洲文献始有对南瓜的明确记载。16世纪中叶以后,南瓜在欧洲逐渐从园圃、温室走向农田,从观赏、研究走向餐桌。南瓜于16世纪初由欧人传入亚洲后,16世纪中叶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东南沿海,然后传遍中国内地。在中国的文献中,《本草纲目》始有明确的较详细的关于南瓜的记载,入清后《红楼梦》也曾提及南瓜,《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了其药用功能,吴其浚则较早画出了逼真的南瓜图。中国人对南瓜的栽培、开发、利用(包括药用)等都有贡献,由于从乾隆时代起中国人口剧增,南瓜在用作蔬菜的同时,有时也成为粮食的代用品。
2010年01期 v.23;No.88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下载次数:820 ] - 周典恩;
在清代台湾番汉关系处理中,官府、通事和游民发挥了不同的角色作用。官府因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推行阻碍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政策,导致其对番汉关系的调控始终处于被动,收效甚微。半官方身份的通事一方面居中牵线搭桥,促进番汉并耕共处,另一方面,少数通事行为不轨,横征暴敛,引发番汉冲突,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媒介者。散处民间的游民虽是弱势群体,身陷苦难之中,但却成为制造番汉冲突的主要角色。
2010年01期 v.23;No.8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97 ] - 周典恩;
在清代台湾番汉关系处理中,官府、通事和游民发挥了不同的角色作用。官府因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推行阻碍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政策,导致其对番汉关系的调控始终处于被动,收效甚微。半官方身份的通事一方面居中牵线搭桥,促进番汉并耕共处,另一方面,少数通事行为不轨,横征暴敛,引发番汉冲突,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媒介者。散处民间的游民虽是弱势群体,身陷苦难之中,但却成为制造番汉冲突的主要角色。
2010年01期 v.23;No.8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