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富忠;
对学的研究,必须在检讨对学的既有认识前提下,进行方法论探讨,自觉运用具体思维来研究。学是人认识世界万物而得到的,逻辑严密的,具有某种相对真理性的识性知识;是学者运用相关技术,在既有研究前提下,在观察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维而建构起来的。
2009年02期 v.22;No.8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 ] - 苏富忠;
对学的研究,必须在检讨对学的既有认识前提下,进行方法论探讨,自觉运用具体思维来研究。学是人认识世界万物而得到的,逻辑严密的,具有某种相对真理性的识性知识;是学者运用相关技术,在既有研究前提下,在观察基础上,通过理论思维而建构起来的。
2009年02期 v.22;No.8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 ] - 滕松梅;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交往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社会学层面。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哲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思想加以解读,可以深入揭示交往的内涵和外延、交往的总体性和多样性以及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009年02期 v.22;No.85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1374 ] - 滕松梅;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交往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社会学层面。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哲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思想加以解读,可以深入揭示交往的内涵和外延、交往的总体性和多样性以及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009年02期 v.22;No.85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1374 ] - 马晓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道思想都重视"诚信"品质的构建。儒家注重正面的规范性的引导,而道家则致力于反面的根源性的探讨。道家经典著作《庄子》指出,社会成员对于权禄富贵的贪恋和人际交往中智巧的运用是影响人违背"诚信"原则的重要原因。
2009年02期 v.22;No.8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62 ] - 马晓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道思想都重视"诚信"品质的构建。儒家注重正面的规范性的引导,而道家则致力于反面的根源性的探讨。道家经典著作《庄子》指出,社会成员对于权禄富贵的贪恋和人际交往中智巧的运用是影响人违背"诚信"原则的重要原因。
2009年02期 v.22;No.8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62 ]
- 高圣平;秦鑫;
出质登记是应收账款质权设立的生效要件,对于质权人保全其质权至为重要。出质登记申请应坚持单方申请主义,但须设计相应救济手段以弥补登记错误。在登记生效主义之下,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机构对登记资料应负高于形式审查但低于实质审查的责任。出质登记宜采声明性登记,但登记期限不应作为登记内容。
2009年02期 v.22;No.8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下载次数:961 ] - 高圣平;秦鑫;
出质登记是应收账款质权设立的生效要件,对于质权人保全其质权至为重要。出质登记申请应坚持单方申请主义,但须设计相应救济手段以弥补登记错误。在登记生效主义之下,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机构对登记资料应负高于形式审查但低于实质审查的责任。出质登记宜采声明性登记,但登记期限不应作为登记内容。
2009年02期 v.22;No.8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下载次数:961 ] - 尹伟民;
抵押权实现是抵押制度的核心,实践中大多数抵押权都是通过公力实现方式得到保障。对于抵押权公力实现而言,我国现行立法仅规定了抵押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拍卖和变卖抵押财产,但是如何申请、具体采用何种程序仍然模糊不清,使实体上的权利很难得到司法程序的保障。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关于抵押权的实现有两种模式:直接申请强制执行和通过非讼程序取得执行依据。我国在现阶段采用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符合程序高效、低廉和正当的要求,同时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立法保障。
2009年02期 v.22;No.85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308 ] - 尹伟民;
抵押权实现是抵押制度的核心,实践中大多数抵押权都是通过公力实现方式得到保障。对于抵押权公力实现而言,我国现行立法仅规定了抵押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拍卖和变卖抵押财产,但是如何申请、具体采用何种程序仍然模糊不清,使实体上的权利很难得到司法程序的保障。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关于抵押权的实现有两种模式:直接申请强制执行和通过非讼程序取得执行依据。我国在现阶段采用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符合程序高效、低廉和正当的要求,同时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立法保障。
2009年02期 v.22;No.85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308 ]
- 宋振武;
间接证据包含不同层次的证据事实,间接证据的关联性也包含不同的层次。从基础证据事实引出的最后层次的证据事实与求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均不是必然的,基础证据事实与由之引出的证据事实之间的关联性也不是必然的,基础证据事实与求证事实之间的关联度小于由之引出的证据事实与求证事实之间的关联度。
2009年02期 v.22;No.85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07 ] - 宋振武;
间接证据包含不同层次的证据事实,间接证据的关联性也包含不同的层次。从基础证据事实引出的最后层次的证据事实与求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均不是必然的,基础证据事实与由之引出的证据事实之间的关联性也不是必然的,基础证据事实与求证事实之间的关联度小于由之引出的证据事实与求证事实之间的关联度。
2009年02期 v.22;No.85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07 ] - 赵守江;
过失程度是一个被民法学界忽视了的基本问题,随着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开始明确区分当事人的过失程度,学术界需要对民法上的过失程度进行认真界定。关于重大过失,不能以是否违反一般人的注意义务作为认定标准,"重大过失如同故意",只有欠缺一般人最低限度的注意程度,方可认定为重大过失。具体过失则是以行为人本人的注意程度作为判断标准,无法笼统地说轻道重,因而"具体轻过失"这种提法有失严谨。而且具体过失有其独特的立法价值,应当引入我国民事立法,完善民法上的过失类型。
2009年02期 v.22;No.8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下载次数:1365 ] - 赵守江;
过失程度是一个被民法学界忽视了的基本问题,随着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开始明确区分当事人的过失程度,学术界需要对民法上的过失程度进行认真界定。关于重大过失,不能以是否违反一般人的注意义务作为认定标准,"重大过失如同故意",只有欠缺一般人最低限度的注意程度,方可认定为重大过失。具体过失则是以行为人本人的注意程度作为判断标准,无法笼统地说轻道重,因而"具体轻过失"这种提法有失严谨。而且具体过失有其独特的立法价值,应当引入我国民事立法,完善民法上的过失类型。
2009年02期 v.22;No.8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下载次数:1365 ] - 柳砚涛;
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意味着法一旦生效,就必须被遵守,任何机关、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服从。肯定和否定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均有较为充足的理由。与简单而全面地肯定或者否定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相比,有条件地否定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更合乎理性,因为这种观点对法律和权利均施以必要的约束,在法律和权利之间做到了适度的平衡。
2009年02期 v.22;No.85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8 ] - 柳砚涛;
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意味着法一旦生效,就必须被遵守,任何机关、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服从。肯定和否定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均有较为充足的理由。与简单而全面地肯定或者否定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相比,有条件地否定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更合乎理性,因为这种观点对法律和权利均施以必要的约束,在法律和权利之间做到了适度的平衡。
2009年02期 v.22;No.85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8 ]
- 杨春时;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2009年02期 v.22;No.8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492 ] - 杨春时;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2009年02期 v.22;No.8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492 ] - 王向远;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对日本文学做出三点概括:在思想构造方面,表现为"皇国"观念与"脱政治性"的二元结构;在情感表征方面,是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在审美取向上,是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2009年02期 v.22;No.85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2529 ] - 王向远;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对日本文学做出三点概括:在思想构造方面,表现为"皇国"观念与"脱政治性"的二元结构;在情感表征方面,是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在审美取向上,是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2009年02期 v.22;No.85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2529 ] - 兰翠;兰玲;
松以其四时常绿的秉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士人重视。松所象征的正直内涵在先秦文化中已经出现。唐前士人对于松的审美意义开发,在其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上都围绕君子的各种品德而展开。在唐代,由于时代环境造成士人精神追求兴趣的转移,初盛唐和中晚唐士人对松的审美及热情出现明显的差异。初盛唐士人对松的态度比较淡然,咏松诗作较少,即使咏画松,也多数注重画面形象的逼真,对松的文化象征意义关注不多。中晚唐士人咏画松的诗作,审美标准已由前期的崇尚逼真,开始转向追求画外的神韵,将松丰富的文化蕴涵与士子们的人格品性关联发扬到极致。他们对松的这种审美取向是其日常生活中喜爱松树时尚的体现。在崇尚直道、气节、以圣贤自期的中晚唐士人心中,松树成为他们寄托人格精神的最好自然物象之一。
2009年02期 v.22;No.85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55 ] - 兰翠;兰玲;
松以其四时常绿的秉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士人重视。松所象征的正直内涵在先秦文化中已经出现。唐前士人对于松的审美意义开发,在其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上都围绕君子的各种品德而展开。在唐代,由于时代环境造成士人精神追求兴趣的转移,初盛唐和中晚唐士人对松的审美及热情出现明显的差异。初盛唐士人对松的态度比较淡然,咏松诗作较少,即使咏画松,也多数注重画面形象的逼真,对松的文化象征意义关注不多。中晚唐士人咏画松的诗作,审美标准已由前期的崇尚逼真,开始转向追求画外的神韵,将松丰富的文化蕴涵与士子们的人格品性关联发扬到极致。他们对松的这种审美取向是其日常生活中喜爱松树时尚的体现。在崇尚直道、气节、以圣贤自期的中晚唐士人心中,松树成为他们寄托人格精神的最好自然物象之一。
2009年02期 v.22;No.85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55 ] - 伏涤修;
玄奘西游取经故事在玄奘身世安排上呈现出从史传化到神圣化、虚幻化再到淡化的嬗变轨迹,这一嬗变和故事主旨的演变密切相关。早期的玄奘取经记载主要是对他献身佛学、光大佛法的精神进行赞颂,后来的取经诗话、平话逐渐地偏离史传,以文学虚构为主,西游取经题材戏曲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需要,极力杜撰与表现玄奘不平凡的身世,明清《西游记》小说则用游戏、象征笔法将玄奘西游取经故事改造成为神魔斗法故事。
2009年02期 v.22;No.85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33 ] - 伏涤修;
玄奘西游取经故事在玄奘身世安排上呈现出从史传化到神圣化、虚幻化再到淡化的嬗变轨迹,这一嬗变和故事主旨的演变密切相关。早期的玄奘取经记载主要是对他献身佛学、光大佛法的精神进行赞颂,后来的取经诗话、平话逐渐地偏离史传,以文学虚构为主,西游取经题材戏曲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需要,极力杜撰与表现玄奘不平凡的身世,明清《西游记》小说则用游戏、象征笔法将玄奘西游取经故事改造成为神魔斗法故事。
2009年02期 v.22;No.85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33 ] - 徐萍;张瑞英;
湘西封闭、偏僻的地理环境,使得先楚文化传统中的"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习得以保留,民众普遍具有泛神观念,认为天与地之间、神鬼与人之间、山川与人之间,乃至禽兽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奇特的联系。人作为自然之子,没有也不需要个人的意志,一切顺从自然,把关乎人事的一切委诸神灵。缘于这种生存观念,他们在面对无常的世事时,总能泰然以处,如同接受生命、接受快乐和健康一样,接受灾难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命运归属感。沈从文小说对这种神性氤氲的生命形态予以了关注和表现。
2009年02期 v.22;No.8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07 ] - 徐萍;张瑞英;
湘西封闭、偏僻的地理环境,使得先楚文化传统中的"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习得以保留,民众普遍具有泛神观念,认为天与地之间、神鬼与人之间、山川与人之间,乃至禽兽与人之间都有某种奇特的联系。人作为自然之子,没有也不需要个人的意志,一切顺从自然,把关乎人事的一切委诸神灵。缘于这种生存观念,他们在面对无常的世事时,总能泰然以处,如同接受生命、接受快乐和健康一样,接受灾难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命运归属感。沈从文小说对这种神性氤氲的生命形态予以了关注和表现。
2009年02期 v.22;No.8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07 ]
- 刘利民;
领海是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海洋国家中逐渐形成的国际法中重要的概念。当领海观念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之时,中国对于海洋领土的认识非常淡薄。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国际法的传输,中国才逐步接受领海主权观念。但这段时期内,中国的领海主权观念始终停留在萌芽阶段。20世纪初年,中国领海主权观念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2009年02期 v.22;No.8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94 ] - 刘利民;
领海是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海洋国家中逐渐形成的国际法中重要的概念。当领海观念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之时,中国对于海洋领土的认识非常淡薄。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国际法的传输,中国才逐步接受领海主权观念。但这段时期内,中国的领海主权观念始终停留在萌芽阶段。20世纪初年,中国领海主权观念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2009年02期 v.22;No.8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94 ] - 惠敏;曲升;
"国际化"潮流和"国际史"取向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兴起,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界面对国际、国内以及学术潮流的新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和选择。美国外交史学界是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上论说和实践着国际化,即学理层面、实践层面和组织层面。其中,学理层面的"国际史"取向包括了现实主义国际史取向、文化国际主义取向和国际经济-社会史取向三种基本主张。"国际史"的方法论取向已经确立了其在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席之地,并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009年02期 v.22;No.85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6 ] - 惠敏;曲升;
"国际化"潮流和"国际史"取向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兴起,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界面对国际、国内以及学术潮流的新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和选择。美国外交史学界是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上论说和实践着国际化,即学理层面、实践层面和组织层面。其中,学理层面的"国际史"取向包括了现实主义国际史取向、文化国际主义取向和国际经济-社会史取向三种基本主张。"国际史"的方法论取向已经确立了其在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席之地,并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009年02期 v.22;No.85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6 ]
- 马晓丽;
"世为唐臣"思想虽是吐迷度与铁勒诸部首领的共同思想,但吐迷度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世为唐臣"思想虽有一个演变过程,但其主线十分清晰。在吐迷度等人的意识中,"世为唐臣"思想具有接受唐朝官爵、成为唐朝臣民、加强与唐朝联系以及得到唐朝的庇护等比较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已经渗入到吐迷度及其之后许多回纥首领的脑海之中,成为回纥首领处理与唐朝关系的主流思想。顿莫贺可汗提出了"以血洗血"和"以水洗血"的概念,"以血洗血"相当于以暴易暴,"以水洗血"相当于以德报怨。"以水洗血"思想的形成,既与顿莫贺可汗个人的智慧有关,也与回纥当时的政治局势、各种利害关系以及复杂的外交环境有关。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以水洗血"的思想处理各种矛盾,民族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社会秩序就会更加稳定,世界就会更加和平。
2009年02期 v.22;No.85 92-10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529 ] - 马晓丽;
"世为唐臣"思想虽是吐迷度与铁勒诸部首领的共同思想,但吐迷度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世为唐臣"思想虽有一个演变过程,但其主线十分清晰。在吐迷度等人的意识中,"世为唐臣"思想具有接受唐朝官爵、成为唐朝臣民、加强与唐朝联系以及得到唐朝的庇护等比较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已经渗入到吐迷度及其之后许多回纥首领的脑海之中,成为回纥首领处理与唐朝关系的主流思想。顿莫贺可汗提出了"以血洗血"和"以水洗血"的概念,"以血洗血"相当于以暴易暴,"以水洗血"相当于以德报怨。"以水洗血"思想的形成,既与顿莫贺可汗个人的智慧有关,也与回纥当时的政治局势、各种利害关系以及复杂的外交环境有关。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以水洗血"的思想处理各种矛盾,民族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社会秩序就会更加稳定,世界就会更加和平。
2009年02期 v.22;No.85 92-10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529 ] - 范景鹏;米月;
20世纪以来,"粟特人在中国"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并大部分集中于他们的汉化问题,对于其中少部分人回化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在回化的昭武九姓中,米姓占了绝大多数,因而米姓也成为回族中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也是回族最古老的汉姓之一。米姓回族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其在历史上活动的记载也很多,显示出中国境内民族发展和融合的多样性特征。
2009年02期 v.22;No.8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20 ] - 范景鹏;米月;
20世纪以来,"粟特人在中国"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并大部分集中于他们的汉化问题,对于其中少部分人回化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在回化的昭武九姓中,米姓占了绝大多数,因而米姓也成为回族中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也是回族最古老的汉姓之一。米姓回族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其在历史上活动的记载也很多,显示出中国境内民族发展和融合的多样性特征。
2009年02期 v.22;No.8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20 ] - 卜建华;赵金亮;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在表现形式上它是一种相对温和的、以世俗理性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在内容上则根本上是一种爱国主义。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当今中国仍然有存在的基础。
2009年02期 v.22;No.85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下载次数:2568 ] - 卜建华;赵金亮;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在表现形式上它是一种相对温和的、以世俗理性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在内容上则根本上是一种爱国主义。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当今中国仍然有存在的基础。
2009年02期 v.22;No.85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下载次数:2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