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
为了探讨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本文对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思路 ,以及内容体系诸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 ,从而清晰地阐明了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所在 ,同时也表明了人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
2000年03期 24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5 ] - 白云飞
本文主要从逻辑、历史和文化心理的角度 ,分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观点 ,指出哲学的学科性质不能归结为科学 ,“科学的”只能作为一个修饰词来限定哲学。把哲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称为“科学”是特定文化时代的产物。保持哲学的独立性是使其自由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0年03期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1 ] - 郝书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看作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 ,这是以他在主体感性理论问题上完成的重大突破为开端的。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主体感性的内涵的把握是片面的。马克思为主体感性理论提供了一个正确的理论视角 ,使主体感性通过实践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这一理论突破在认识论和历史观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 ,并成为实践唯物论的一块奠基石
2000年03期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3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809 ] - 刘广三,汤春乐
在单纯的民事诉讼中 ,公民或法人的精神受到损害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这已不成为问题 ,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仅局限于物质损失 ,而没有提及精神损失。本文作者指出 ,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不仅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而且是协调不同部门法冲突的需要 ;不仅符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意 ,而且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当然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还要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同时要遵循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
2000年03期 257-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6 ] |[引用频次:61 ] |[下载次数:1439 ] - 樊静,李云波
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是二战以来国际法领域中引人注目的问题。由于人权本身的特殊性 ,在人权国际保护中存在着政治化倾向 ,一些国家利用人权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 ,以保护人权为名干涉别国的内政 ,导致人权的政治化。人权的政治化主要表现为“人权外交”和“新干涉主义”。文章指出人权政治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差异 ,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应成为人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基础
2000年03期 26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9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02 ] - 史卫进
本文从最高额保证的特点、最高额保证的担保责任范围、最高额保证期间和最高额保证的保证人单方终止权等四个方面 ,对《担保法》规定的最高额保证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本文的核心在于对最高额保证与普通保证的区别、最高额保证的责任范围、最高额保证合同期间与保证期间的区别和保证人单方终止最高保证合同的要件等在民商法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和理论进行整理和批判 ,以期完善最高额保证的理论研究 ,并对《担保法》关于最高额保证方面的立法完善产生影响
2000年03期 274-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7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75 ] - 孙矩
加快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实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有五条路子 :一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 ,通过资产置换与重组 ,使相关企业的国有资本借壳发展 ;二是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由优势企业控股劣势企业 ;三是鼓励国有企业相互投资 ,参股持股 ;四是引导集体所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 ;五是对中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无论采取何种途径 ,必须以企业自主、优化资源配置、效益优先及运作规范为原则
2000年03期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7 ] - 王信东
中韩两国企业规模相比 ,中国企业平均规模太小 ,迅速扩大规模 ,获取规模效益是中国企业应解决好的一个问题。韩国企业规模较大 ,为韩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虽然目前的金融危机 ,给一些大企业造成困难 ,同时大企业的经营不善又加重了金融危机 ,但规模大并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正确借鉴韩国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2000年03期 284-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4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7 ] - 宗明华
庄子人生哲学影响到了魏晋文人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 ,使他们认识到个性独立的价值。这一心态变化激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 ,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呈现出力求摆脱一切束缚以求得个性自由的特征 ,而这正是“文学自觉”的最突出表现
2000年03期 290-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2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46 ] - 兰翠
唐宋诗歌的孰优孰劣 ,是自南宋以来诗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本文改变以往对其褒贬的习惯思路 ,从师承对象、诗歌功能、学术氛围及诗人职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唐宋诗不同风貌的成因 ,以期从另一视角较客观地看待诗史上这一聚讼不一的公案
2000年03期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05 ] - 马征
先秦时期 ,美尚未赢得独立存在的地位与价值 ,审美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感性化、生理享乐化的特点与趋势 ,而孟子不仅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 ,而且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作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孟子将道德审美同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理性与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 ,并把审美融入了道德人格的培养 ,这样 ,孟子将人的生命从一种动物性的存在 ,提升到了道德性的精神存在 ,从而突出了人格的主体性 ,使其人格美论具有永恒的价值与魅力。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 ,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等
2000年03期 3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2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03 ] - 杨西国
写作心理素质是作家从事写作活动的特有心理品质 ,其中包含着许多因素 ,这些因素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写作活动就是作家心理素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本文结合作家的写作实践 ,探讨、论述了写作心理素质的功能质
2000年03期 307-313+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5 ] - 肖名丽
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怪才之一。他是英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派文学过渡时期的转折性人物。虽然 ,他算不上是地地道道的现代派作家 ,但是作为“唯美主义”艺术的代表 ,他的思想和创作已初露现代意识的端倪。本文旨在剖析其美学思想及创作中的现代意识 ,以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王尔德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笔者认为 ,王尔德的反传统精神唤起了 2 0世纪的反传统意识。他强调艺术的新、奇、美 ,在形式上打破陈规旧俗 ,另辟蹊径 ,这为现代派文学开辟了道路。在创作中王尔德精辟剖析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把艺术表现范围从外部物质世界扩展到内部精神世界 ,这为现代派文学打开了另一种视野。由于王尔德独具慧眼 ,看到了那个时代艺术家所未曾意识到的艺术前景 ,因此 ,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最具现代意识的作家
2000年03期 314-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45 ] - 刘俊英
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后用环境代价换来的。当代环境道德的核心 ,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存共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 ,环境道德建设应从环境道德教育、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科学精神、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入手
2000年03期 32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3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81 ] - 从春侠
在早期儒家看来 ,不仅个人是文化大背景下生活的个人 ,而且整个历史、社会也始终是文化因革损益的历程演绎。这种认识 ,事实上也就是对文化发展规律及过程问题给出的答案。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早期儒家文化因革损益的观点 ,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 ,揭示了此一观点的现代意义
2000年03期 330-33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3 ] - 刘国宾
郭崇韬是关系历史走向的五代后唐名臣 ,但对他的研究却至今廖若晨星。本文考订了郭崇韬的行年生平 ,并对其中之投李氏、驻泽潞、使凤翔、充枢密 ,以及伐蜀、族灭、昭雪等诸事之疑点予以考订辨析 ;最后 ,辑其轶文、标以篇目
2000年03期 334-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33 ] - 马晓丽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爱国之情 ,主要包括他的“归正首丘”之义 ,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关注 ,对民族气节的尊崇 ,以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陈寅恪的强烈爱国情感的形成 ,既有他的家庭亲属的影响 ,又有中国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陈寅恪因其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显赫的官宦家庭出身及丰富的留学经历 ,使他看问题更具睿智和洞察力 ,因此他的爱国之情更具理性。陈寅恪没去台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他对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有较好印象 ,更有感情 ,而对国民党及其领袖人物极其反感甚至可以说已经彻底失望 ,所以他留在了大陆
2000年03期 343-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87 ] - 明月
中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 ,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进行建设的 ,面对许多特殊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建设了一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历史经验证明 :必须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 ;实行民主集中制 ;发扬优良作风
2000年03期 350-35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11 ] - 曹中屏2000年03期 356-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85 ]
- 李沐,林涛2000年03期 358-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