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汉化”、“胡化”研究述评Studies on Ethnic Concepts of “Han-hua” and “Hu-hua” in Ancient China: A Review (2000-2018)
马晓丽;穆琛;
摘要(Abstract):
自"汉化"、"胡化"概念出现后,学术界对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汉化"、"胡化"问题予以广泛关注。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不但对秦汉至明清时期整个封建社会"汉化"、"胡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初步构建起"汉化"、"胡化"问题的研究体系,而且在史料应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甚至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是,以往成果也存在着理论研究有所欠缺、研究不够均衡和思想深度略显不足等三大薄弱环节。深入开展中国古代"汉化"与"胡化"问题研究,应在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及增强理论深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KeyWords): 汉化;胡化;内涵;进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马晓丽;穆琛;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9.02.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79页。
-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200页。
- (1)王浩宇:《“汉化”研究及其思考》,《民族论坛》2011年第11期。
- (2)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61页。
- (3)胡克森:《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士大夫爱国意识之特征》,《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4期。
- (4)朱大渭:《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 (5)姜小莉:《满族汉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 (6)廖国强:《清代云南少数民族之“汉化”与汉族之“夷化”》,《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 (7)章建:《满族汉化:对新清史族群视角的质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 (8)李昭勇:《强调“满洲之道”的“新清史”刍议》,《满族研究》2014年第2期。
- (9)林悟殊:《陈寅格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 (10)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 (11)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4页。
- (12)介永强:《唐代胡僧考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 (13)林亦修:《试论瓯人文化的越化和汉化》,《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 (14)赵树冈:《“汉化”还是“羌化”——川西石棺汉墓遗址族属问题再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 (15)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第22页。
- (16)徐心希:《闽越族的汉化轨迹与闽台族缘关系》,《台湾研究》2002年第1期。
- (17)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 (18)何德章:《鲜卑代国的成长与拓跋鲜卑初期汉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 (19)马晓丽、崔明德:《对拓跋鲜卑及北朝汉化问题的总体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1期。
- (20)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 (21)牛晓育:《孝文帝汉化的弊端分析》,《安徽文学》2011年第5期。
- (22)王延武:《由〈魏书·邢峦传〉看北魏军事制度改革的滞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 (23)李克建:《关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原因的再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 (24)刘永连:《试析突厥丧葬风俗汉化的历程》,《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 (25)王旭送:《沙陀汉化之过程》,《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
- (26)李治涛:《试析唐代河北地区的胡化》,《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24期。
- (27)张春海:《唐代平卢军南下后的种族与文化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 (28)谢贵安:《实录修撰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 (29)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西夏研究》2015年第4期。
- (30)刘美云:《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 (31)胡淑慧:《论完颜璟的汉文化成就及汉化政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 (32)史金波:《西夏的汉族和党项民族的汉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 (33)姜海军:《蒙元政权的儒化历程与程朱理学的官学化》,《南都学坛》2012年第6期。
- (34)展龙、吴漫:《论忽必烈政权“汉化”进程中的士人政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 (35)张世红:《论忽必烈的汉化政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 (36)展龙:《元顺帝时期士人政策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 (37)陈宝良:《蒙元遗俗与明人日常生活》,《安徽史学》2016年第1期。
- (38)郭成康:《也谈满族汉化》,《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 (39)吴建、王卫平:《从康、乾南巡看“满族汉化”问题之争》,《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
- (40)程潮:《论岭南的汉化和儒化历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7期。
- (41)谢重光:《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9期。
- (42)郭秋兰:《宋明时期赣南的教育变迁与畲民汉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 (43)王伟:《宋代女真与白蛮之比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S2期。
- (44)王力:《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 (45)吕磊:《论汉魏之际羌胡化的凉州军事集团》,《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 (46)霍志军:《论十六国时期张骏、李暠、秃发傉檀、沮渠蒙逊、吕光的文学活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 (47)高荣、贾小军、濮仲远:《汉化与胡化: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25页。
- (48)郭永利:《试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 (49)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页。
- (50)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页。
- (51)杨丽:《北魏至唐中前期河朔地区汉人“胡化”探微》,《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 (52)郑琳:《论魏晋佛教音乐的华化》,《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 (53)刘慧琴:《唐代入仕粟特人的汉化进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 (54)孙智伟:《试述回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演进——以“回儒”人格形成为线索》,《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55)马天博:《元代回回人汉化新议》,《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 (56)周典恩:《再谈清代台湾平埔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 (57)罗春寒:《平埔族群的民族认同再论》,《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 (58)王永杰:《从胡文化“汉化”看生态环境的迁移对文化转型的影响》,《阴山学刊》2000年第4期。
- (59)冯莉:《元代蒙古族姓氏汉化浅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
- (60)刘运动:《两汉王朝对南越的汉化政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1期。
- (61)岳东:《五代、南宋的河朔农民武装》,《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62)曹道衡:《魏太武帝和鲜卑拓跋氏的汉化》,《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 (63)陈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汉化心理剖析》,《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 (64)韩金华:《幽并士人群体之入魏与北魏建国早期之汉化》,《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65)王永平:《崔浩之南朝情结及其与南士之交往考析》,《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
- (66)崔明德、马晓丽:《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 (67)崔明德:《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迁徙方向及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