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中的“长安”及其文化意蕴“Chang'an” in the Poetry of Song Dynasty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刘万川,曹向华
摘要(Abstract):
长安对于宋人而言,是边陲之地,也是衰败的前朝故都,故宋代诗词中写实者极少。长安一词在宋人诗词中以用典方式居多,对其使用,代表了当时文人对来自前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的印象和记忆。长安单独出现,常借指汴京或临安,或象征个人功业。以此为基础,长安常见的搭配是以"望长安"表达望阙,由"长安道"引申为奔走或行役。而后世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其意义基本延续自宋代。
关键词(KeyWords): 宋代;长安;望长安;长安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万川,曹向华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4.05.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本文所引唐前诗歌均自逯钦立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唐人诗歌均自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宋人诗歌均自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宋人词作均自《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因数量众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 2白居易:《议罢漕运可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24页。
- 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八三《朱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382-5385页。
-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17页。
- 2周世宗:《京城别筑罗城诏》,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51页。
- 3司马光:《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 4赵彦若:《长安志序》,见宋敏求《长安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页。
- 1张九龄:《上封事书》,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八八,第2925页。
- 1同治《赣县志》(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210页。
- 2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23页。
- 3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4页。
- 1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页。
- 2班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43页。
- 3张固:《幽闲鼓吹》,《学海类编》第六十七册,上海函芬楼1920年据道光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本。
- 1《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71-2572页。
- 2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84页。
- 3顾嗣立:《元诗选》二集丙集,第260页。
- 4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丙集第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9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 5沈德潜选编:《清诗别裁集》卷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 6沈德潜选编:《清诗别裁集》卷十六,第317页。
- 7本文所引戏曲均自毛晋编:《六十种曲》,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以下不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