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成因探析Reseaches on the Causation of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刘冠军;
摘要(Abstract):
“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作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实在”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存在”,包含了现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是这些事实和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视域看,伴随科技融入经济系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形成了由经济社会科技化和科技经济社会化的双向互动所构成的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而从系统论角度考察,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形成是不同维度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相对独立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是其“内在”根据;高度完善的现代科技社会建制是其组织基础和中介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对科技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社会中介是其“外在”动因和社会保障;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双向互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的“大科学”运行与管理模式是其运行机制保障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现代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形成“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复杂原因系统。
关键词(KeyWords): 科技;经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原因系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专项基金资助
作者(Authors): 刘冠军;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06.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卡林.诺尔-赛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M].王善博,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 [2]郭贵春.语境与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3]刘冠军,邢润川.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之与境论[J].齐鲁学刊,2004(6):115-121.
- [4]刘冠军,邢润川.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J].哲学研究,2005(4):22-26.
- [5]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7]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8]马来平.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重读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J].价值与文化研究,2004(1):8-14.
- [9]马来平.科学发现优先权与科学奖励制度[J].齐鲁学刊,2003(6):63-68.
- [10]杨耀武,李志江.论高科技精神[A].陈筠泉,殷登祥.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13]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14]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徐新民,等译.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