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文学语言空间的开创——兼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关系The Creation of the Space of the May Forth Literary Language——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Literary Language
邓伟;
摘要(Abstract):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系统发生了裂变,文学语言呈现出多元杂糅发展的局面。在胡适等人的理论倡导下,现代白话一统成为新文学唯一的文学语言基础。同时,白话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呈现出相当的欧化倾向,兼收并蓄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现代民族书写体系。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语言建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空间,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文学中文体、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质。
关键词(KeyWords): 文学语言;五四;清末民初;白话;雅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邓伟;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0.01.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第5页。
- ②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第13页。
-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107页。
- ②刘东:《北大学统与“五四”传统——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46页。
- ③胡适:《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9页。
- ①胡适:《白话文言之优劣比较》,《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8页。
-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28页。
-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47页。
- ④胡适:《致钱玄同》,《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353-354页。
- ⑤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41页。
- ⑥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139页。
- ⑦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139页。
- ⑧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142页。
-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第1138—1139页。
- ②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载《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
- ③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载《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
- ④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载《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
- ⑤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载《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
- ⑥钱玄同:《致陈独秀》,载《新青年》,第3卷第5号(1917年7月1日)。
- ①傅斯年:《言文合一草议》,载《新青年》,第4卷第2号(1918年2月)。
- ②鲁迅:《致胡适》(220821),《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1页。
- ③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1-52页。
- ④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 ⑤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44页。
- ⑥陈望道:《对于白话文的讨论》,载《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3月9日。
- ①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夜读的境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79页。
- ②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引言》,《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0-41页。
- ③钱玄同:《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载《新青年》,第5卷第2号。
- ④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35页。
- ⑤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
- ⑥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第421页。
- ①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载《新潮》,第1卷第5号(1919年5月)。
- ②张定璜:《鲁迅先生》,载《现代评论》,1925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