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朱德发;
摘要(Abstract):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至今学术界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转型功能机制的论述并不多。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至少发挥了"导引方向"、"穿越时空"、"革故更新"、"尝试实践"、"务实求真"五大功能效应,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科学方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功能效应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朱德发;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08.0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苏联大百科全书:第5版第1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 [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3]笛卡尔.谈方法[M]//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4]E.卡西勒.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 [5]顾准.顾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 [6]胡适.胡适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 [7]胡适.科学的人生观[M]//胡适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 [8]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的《答适之》[M]//胡适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 [9]严复.严复集:第2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
- [10]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1-1.
- [11]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J].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10-15.
- [1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2-1.
- [13]鲁迅.渡河与引路[J].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11-15.
- [14]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12-15.
- [15]沈雁冰.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J].小说月报:第11卷第1号,1920-1-1.
- [16]胡适.科学概论[M]//胡适全集:第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 [17]胡适.尝试集自序[M]//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 [18]鲁迅.论睁了眼看[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19]茅盾.文学与人生[M]//学术演讲录:松江时期讲演录.1923(1).
- [20]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21]茅盾.文学与人生[M]//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 [22]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J].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922.
- [23]朱德发.鲁迅与茅盾:文学创作主体的求真艺术思维[J].鲁迅研究月刊,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