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民俗的方法——“寻根文学”民俗叙事策略探微Methods of the Imagination of Folk——On the Folk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Root-searching Literature”
杨国伟;
摘要(Abstract):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寻根作家,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意识和文学观念的倡导之下,几乎都热衷于对异域风俗进行细致描摹,以期从中挖掘本民族的内在文化传统和深层文化结构。在这过程中,为了更为有效地发现、挖掘和传布那些异域风俗中的丰富文化传统与隐秘文化结构,寻根作家往往采取多种叙事策略。虽然这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共性,一是通过解释与说明的手段来达到艺术真实;二是通过置换变形与虚构手段来达到对民族文化的想象。寻根文学的这种民俗叙事与现代文学和延安文艺的民俗叙事有着不同的动因,从而也体现出其在美学意义上的独特性。
关键词(KeyWords): 寻根文学;民俗;叙事策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老舍比较研究”(13YJC751061)
作者(Authors): 杨国伟;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6.01.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贾平凹:《变革声浪中的思索:〈腊月·正月〉后记》,《十月》1984年第6期。
-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第88-95页。
- (2)陈勤建:《文学创作与民俗生活相》,《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1期。
- (3)韩少功:《爸爸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 (4)韩少功:《爸爸爸》,第102页。
- (5)韩少功:《爸爸爸》,第116页。
- (1)韩少功:《爸爸爸》,第151页。
- (2)韩少功:《马桥词典(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 (3)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 (4)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7页。
- (5)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第38页。
- (6)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第45页。
- (1)韩少功:《马桥词典(修订版)》,第8页。
- (2)徐仲佳:《论〈马桥词典〉的“思想”与叙事之裂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
- (3)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80-182页。
- (4)徐仲佳:《论〈马桥词典〉的“思想”与叙事之裂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
- (5)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 (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短篇《反光》起初是被郑万隆当作“异乡异闻之一”于1984年发表在《滇池》杂志第9期上的,只是,郑万隆在出版的短篇集《有人敲门》的时候,将《反光》排出“异乡异闻”之外,因而“异乡异闻”也只剩下6个篇目,包括:《老马》、《老棒子酒馆》、《黄烟》、《空山》、《野店》和《峡谷》这几个短篇。因此,这里我们依旧将其视作“异乡异闻”系列小说之一来看待。
- (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84页。
- (2)石建初:《中国古代序跋史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 (3)石建初:《中国古代序跋史论》,第26页。
- (4)贾平凹:《商州又录·小序》,《鸡窝洼人家》,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
- (5)贾平凹:《商州山地:〈小月前本〉跋》,《鸡窝洼人家》,第318页。
- (6)郑万隆:《黄烟》,《有人敲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 (1)李杭育:《“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6页。
- (3)方凖浩:《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ii页。
- (4)弗雷泽:《〈旧约〉中的民俗》,董炜钢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2-153页。
- (5)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页。
- (1)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6页。
- (2)王安忆:《小鲍庄(第2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 (3)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第203页。
- (4)韩少功:《爸爸爸》,第101-102页。
- (1)弗雷泽:《金枝》,汪培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89页。
- (2)弗雷泽:《金枝》,汪培基等译,第198页。
- (3)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 (4)李灵灵:《民俗形态与文化传统的活态保护》,《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 (5)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 (6)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等译,第251页。
-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页。
- (8)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等译,第5页。
- (1)岳建景:《再生原型主题的现代阐释:小说〈爸爸爸〉〈女女女〉的二元意象探寻》,《蒲峪学刊》1994年第2期。
- (2)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增订本)》,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 (1)李灵灵:《民俗形态与文化传统的活态保护》,《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 (2)韩少功:《东方的寻找与重塑》,《最熟悉的陌生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