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存在感与魔幻色彩——中国台湾地区新乡土小说管窥Localness,Sense of Presence,and Magic Flavor——A Brief View on Taiwan New Rustic Novels
郭俊超;
摘要(Abstract):
中国台湾地区新乡土小说明显背离了传统乡土小说的书写路向,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状态,在书写意蕴和操作技术上进行新开拓。新乡土作家的创作体现了在"本土化"社会环境中对"地方性"的建构;这批作家注重在现代化与现代性负荷下对更加隐秘和私人化的存在感及精神体验;同时其作品又笼罩了一层魔幻色彩,隐含地标示着对自我、现实与历史的指涉。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台湾地区新乡土小说;地方性;存在感;魔幻色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郭俊超;
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4.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范铭如:《轻·乡土小说蔚然成形》,参见范铭如:《像一盒巧克力·当代文学文化评论》,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75页。该文原载2004年5月10日《中国时报·开卷版》。
- ②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台北:春晖出版社,1987年,第150页。
- ①何京津:《从“乡土”到“在地”——论90年代以降新世代乡土小说》,硕士学位论文,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2011年,第54页。
- ②参见《乡土文学论战十周年回顾》专辑,《台湾文艺》第105期,第2页。
- ③朱立立、刘小新:《近二十年台湾文学创作与文艺思潮》,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6页。
- ④范铭如:《新乡土小说初探》,参见范铭如:《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台北:麦田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该文原载《台湾文学学报》第11期,2007年12月。
- ①范铭如:《新乡土小说初探》,第260页。
- ②范铭如:《新乡土小说初探》,第262页。
- ③转引自林昭吟:《台湾1980年代以降新乡土小说的过渡与发展》,硕士论文,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2010年,第45页。
- ④蔡素芬:《〈神秘列车〉晕开的家族记忆》,参见甘耀明:《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第4页。
- ⑤甘耀明:《〈丧礼上的故事〉后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80页。
- ①黄锦树:《没有窗户的房间——读袁哲生》,参见袁哲生:《静止在——最初与最终》,台北: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第333页。
- ②张耀仁:《真正的阅读与写作始于质疑、抵抗与重建》,《晶报》2014年1月18日(更新日期)。http://jb.sznews.com/html/2014-01/18/content_2758613.htm,2014年4月20日(访问日期)。
- ③范铭如:《新乡土小说初探》,第253页。
- ④阿君·阿帕度莱:《消失的现代性:全球的文化向度》,郑义恺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第259页。
- ①阿君·阿帕度莱:《消失的现代性:全球的文化向度》,第255页。
- ②阿君·阿帕度莱:《消失的现代性:全球的文化向度》,第258页。
- ③童伟格:《以魔幻风格梳理对台湾的乡土困惑》,《时代周报》第119期,2011年3月3日(更新日期)。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1-03-03/112019.html,2014年4月20日(访问日期)。
- ④转引自梁荣菁:《两代作家的乡土书写——〈放生〉、〈秀才的手表〉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2008年,第47页。
- ⑤石晓枫:《消失的历史感,哀伤的成长叙事——袁哲生、童伟格小说所呈现的乡土氛围》,《联合文学》2014年2月。
- ①郝益翔:《新乡土小说的诞生——解读六年级小说家》,《文讯》第230期,2004年12月。
- ①杨照:《“废人”存有论》,参见童伟格:《无伤时代》,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8页。
- ②陈正芳:《魔幻现实主义在台湾》,台北: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 ③阿君·阿帕度莱:《消失的现代性:全球的文化向度》,第9页。
- ①王德威:《众生喧哗之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台北:麦田出版社,2011年,第162页。
- ②杨照:《冷眼刺穿现实》,参见许荣哲:《〈迷藏〉推荐序》,台北: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第6页。
- ③李奭学:《〈伯公讨妾〉酣畅淋漓中的喜感翩然》,参见甘耀明:《神秘列车》,台北: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第5页。
- ①周芬伶:《〈富闵小子〉推荐序》,参见杨富闵:《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第12页。